李寒松 楊景云 姚萌婷
(河南師范大學法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在國內外,對于這種新型的犯罪,也是有較大的爭論,就比如我國有些學者就是比較傾向于否認存在機器欺騙說這種觀點的,因為,大家的爭論,才使得這個問題有比較高的討論價值,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針對這種現象的存在有比較高的研究價值,即使,大家對此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派,即肯定說和否定說,這兩種觀點的存在。一些學者認為,機器能夠被騙,然而,另一些學者卻認為,機器是不能被騙的。不過就我個人而言,我是比較傾向于機器是不能被騙的,因為機器畢竟是機器,永遠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作用。因此,劃歸為一句話那就是,機器不能被騙因為機器服務于人,服務于人類社會。因此我個人認為,機器不能夠被騙。
(一)機器的作用是代理行為,而不是保障安全
現代社會,由于制造業的發達、科技的進步,采用電子和機械器件制造的、能夠模擬人腦的某些功能、代替人們處理某些事務的人工智能機(智能機器),在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領域被廣泛應用,并且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巨大而廣泛的沖擊。因此我們可以結合上面的案例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出,被騙的不是機器本身,而是設置機器的主人即自然人。機器處分財物,實際上是機器的主人在陷入錯誤的情況下處分財物,并且也因此說明了這種通過“欺騙”機器獲取他人財物的行為,符合刑法中所規定的詐騙罪的構成要件,應當構成詐騙罪。也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機器的作用是代理行為,而不是保障安全。
(二)機器欺騙只能是對機器有范圍限制的欺騙
機器欺騙說的另一種觀點持有者認為,機器欺騙只能是對機器有范圍限制的欺騙,但是他們同時也承認這種觀點即ATM自動取款機之類的智能屬性機器“是人的意思的延伸”。但是,這種觀點卻主張,僅僅在人所輸入到機器的程序的作用所及的范圍里,該程序是人類的意思延伸到了機器上,但是如果超出了這個范圍,機器仍然是意思作用的機器,也不再可能是人類意思的延伸了,這種觀點自然是不錯的。可是我們也不能忽視,這一客觀現象與這一客觀事實,即機器永遠不會也不可能取代和超越人腦,機器雖然能夠很好的模擬人類的思維,甚至可以在某些方面超越人腦,可是它始終不會進行創造性的活動,機器的程序和算法也不可能完全地取代人腦。
(一)行為人利用機器主人迷信機器的特點使其上當受騙
機器本身不能被騙但是機器是按照人的意志行事的因此機器背后的自然人可以被騙。截止到現在,各個銀行所設置的自動取款機盡管形態各異,但其工作原理則大同小異。其實質上是基于銀行提前將取款的程序和條件等內容以計算機軟件這個載體進行設置,通過對信用卡和密碼來對取款人的身份進行識別和辨認。行為人通過利用非法手段取得或偽造他人的信用卡,在銀行設置的自動取款機上使用,獲得他人財物的非法行為,這實際上是針對機器背后的人實施的詐騙行為,符合信用卡詐騙罪的構成要件。
(二)行為人利用某些科技手段或者機器自身存在的漏洞進行活動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犯罪手段和行為也日益的呈現出科技化的發展趨勢,因此,行為人可能會利用某些科技手段或方法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另外由于科技發展的自身所存在的客觀規律所限,一些技術可能在應用初期會存在某些漏洞,這也成為了被某些犯罪分子所利用的一點致使其來進行機器欺騙從而進行某些違法犯罪活動。
[1]劉明祥.用拾得的信用卡在ATM機上取款行為之定性[J].清華法學,2007(4):27.
[2]張明楷.機器不能成為詐騙罪的受害者[M].劉憲權,主編.刑法學研究.第2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3-77.
[3]黎宏.機器不能成為詐騙罪對象[N].檢察日報,2005-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