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緒鳳
(獲嘉縣人民醫院 外三科 河南 新鄉 453800)
關節后交叉韌帶(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可防止膝關節伸曲或旋轉過度,維持膝關節穩定,是膝部重要組織結構。關節PCL損傷常伴有脛側副韌帶損傷,多由暴力因素所致,如運動過激、意外事故等。相關調查顯示,PCL損傷占膝關節韌帶損傷的3%~20%,且有70%左右合并其他韌帶損傷[1]。但多數患者對該病欠缺認識,易在輕度損傷時延誤治療時機,導致繼發性半月板損傷,最終發展為關節軟骨損傷、關節退變等不可逆疾病。隨著近年來解剖學及生物學發展,采用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治療該病備受重視[2]。該手術創傷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輔助圍手術期有效護理措施,可促進患者快速康復。保護動機理論(protection motivation theory,PMT)是一種行為改變理論,從動機因素出發探討健康行為,可為術后護理提供科學理論支持。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PMT理論的綜合護理在關節PCL損傷患者行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后的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獲嘉縣人民醫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7例PCL損傷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43例)與觀察組(44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22例;年齡24~62歲,平均(41.78±13.26)歲;運動傷20例,交通傷23例;合并傷:前交叉韌帶損傷12例,側副韌帶損傷16例,半月板損傷15例;病程15 d~1 a,平均(6.73±4.22)個月。觀察組中男23例,女21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42.24±14.03)歲;運動傷19例,交通傷25例;合并癥:前交叉韌帶損傷13例,側副韌帶損傷17例,半月板損傷14例;病程20 d~1 a,平均(6.14±3.96)個月。兩組性別、年齡、致傷原因、合并傷、病程等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經MRI檢查符合PCL損傷診斷標準;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關節炎患者;合并其他骨病患者;未同意參與本研究者。
1.3護理方法均行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繃帶包扎患肢并抬高18°左右以支架固定,后于患者膝后腘窩處墊軟枕。據具體情況給予患者冰敷止痛,手術6 h后幫助患者去枕平臥,密切監測創口滲血、末梢供血及引流狀況,檢查患者末梢知覺及活動狀況。24 h后去除引流管,輕微活動患者踝關節,促進血液循環。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PMT理論的綜合護理。首先成立護理小組,使護理人員熟練掌握PMT理論指導下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后護理措施,以PMT理論7個核心變量為指導,進行綜合護理干預。①嚴重性。使用宣傳手冊、模型、視頻等教育資料告知患者膝關節中PCL所在位置,普及PCL對機體活動重要性,使患者意識到PCL受損危害性,幫助患者進行肌肉訓練,囑其注意運動方式,重視術后康復。②易感性。告知患者PCL受損易發因素,囑其注意膝關節保護,避免極端運動及暴力傷害,防止PCL受損惡化發展。③內部回報。分析患者不能遵醫囑的內因,弱化該因素內部收益。④外部回報。分析患者不能謹遵醫囑的外因,弱化該因素外部收益,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⑤反應效能。向患者普及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原理及手術過程,囑其遵從醫囑進行預后康復,促進康復進程。⑥自我效能。向患者講解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成熟性及安全性,講解成功范例,緩解患者術后焦慮心理,改善心理狀態,建立康復信心。⑦反應代價。幫助患者克服依從性障礙,弱化反應代價,全面改善預后康復狀況。
1.4觀察指標護理前后,采取Lysholm膝關節量表評估比較兩組膝關節功能。護理后統計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關節僵硬、血管損傷。

2.1Lysholm膝關節評分護理前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為(38.64±17.65)分,對照組為(37.96±16.87)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87,P=0.856);護理后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為(65.31±14.71)分,對照組為(57.33±15.25)分,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484,P<0.05)。
2.2術后并發癥護理后,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較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隨著近年來我國交通事業發展,交通事故發生率升高,PCL損傷發生率呈上升趨勢。損傷發生時伴有撕裂感及劇烈疼痛,可迅速腫脹。后繼發關節囊破裂,腫脹延至腘窩,出現皮下淤血斑。若合并其他韌帶損傷,可出現內、外翻異常及膝關節不穩[3]。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后,患者仍伴有不同程度疼痛感,影響患者術后康復。因此,對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后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方式是促進患者預后康復的重要措施。
常規護理單純注重患者身體機能護理,較少關注患者心理狀況,且無理論支持,缺乏系統性、針對性。PMT理論由健康信念、合理行動、社會認知及多階段變化理論發展而來。以認知中介過程為核心,主要包括威脅評估及應對評估兩方面,廣泛應用于各健康教育領域[4]。相關調查顯示,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后患者多出現焦慮不安狀況,采取PMT理論的綜合護理可顯著改善患者心理狀況[5]。PMT理論的綜合護理通過分組學習,使護理人員掌握具體措施,提升護理專業性、全面性、針對性。通過針對性肌肉訓練等可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注重心理干預,可降低患者術后抑郁發生率,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提高依從性[6]。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Lysholm膝關節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關節PCL損傷患者行膝關節鏡下PCL重建術后采取PMT理論的綜合護理,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可改善膝關節功能,值得臨床推廣。
[1] 李懋,徐斌,涂俊.不同手術時機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臨床對比分析[J].山東醫藥,2016,56(48):50-52.
[2] 李英英.早期康復干預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4,53(18):105.
[3] 高珞珞,王潔.膝關節鏡下交叉韌帶重建術的圍術期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0):1866-1868.
[4] 陳剛,付維力,唐新,等.膝關節后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骨傷,2015,28(7):638-642.
[5] 劉貞,鄧遠瓊,陳凱云,等.保護動機理論對血液透析患者液體攝入依從性的影響[J].實用醫學雜志,2015,23(17):2914-2917.
[6] 朱宏彬,徐麗,竇玲云.綜合護理干預在脛骨干骨折伴后交叉韌帶損傷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海南醫學,2016,27(11):1885-1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