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府康 鐘 艷 王 燕 寧仁義 朱子謙
(1.九江學院土木工程與城市建設學院,江西 九江 332005; 2.復旦規劃建筑設計研究院,上海 200082)
“尋陽古城”遺址見證了九江城址變遷與歷史興衰,如今在八里湖底靜靜訴說著九江千余年的歷史,漸被遺忘。湖濱淺灘的荒涼似乎吶喊著它們亟待保護修繕,那些殘磚破瓦也似乎控訴著子孫們的絕情;社會各界對尋陽古城遺址的文脈挖掘、塑造與利用給予著深切的厚望。尋陽古城遺址作為九江的“歷史”“過去”,在新九江總體規劃的空間格局上應有重要地位,會對魅力九江建設有重要意義。
尋陽城距今1700多年歷史,漢文帝置,因地處尋水之北而得名。原屬廬江郡,縣治設于江北古蘭城(今湖北黃梅縣西南),晉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尋陽立郡后,徙入江南與郡同治,因此名為尋陽城。相傳孟懷玉為江州刺史時曾筑城垣,又名懷玉城[1]。自隋代始此處遭受水患侵擾愈加嚴重,先民漸向現九江市區遷移,直到唐朝期間才基本完成城市的搬遷和興建。
據清同治《九江府治》載:“尋陽城在治西十五里”“鶴問寨其故址也”。即今南潯鐵路賽湖鐵橋東,市、縣交界的七里湖灘。
遺址現位于九江市西部八里湖湖底,古城大部因現有考古條件等原因,至今未能與世人相見。古城的部分會隨八里湖湖水的漲落浮現在世人的面前,在湖岸邊灘涂上,隨處可見破碎的瓷片、瓦片及小段的磚墻遺跡。
3.1.1缺乏監管,文物遭到無知撿拾
“古尋陽”遺址雖在1987年已被確立為省級文保單位,但在掛牌后缺乏保護,一些較大片和完整的瓷片、瓦片已被撿走(見圖1)。在2017年6月,還發生了盜掘古文化遺址的案件[2]。

3.1.2利益驅動下,工程建設破壞遺址
周邊鄉鎮企業發展、日常農業生產、占地、取土(見圖2),及沿岸湖濱魚塘、休閑旅游商家受利益驅使所采取的填湖、開塘等工程措施,破壞古城遺址“完整性”。
3.2.1本體情況復雜,自身保護難度大
遺址深埋八里湖底,分布范圍較廣(3 km2),且隨季節水位變化及城市發展,存在著遺址基地被進一步破壞、封存文物被盜掘、盜采等威脅。
3.2.2周邊風貌亟待整治
遺址沿岸灘涂雜草叢生,荒涼破敗,缺少管理,亟待整治。
3.2.3社會重視度太低
遺址是一座水下千年古城,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尋覓“寶貝”的心態,驅使的無知撿拾、盜采挖掘行為,及不當旅游開發,無疑會對其造成破壞。
《威尼斯憲章》第十五條指出:“遺址必須予以保存,并且必須采取必要措施,永久地保存和保護建筑風貌及其所發現的物品。……必須采取一切方法促進對古跡的了解,使它得以再現而不曲解其意。對任何重建都應事先予以制止,只允許重修……”。因此,針對遺址現狀,須在一定指導原則下,進行遺址修復、展示,以及后續的利用開發。
《西安宣言》中提到“喚醒大眾對遺產環境價值的認知,認為遺產環境和遺產本體一樣是遺產的不可分離的組成內容,應得到合理、妥善保護”[3]。因此,確定“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循序漸進”的策略,通過遺址保護帶動城市發展,通過城市發展促進遺址保護。
1)確立多層級保護體系。在項目前期,努力維護遺址區自然生態,建立多級責任制,加強監管,保護淺灘上僅有的遺跡。
2)加強標識系統設計。八里湖是九江市重要景觀節點,可根據城市綠線,設計環八里湖綠廊,將遺址標識系統設計與環湖景觀照明設計相結合,表現遺址邊界,傳遞遺址文化信息。
3)拓展古城歷史,加強遺址認知。挖掘古城故事,開展文化宣傳,積攢遺址認知熱度,為遺址公園建設及后續開發創造良好社會氛圍。
由于遺址狀況各有差異,保護和展示要求各不相同,遺址公園的設計取向可分為三類[4],見表1。

表1 遺址公園分類表
因遺址長眠于水下,可展示文物遺存較少,因此在設計中采用以場所展示為主的方式,利用現代手段反映遺址尺寸、材質、工藝等基本信息,講述場地歷史;同時根據有影響力的歷史人物、事件、傳說等,加工創作,主題展示。
遺址公園,就是將遺址保護與公園的設計結合在一起的多功能綜合公園類型。
5.2.1遺址公園開發理念
挖掘歷史內涵:結合歷史,提取相關史料。
延續傳統記憶:設置古韻題材,展現歷史特色。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空間:分期建設、循序漸進。
5.2.2遺址開發與城市新老關系分析
曾在2012年,在《九江市八里湖新區城市設計》中,西北片區為尋陽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區域,兼容旅游、商業、居住等功能。
八里湖東側已有現代風格的文化藝術中心和博物館,作為展示新九江文化底蘊與城市精神的載體,在八里湖西側有必要新增一個古尋陽城遺址公園,形成濱湖兩側各具特色的文化展示區,一古一今,一老一新,和諧共生,共同展現九江魅力,見圖3。

在此次保護利用中,本著對資源適度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文物遺存的影響;在體現遺址文化的同時,能夠融入城市建成環境,不阻礙城市的正常生活[5]。
5.2.3遺址公園開發要點
1)因遺址考古難度大,發掘出的文物遺跡較少,且繼續發掘的價值依然存在,決定先在遺址區內進行生態修復,育草培土。
2)在已完成發掘或進行勘探無重要文化堆積的點位,進行景觀節點打造,且在建設中盡量減少基礎面積,減少對遺址區的擾動。
3)在遺址西側,移址興建遺跡館。可采用鋼柱支撐而成巨大空間。展示發掘出的半圓筒狀筒瓦、圓頭瓦當及花紋磚、銘文磚等遺物。
4)遺跡館內,最大限度還原保護發掘現場,可參考金沙遺跡博物館、譚家坡遺跡館的展示方式,增強近距離觀賞體驗。
5)遺址公園濱湖一側,使用木質圍欄或水上木棧道,隔一定距離設水上觀景眺望臺,形成圍合感,見圖4。
6)濱湖灘涂濕地地區,可增添古船等小品,使人們追憶往昔九江的輝煌,見圖5。


依托遺址建立集詩歌哲學、美學體驗、生態園林為一體的休閑文化園區,以人物、詩歌及壁畫為點綴元素。
遺跡展示區保持開放性,建設文物保護示范工程;利用現代科技,如VR、全息投影等,增強生動、可視化體驗。
注重歷史文化背景,保護歷史特色,結合新九江城市精神,與時俱進,培育特色文化產業,推介相應文化品牌與產品。
古尋陽城遺址保護及利用,是在歷史文化及城市規劃的層面,通過遺址公園的建設,來承載城市歷史記憶,推動可持續保護。此舉力圖增強城市特色,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推動城市競爭力的提升。
[1] 徐聲揚.尋陽、柴桑、舊居和南村的地理位置考[J].九江師專學報,1999(4):16-20.
[2] http://www.jlonline.com/news/2017-06-09/440509.shtml.
[3] 熊東旭,葛翠玉,董 智.城市化語境下古城遺址的保護與經營——唐代渤海國都城遺址保護性開發的策略思考[J].中國名城,2010(11):55-59.
[4] 蔡 晴,姚 赯.遺址公園的規劃設計——以南京明代宮城城墻遺址公園為例[J].古建園林技術,2009(4):65-68.
[5] 莫修權,張晉芳.適時、適地、適度——金沙遺址博物館設計實踐[J].城市建筑,2007(9):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