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凱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由于榆次區的快速發展,整個城區相應擴大,人口數量有了顯著的增長,同時當地已有小學的現狀:一是校園活動場地不足,學生活動受天氣影響較大;二是學校規模不足,無法滿足容量需求;三是學校設施陳舊,無法滿足現代教育的需要。
為了應對以上情況,政府要求在王湖村新建一所小學以滿足當地的教育需求;既要有先進的設施滿足現代的教育需求,又要有高質量的教育應對社會的快速發展,為當地居民的子女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
本工程為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王湖小學,項目西臨規劃路,南靠王湖村經濟適用房,北臨樂平街,東側為東升路。位置交通便利,場地為坡地,內部地形較為復雜,東南側較高,西北側較低,最大高差為5 m。
本工程建設用地平面呈矩形,東西方向118 m,南北方向133 m,凈用地面積1.74 hm2。
1)回歸自然。充分利用場地條件,形成階梯狀的圍合式建筑形態,融于自然環境,營造回歸自然的優美學習環境。
在現代社會,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教育的基本方式,校園的設計也要體現素質教育,這就需要在設計中有所體現。本方案由于特殊的地形與地理位置,正好營造了“融于自然、體驗生活、關注社會”的和諧生態精神。創建了“著眼未來、注重個性、促進交流”的獨特學習環境,作為素質教育的建筑體現。
學校是人們學習知識的神圣殿堂,是存在于大千世界的一方凈土,人們對學校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向往和尊重。
1)總平面布局。
整個場地北臨樂平街,西臨規劃路,經分析得出整個校園的主次入口應設在場地北側,同時通過環路將整個校園串聯起來。東北角的次入口主要是行政車輛的入口,避免對其他流線的干擾。為滿足空間的變化與功能的相互協調,將整個學校的功能集中在一個建筑中,形成集上課,活動,辦公輔助為一體的教學辦公樓。由于南側和東側住宅對學校日照的影響,將學校的主要室外場地布置在地塊南側,既能提供寬闊的活動場地又能減小對教室的日照影響,保證充足的陽光可以照射教室,優化教室環境。
在教學樓與操場中間布置了景觀帶,將教學建筑與操場用綠化隔離開來,豐富校園空間的同時,減小了操場噪聲對于教室的影響。
教室區圍合成的內院,給學生提供了課間休息的場所,對保留學生的童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空間形態。
建筑設計的精髓是對空間形態的設計,通過對空間的設計可以豐富人們對建筑的理解,使人享受到建筑之美。在學校建筑設計中,通過對建筑空間形態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在有趣的空間中享受學習的樂趣,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綜合這些因素,本設計方案在空間形態上形成了一縱三橫兩點的布局形式。
親土1號用看得見的效果征服了農戶。就付家村來說,市場覆蓋率已經達到了100%,而付家村僅僅是全國各地鄉鎮的一個縮影。為什么親土1號有如此效果呢?
一縱:整個建筑從入口處通往操場的主要交通廊,通過這一交通廊將整個建筑中的教學區,實驗區,行政辦公區聯系起來,方便學生與教師便捷的到達各處。為了迎合地形,采取了階梯狀的形式,局部的中庭、樓梯在簡單的鏈接各層的基礎上豐富了交通廊的空間形式,避免了由于長廊過長而導致的空間乏味。
三橫:為了迎合地形通過層高與地形高差形成了南側2層,中間3層,北側4層的階梯狀教室,這樣的布置有利于教室的采光,還可將教室統一布置,方便年級的劃分。
兩點:行政辦公,實驗教室風雨操場,避免行政辦公人流與學生人流的交叉,將動與靜的功能分隔開來,避免相互的干擾。
3)交通組織。
a.出入口:學校的主出入口位于場地北側幾乎居中的位置,不僅避開了十字路口復雜的交通,而且與建筑的主入口臨近,方便了學生上下學;次入口位于場地東北角,作為主要行政人員的入口,避免與學生人流的交叉。
b.道路設計:沿整個建筑周圍設置4 m~6 m寬的環路,將校園整個串聯起來,方便到達校園各處。
c.人流組織:整個建筑將人流全部集中在建筑內,通過中間交通長廊的連接,可以去往各處,教學人流,辦公人流等流線只在中間交通廊有交集。
1)整體造型。建筑整體成階梯狀適應地形。屋頂綠化,上人屋面的布置使建筑形成統一的風格,回歸自然同時與自然融為一體(見圖1)。

2)立面風格。建筑立面為融于自然,注重個性的設計理念,采用有節奏變化的木格柵,輔以白色涂料。入口處是白色涂料實墻與蘋果綠片墻的穿插結合,在整體處理上都是采用原生態的涂料與材料,貼合融于自然的主題(見圖2)。

本工程建設用地平面呈矩形,東西方向118 m,南北方向133 m,凈用地面積1.74 hm2。全部建筑為新建建筑,總建筑面積11 778 m2,班數36班,其中教學實驗面積9 081 m2,辦公面積1 947 m2,風雨操場750 m2,室外活動場地6 490 m2,其中包括200 m跑道,跑道采用環保無毒硅PU塑膠面層,足球場一塊,標準籃球場一塊。
本工程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設計。建筑周圍消防車道環形布置滿足消防要求。教學樓每一層布置至少2部疏散樓梯。疏散距離、寬度均滿足安全疏散要求。
本項目屬于方案設計階段,主要包括王湖小學的建筑方案設計。
經濟技術指標見表1。

表1 經濟技術指標
通過以上對王湖小學方案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未來小學教育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身心的培養,這就需要在小學建筑方案設計中更加重視建筑與自然環境的結合。通過環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對身心全面培養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