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馬俊
還記得18日中國民航客機開放空中聯網服務后,用戶對網速慢的抱怨嗎?短短一周之后,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就已經初露端倪。《環球時報》記者23日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當天中國首顆高通量通信衛星實踐十三號在軌交付,正式投入使用。它的主要特點就是覆蓋范圍廣、通信容量大及價格低廉等,能為飛機、船舶、高鐵等地面網絡無法企及的高速移動交通工具提供可靠的寬帶互聯網服務。
據介紹,實踐十三號衛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軌技術試驗衛星,于2017年4月12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它在軌測試期間,完成了高效熱控技術、鋰離子蓄電池技術、電推進技術、高軌激光通信系統、Ka頻段寬帶通信載荷系統等11個試驗項目。在投入使用后,實踐十三號將納入“中星”衛星系列,命名為“中星十六號”衛星。
實踐十三號衛星創造了中國及世界通信衛星多個“首次”。例如首次在國際上開展高軌衛星與地面的雙向激光通信試驗,速率最高達到5Gbps,標志著中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輸這一尖端技術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使中國成為國際上首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首次在中國高軌長壽命通信衛星上工程化應用地球敏感器、Ka頻段寬帶接收機等國產化產品,改變了相關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實現了衛星關鍵核心單機的自主可控。首次在中國衛星上配置電推進分系統來完成全壽命期的軌道位置定點工作,推動我國衛星平臺技術全面跨入電推進時代。
尤其是實踐十三號衛星代表的中國衛星通信進入高通量時代,直接影響到普通大眾的生活。不久前多家中國航空公司宣布開放空中上網服務后,不少旅客都在抱怨網速慢,這主要是由于當前客機使用的Ku頻段通信衛星帶寬窄、費用高,影響了飛行中上網的體驗。而實踐十三號衛星的最高通信總容量達20Gbps,超過之前中國研制的所有通信衛星容量的總和,而且還首次在中國通信衛星上應用Ka頻段寬帶技術。據介紹,Ka頻段高通量衛星的上下行不對稱信道非常切合互聯網的需求,真正實現了消費寬帶和無縫雙向接入,這些特點讓它有望成為空中上網服務痛點的解決之道,加速中國進入衛星互聯網時代。
除提供旅行上網服務外,實踐十三號還可實現偏遠地區的移動通信基站接入及其他行業應用,在遠程教育、醫療、數字新聞采集和應急通信等領域大有用武之地。中國后續還將部署超大容量的高通量衛星,預計到2020年形成可覆蓋中國全境以及亞太地區,容量接近200Gbps的通信能力,有力滿足“寬帶中國”和“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對寬帶通信的迫切需求。▲
環球時報2018-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