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作為黨的十八大、十九大連續兩屆代表的楊彩霞,博士畢業后就來到了中國兒童中心,從事她所熱愛的幼教工作,一干就是近二十年。現在,她不僅是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的園長,更是孩子們的“守護者”,是1000多個孩子口中的“園長媽媽”。
十九大報告里對學前教育的重視給了楊彩霞最深的觸動,也堅定了她繼續從事學齡前兒童教育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走近孩子們的“園長媽媽”
從小就是“孩子王”的楊彩霞,經常帶著一群同齡的孩子四處玩耍,在她的記憶里,當老師的媽媽是她最崇拜的人,這也是她選擇師范這個專業的主要原因。
1993年,楊彩霞從湖南省長沙師范學院畢業后,在湖南大學幼兒園任教。在教學一線,楊彩霞也并沒有放棄對幼教知識的不斷學習,因為對孩子和這份事業的熱愛,她只身來到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攻讀,并最終獲得了學前教育博士學位。
求學道路上,受到導師的影響,楊彩霞始終在思考如何做一個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如何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大寫的人。生性簡樸、生活簡單的她,在畢業后又選擇重新回到了她鐘愛的幼教工作,再一次回到了教學一線。
“回到孩子群里真的很有意思。只要我一出去,孩子們就追在我后面喊‘園長媽媽,這種幸福感太讓人滿足了!”楊彩霞如此說道。確實,自從2010年5月接任中國兒童中心實驗幼兒園的園長之后,在孩子們眼里,她就是細心溫柔、可親可愛的楊老師;而在同事眼里,她卻是熱愛學習、刻苦鉆研的楊園長。
“園長經常跟我們講要通過學習來提高工作能力,并且親身示范,現在我們幼兒園形成了非常好的團隊學習氛圍。在工作中,她也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每天都見她以飽滿的熱情面帶微笑穿梭于幼兒園的班級之間。”楊彩霞的同事這樣評價道。
“園長媽媽”的辦園經和教育經
“我認為在幼兒園里,你可以少教孩子一點知識,少教一點能力,但一定要滋潤他的心靈。”這就是楊彩霞的辦園理念。概括起來,就是“共情潤心、雙格(健康體格、健康人格)發展”。其中,“共情”即感同身受,做出適宜的情感性應答;“潤心”即用情感滋潤兒童的心靈,創造有助于兒童健康快樂成長的安全、舒適、溫潤的環境;“共情潤心”即通過共情環境的營造、共情互動的行動來潤澤兒童的心靈,從而實現兒童人格與體格的協同健康發展;“雙格發展”即以培養幼兒的健康人格、健康體格為教育理念,實現幼兒身心健康和諧且富有個性的發展,為其一生的良好發展奠定基礎。
對于楊彩霞來說,愛就是要滋潤孩子的心田。“以前在招聘幼兒園老師的時候,一個應聘者在回答‘為什么要來當幼兒園老師這個問題的時候,回答道‘相信我在廣告專業里的知識能幫助我管理好孩子。就是因為‘管理這兩個字,就把她否定了。我認為她不能用管理這個詞,應該是潤澤,用愛去滋潤孩子的心。”
楊彩霞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在她的心里,所有的兒童都是需要大人去呵護和幫助的。“記得有一個孩子是兩歲半的時候入園的,他不愿意離開父母,有比較嚴重的入園焦慮,經常一個人哭,每天還要帶一個小枕頭來,作為他的安撫物品。知道了他的情況后,我每天都要過去看看他,一開始孩子不認識我,但我每天都堅持去安慰他、說一些鼓勵他的話,這樣大概過了半年的時間,孩子就和我特別親近了,見到我就會摟著我的脖子,上學也不帶他的小枕頭了。”在這之后,楊彩霞也始終關注著這個孩子,有時候要學習一項什么技能,如果孩子掌握的慢一些,楊彩霞就會在適當的時候出現,給他最大的鼓勵。
家園共育,架起溝通的“連心橋”
“姥姥,請您喝一杯茶吧!您養育我辛苦了!”重陽節這天,接過孫子(孫女)遞過來的這杯茶,老人們心里樂開了花兒。早在重陽節前幾天,幼兒園老師就和家長共同準備,一起思考用什么樣的具體活動來培養孩子們尊老愛老的好品格,最終決定請來班上孩子的爺爺奶奶,讓孩子們學著說出感恩的話,做出敬茶捶背的積極行動,讓愛的教育落到實處。
在楊彩霞眼里,家長和家庭是幼兒園教育重要的合作者和參與者,在幼兒早期教育的過程中缺一不可。幼兒園要引導家長科學育兒,共享育兒經驗,支持家長做兒童心靈的傾聽者、兒童游戲的陪伴者和兒童發展的支持者。
為此,幼兒園結合本園家長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制定了相應措施,例如:成立體現開放辦園、社會參與原則的園、班兩級家長委員會組織;設立園務公示欄;各班設立家園共育專欄;建立“童心園”家園網絡平臺和班級微信群;成立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全園家委會、班級家長會、新生家長會;每學年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家長開放活動、親子春游、運動會、六一慶祝活動、新年活動和大班畢業典禮活動;每學期各班家長與老師共同配合開展豐富多彩的家長助教活動;定期召開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家長講座活動;每學年發放家長問卷,了解家長的需求和家庭教育觀念的動向。
與此同時,還專門篩選了具有合作、分享、輪流、應對勝負等品德教育價值的多個民間體育游戲,邀請家長與孩子們共同參與;在親子運動會上,注意引導家長為孩子做好榜樣和示范,不僅是勇敢面對挑戰、嚴格遵守規則的示范者,更是能夠正確看待勝負輸贏的好榜樣。
“家長助教”是幼兒園近幾年開展家園共育的一種新的形式,為了避免讓家長助教僅僅是來到班級參與教學,或者當一次老師,楊彩霞和她的同事們在活動設計上也會主動引導家長,慢慢地,助教活動更加注重挖掘活動背后的教育價值。例如,中國兒童中心院內有一尊孔子像,大班的家長主動提出開展尊師重教的開蒙活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家長主動來到園里給孩子們展示中國水墨畫和毛筆字藝術。為培養孩子從小養成坐立行走的好姿勢,有家長主動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請來了解放軍戰士為孩子們表演等等。endprint
“園長媽媽”給家長們的貼心話
陪伴不是簡單地“在一起”。其實,家長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光非常短暫,珍惜陪伴、享受陪伴,不要覺得自己把時間“浪費”在孩子身上。陪伴孩子不等于“看孩子”,父母與孩子在一起時,要充分與孩子互動、游戲,做到高質量的陪伴。可以利用家庭中的環境和條件,創設豐富的育兒區域,比如圖書區、游戲區,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的布書、繪本,設計類似于投擲瓶子、擰蓋子、觸摸谷物等適合幼兒的游戲。此外,在和孩子閱讀、游戲時,要做個“啰唆的”爸爸媽媽,多和孩子說話,一方面促進語言發展,另一方面不斷地進行雙向互動。父母在陪伴時,和孩子的一個眼神交流、給孩子一個笑臉、和孩子玩一個游戲,都是一種積極的、回應性的互動。
學會“愛與尊重”。在與孩子交流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愛與尊重”。以前的觀念是小孩什么都得聽大人的,用成人的思維能力去要求孩子,這是很苛刻的。但是現在大人都逐漸意識到孩子其實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學會給孩子充分的尊重和愛。
在孩子心中播撒幸福的種子。幼教最重要的就是在孩子心中播撒幸福的種子,然后讓他慢慢長大,去面對未來人生中的挑戰。在播撒幸福種子的過程中,要理解孩子,設身處地的跟他溝通、交流。對待孩子,要時刻做好蹲下來去了解他的準備。比如,一個孩子生氣了,對你說:我再也不要你當我的媽媽了,我再也不跟你一塊玩了。這時候應該怎么做?如果你生氣地回答:我也不跟你玩了。那么孩子有可能會感到更委屈,認為你不在意他的感受。這時候應該慢慢和他溝通,要哄他,問問孩子為什么這么說,覺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好……總之要設身處地地去理解他、尊重他。
愛與嚴格要相結合。這個原則指的是家長先是要與孩子“共情”,達到理解,有一定共鳴之后,就要在合適的機會把認知的要求、紀律的要求,以及一些化解問題的方法與孩子討論,使他得到幫助。比如兩個孩子打架,大人一般處置的方法是要么不理你們,讓你們自己去解決;要么各打五十大板。其實最好的方法是應該理解他們,問清楚情況,讓孩子們學會如何進行人際交往、怎樣處理問題。
不要過分依賴早教機構。幼兒時期是兒童身心發育的關鍵期,一些早教機構在幫助孩子提高大動作、認知發展、語言發展、精細動作等方面確實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但家長在帶領孩子參加早教班的時候,不應該過分依賴,更不能只坐在一旁看著或者玩手機,當上了“甩手掌柜”。目前市場上的早教機構通常為“填空型”,只關注兒童發展的某一些領域,對于兒童啟蒙的各個領域綜合發展,則缺少全面規劃與實踐。科學而理想的兒童早期發展,是幼兒體能、智能、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平衡發展,需要以情為先、以養為主、養教結合。
二胎家庭更要注意細節。如今家有二寶的家庭越來越多了,如何處理好親子關系及兩個孩子之間的關系,是很多家庭面臨的又一“課題”。在親子關系方面,家里人不要因為二寶年紀小更需要照顧就忽略了對老大的關注和呵護;在孩子之間則不能總對孩子強調“你是老大,要讓著弟弟(妹妹)”,要積極調動老大對弟弟(妹妹)的帶動作用,避免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大手拉小手,走進“新時代”
“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落到我們這個領域,就是從娃娃開始,從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開始,最終推動一個健康的社會。”在十九大召開會議現場,楊彩霞這么說過。孩子是一個民族的未來,處于幼兒時期的孩子,要有安全的依靠對象,有美好的親子互動,有人性化的啟蒙,才會對這個世界有信任感,才會如種子發芽般自我成長。
“在幼兒園科研中發揮學術帶頭人作用,以研究和培訓為載體不斷提高全體教職工的自身修養和專業能力。突出幼兒園“科研性”、“實驗性”的特點,促進園所內涵式發展。”這是楊彩霞給自己和實驗園定下的工作目標。
按照《中國兒童中心五年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和《幼兒園五年發展規劃》(2015.9-2020.8)制定的目標和任務,從2018年到2020年,楊彩霞和她的幼兒園還將繼續扎實做好質量提升工程、隊伍培養工程和技術輸出工程三項大的工作,砥礪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