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司麗+龍茜
編者:現實生活中,很多家有學齡孩子的家長,對孩子不能去主動學習、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解決問題的能力弱等方面感到頭疼不已,實際上,這樣的困擾是與沒有弄懂孩子自身對學習的理解密切相關的。李瑾教授的研究和周司麗老師的點評,會讓我們對孩子的學習動機和過程有一個跨文化的、多方面的理解。
兩個有趣的試驗研究
從小時候的牙牙學語,到成年時的責任承擔,學習教會了我們如何與這個世界打招呼,它作為人類的一種普遍活動方式,幾乎陪伴了每個人的一生。在中國社會,學習經常被看作一種美德,一種改變個人家庭、經濟背景的途徑。每位家長都會向孩子傳遞學習的重要性。那么,孩子何時獲得了學習的概念?獲得了怎樣的學習概念?中國孩子關于學習的理解又與美國孩子有怎樣的不同呢?為了解答這些問題,任教于美國布朗大學的李瑾教授進行了一項跨文化研究。
該研究的參與者是95名美國的學前兒童和93名中國的學前兒童。這些兒童的年齡為4-6歲。研究者給孩子們講了兩個故事,每個故事都配有與故事情節相關的圖片。
故事1:一只渴望飛翔的小鳥站在樹枝頂端縱身一躍,狠狠地摔倒在地上。一次次起飛,一次次摔倒,小鳥在多次嘗試以后,終于學會了飛翔。
故事2:小熊看見熊爸爸和熊媽媽熟練地捕魚,自己也很想去嘗試一下。它走到小河旁,準備大顯一番身手。一段時間后,小熊一只魚都沒有抓到。它感到十分沮喪,對自己說“算了吧!我再也不想去捕魚了!”
每聽完一個故事,研究者都會邀請兒童講述接下來會發生的事。兩個故事的中英文版本由雙語研究人員同時開發。大部分兒童是在學校接受單獨的訪談。故事的主人公假設與兒童的性別相同。
訪談正式開始之前,訪談者會花一些時間和兒童建立起信任融洽的關系。為了幫助兒童開始敘述,他們會先詢問兒童上一個生日是如何過的。之后,再告訴兒童:“我們來玩故事接龍的游戲,我先講一個故事,然后你幫我想想接下來會發生什么事情,好嗎?”。訪談者在講述故事的時候,會向兒童展示相關圖片20秒。接著,訪談者會提問一些事先準備好的問題,比如“接下來發生了什么呢?”“然后呢?”“故事真有趣,可惜太短了,你能把它變成一個長故事嗎?”當兒童主動提到“學習”“知識”“技能”“能力”“努力工作”或其他相關概念時,訪談者就會追問和捕捉孩子們對于學習的理解。在每個故事的結尾,訪談者都會詢問兒童是否喜歡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并且追問原因。
之后,6位專業的編碼人員通過對原始錄音材料的整理、分類、編碼,提取出了4-6歲兒童已經形成的、與學習有關的四方面理解。分別是:
1針對學習的價值觀。例如:“小鳥一直飛非常好”、“小熊回家后更多練習,這樣才對。”
2完成任務的條件。從兒童的訪談中提取了三方面要素:能力、嘗試和策略。例如,“她掉下來是因為沒有能量了”(能力),“小熊可以用他的爪子再試一次”(嘗試),“小鳥應該更快地扇動翅膀”(策略)。
3學習的優良品質。兒童表述了三種主要的品質,分別是勤奮、堅持不懈和專心。例如,“小鳥多勤奮!她飛了一次,兩次,三次……”(勤奮),“他摔倒了,但是他不害怕,他再來一次,一直到學會”(堅持),“小熊如果三心二意,就永遠抓不到魚”(專心)。
4學習的獨立性。反映出兒童認為學習是一件需要依靠自己去完成的事情,而不是他人。例如“如果你自己學會怎么做,就不再需要其他人幫忙了”。
從上述四個方面,研究者通過對中美兒童的比較發現,中國兒童的表述更多體現了學習的重要性,更注重學習的優良品質和獨立性。而美國兒童更傾向于從完成任務的角度理解學習,把學習看作與能力、嘗試和策略相關的事件。
而從年齡角度,隨著4-6歲年齡變大,孩子更傾向于看重學習的價值,認為學習更需要嘗試、堅持和專注。從性別的角度,女孩更注重勤奮,男孩更注重策略。
接下來,研究者分析了孩子對以下問題的回答:①是否喜歡小鳥;②是否喜歡小熊;③喜歡小鳥的原因;④喜歡小熊的原因;⑤不喜歡小熊的原因(參與兒童很少不喜歡小鳥)。
結果發現100%的美國兒童和96%的中國兒童都喜歡勤奮的小鳥。美國兒童喜歡小鳥的原因主要原因包括個人魅力(可愛)以及任務完成得好,很少兒童會因為學習品質而喜歡小鳥;而中國兒童喜歡小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學習的優秀品質(堅持)以及任務完成得好,很少兒童會因為小鳥的個人魅力。而對于小熊,96%的美國兒童仍然喜歡它,而只有41%中國兒童喜歡它。對于美國兒童,這只小熊雖然中途放棄,但他們仍舊認為這只小熊很可愛,因此喜歡它。而對于中國兒童,他們不喜歡小熊的原因是它沒有良好的學習品質,例如,他沒有繼續練習,放棄,沒有把心思花在學習抓魚上等。
從年齡的角度,兒童的年齡越大,喜歡小熊的比例越低,不喜歡小熊的比例越高。年齡越小,兒童越容易從個人魅力及任務完成的角度解釋他們喜歡小鳥的原因;而年齡越大,越傾向于從學習品質的角度解釋喜歡小鳥的原因。
通過研究,研究者得出:美國中產階級的學前兒童認為學習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在這種理解模式下,美國兒童更重注學習的能力,勇于嘗試,以及運用創造性的策略獲得更多成功的機會。而中國兒童則更傾向于將學習作為培養個人品德和習慣的過程,因此更注重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品質,比如勤奮、堅持不懈和專注的精神。
這兩種對學習的理解與社會文化具有緊密的關系。在中國文化中,孩子們從小被告知的是“學習是一種美德”;中國人看重一個人在學習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內在品質,比如勤奮、堅持不懈、專注等;學習甚至還被看作與一個人的道德發展有關,一個學習好的孩子通常在學校被看作是“好孩子”。學習知識也被看作是一個完善自我的過程。而西方的傳統教育將“認識這個世界”作為學習的首要目的。在西方人眼里,學習是一個積累知識,探索未知,創造新奇的過程。有研究發現,西方的學習者注重自己在任務完成和工作時的效率,他們認為學習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好的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endprint
試驗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示
第一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對學習概念的理解可能遠早于我們預期的時間。研究證實了孩子在上學之前,已經經由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對于學習的基本信念。因此,學習的概念絕不是從上小學才開始形成的,而在學前家長就需要對孩子的學習概念進行積極的塑造。
第二對于中國人來說,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獲得知識的通道,學習的過程中還充滿了道德評價和社會期望(比如通過學習讓他們成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成為一個所謂更好的人。)如果一個人被認為不愛學習,或者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時,很容易被父母和老師認為是一個不求上進的“壞孩子”(就像孩子們不喜歡不努力的小熊)。這種文化的積極影響在于幫助孩子內化學習的積極品質。而消極的作用在于為孩子的價值賦予“條件”。當孩子因為能力問題,不能通過優秀的學習品質在學校學習中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時,孩子經常會被貼上失敗、不務正業等標簽,并因遭到的負面評價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父母應該將孩子的能力與道德品質分開,將孩子的學習成就與價值分開,看到孩子本身的可愛,而不是因為好好學習才可愛。只有在這種態度之下,孩子才更有可能在未來發揮自身的優勢,看到自己的價值,以自尊自信的姿態面對生活。
第三我們也可以適當借鑒美國文化中對學習的理解,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傳遞學習是經由能力的提高、嘗試和策略的運用,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思路有助于孩子看到學習與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連接,從而更有利于他們從內在認同學習的價值,而不是經由“不好好學習就不是好孩子”這種外在的價值觀塑造接受學習的重要性。只強調學習重要,但不能讓孩子切實地看到學習如何重要(對真實生活問題的解決),容易造成孩子形成學習的外部動機(學習好可以獲得獎勵或者避免內疚感),而不利于孩子形成內部動機(發自內心認同學習的價值和重要性)。當孩子學習只是來源于外部動機時,更容易出現效率不高、主動性和獨立性差的情況。從長遠的角度來說,也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而且容易造成一個人總是看著很努力,但卻總是不能獲得成績、缺乏成就的狀況。因為對他來說,方向的選擇、結果的達成不重要,重要的是展現出勤奮、堅持、努力等品質和狀態。
綜上可知,李瑾教授的研究展示出孩子在學前階段已經開始形成對學習概念的理解?!皩W習”不是進入小學才開始的事情。積極的學習理念需要從學前階段就開始培養。因此,學前階段對孩子在“學習”上的引導就開始讓孩子做學習的小主人,在能保證他們人身和心理安全的情況下,鼓勵他們大膽地在游戲、生活中去探索、嘗試和思考,積極發現和給予他們積極、正面的評價,讓他們對學習建立起一種自主和自制的內在機制,這對以后孩子進入學校的學習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