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8月24日多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下簡稱《暫行辦法》),至今己一年。網貸平臺加速整改合規,也有不少平臺自知無法符合最新監管要求,選擇退出行業。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整改的這一年以來,有882家平臺退出網貸行業,其中惡性退出的問題平臺225家,其中貸款余額超過千萬元的有47家,良性退出的停業和轉型平臺657家。有業內人士認為,網貸行業遲早將成為監管下的“正規軍”。
停業及其問題平臺多是民營系
網貸之家研究員陳曉俊表示,基于P2P網貸平臺的股東類型的不同,將平臺主要分為5大類,分別為風投系、國資系、上市公司系、銀行系和民營系。“據不完全統計,我們發現停業及問題平臺中約99%的平臺屬于民營系平臺。民營系平臺由于沒有雄厚資本實力,在嚴厲的監管環境下更容易被淘汰出局。”
非民營系平臺一般而言,背景實力強大、資金實力雄厚,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信賴,從合規的角度而言更有實力。“從正常運營平臺數量占比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派系平臺占比整個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的比例約為22%。”陳曉俊表示,一年前,風投系、國資系、上市公司系、銀行系這四大派系平臺占比正常運營的平臺不足15%,而一年后這個數字增長近7個百分點,可隨著行業“大浪淘沙”的進行,強背景平臺或許更受關注。
行業良性退出成主流
網貸之家數據顯示,以2016年8月24日為時間分割點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停業及問題平臺事件類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暫行辦法》出臺前停業、轉型的比例分別為43.12%、0.78%,《暫行辦法》出臺后停業、轉型的比例上升至70.41%、4.08%。
此外,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廣州e貸總裁方頌也對新快報記者表示,在整改的一年期間,校園貸亂象有效遏制,截至2017年6月,全國有59家校園貸平臺退出校園貸市場,其中37家平臺關閉,占63%;22家平臺轉型其他業務,占37%。
隨著監管的不斷深入,這一年內,行業的良性退出也成為主流。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2016年8月24日至今,共計36家平臺進行了業務轉型,即這些平臺不再從事P2P網貸行業相關業務。
“《暫行辦法》出臺的這一年,網貸行業逐漸步入正軌,各項制度越來越完善,系統性風險的出現概率大大降低,”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表示。有業內人士認為,如今網貸整治已經進入“深水區”,此前傳出監管要求整改期間平臺業務規模不得增長,網貸行業也遲早將成為監管下的“正規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