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獻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作為服務“三農”發展金融主力軍的農信社來說,做好金融精準扶貧,既是一項重點工作,也是農信社應盡的社會責任。如何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充分發揮支農資金主渠道和農村金融主力軍作用,全力做好金融精準扶貧工作是擺在每一位農信人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當前精準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貧困戶識別信息不對稱。市場經濟體制下,農戶的隱性收入難以掌握。隨著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勞務收入成了農村家庭創收的主要渠道,但這部分收入卻難以核實,加之當前國家各項惠農補貼力度的不斷加大,部分貧困戶存在一定掩蓋真實情況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貧困戶難以有效甄別。
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貧困村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競爭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產業構成以農業為主,糧食生產占主導地位,經濟作物等其他產業比重低,農業生產成本高,生產發展水平低,收成少,一旦遇上自然災害和市場價格下跌,貧困村農業就處于虧本經營的狀態,生活上重返貧困或維持低收入水平,難以實現資本積累。貧困村生戶耕作技術低,支撐產業不強、市場接觸少、農業產品量小且市場化程度極低,產業規模小、科技含量低、產業鏈短,導致貧困村產業市場競爭力不強,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
社會信用環境不理想。盡管農民誠信觀念和信用意識有所提高,但部分地區農村信用環境依然不盡如人意。對于部分貧困戶來說,本身經濟條件較差,長期接受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資助,坐、等、靠的依賴心理嚴重。在整體信用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扶貧貸款很容易演變成為扶貧資金,最終有借無還,這無疑大大加劇了金融扶貧工作的難度。
貧困戶信貸支持缺乏著力點。貧困村農民長期處在封閉的環境中生活,缺乏科技知識和市場經濟意識,缺少農村實用新知識、新技術,家庭經濟脆弱,擴大家庭生產投入困難。貧困村中有一點技能的青壯年人口往往都外出務工謀出路,留守的是勞動力文化素質偏低、年齡偏大、無生產能力的農民,且大部分貧困戶因學、因病致貧,特別是一些慢性病需要長期靠藥物維持,無一技之長,這部分農民“等、靠、要”的依賴思想較嚴重,仍然抱著依賴政府“輸血”式救濟的老觀念不放,有些貧困戶甚至有“金融扶貧是國家救濟,可以借錢不還”的錯誤想法,信貸支持發展缺乏著力點。
助推金融精準扶貧的幾點思考
思想認識要提高。做好金融精準扶貧,既是一項重點工作,也是農信社應盡的社會責任。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不能停留在層層傳達、層層表態上,要充分認識到精準扶貧是一項上升到中央層面的政治任務,層層抓好落實。農信社要緊扣金融脈搏,認真按照中央、省、市、縣關于扶貧工作的有關要求,充分發揮貼近農村、服務“三農”的優勢,快速跟進,切實學懂吃透各級扶貧政策、文件精神,嚴格落實扶貧攻堅政策,將金融改革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加強與各級黨委政府、扶貧辦等部門的對接溝通,確保扶貧工作有組織保障、有領導負責、有文件跟進、有推進措施。
信用環境要優化。單靠農信社的力量很難做到精準扶貧,而扶貧工作作為一項公益和民生項目也越來越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地方鄉政府尤其是駐村干部和村支兩委對基層農戶的基本情況十分熟悉,農信社應積極積極借助政府的力量,發揮政府在評級授信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從而實現精準授信,加大金融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農戶金融參與意識,從存款、結算等方面點滴增加信用記錄,引導農戶從“要我守信用”到“我要守信用”轉變。并以此契機,切實加大不良貸款清收盤活力度,不斷優化社會信用環境。
農村資產要盤活。農信社要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運用新思維,準確把握經濟金融運行趨勢,更加注重法治思維、更加注重探索創新、更加注重學習調研、更加注重工作落實,以奮發有為的精神開創金融事業的大發展。認真做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兩權”抵押貸款業務,激活農村資源,盤活農村存量資產,提高農村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帶動更多金融資源進入農村,不斷滿足“三農”發展融資需求,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
信貸產品要創新。金融扶貧是一個系統長久的工程,僅靠“撒胡椒面”的方式顯然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一是支持龍頭產業。信貸投放要向當地優勢產業傾斜,支持農戶“抱團取暖”產生致富的集群效應;積極培育、引進和鼓勵本地涉農企業,采取“農信社+風險補償基金+貧困戶”、“農信社+政府+龍頭企業+貧困戶”、“農信社+政府+保險公司+貧困戶”、“農信社+貧困戶”等多種信貸扶貧模式,支持重點村和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種植業、養殖業、林果業,進一步促進低收入人群增收。二是引入多種擔保方式。在原有多戶聯保、個人擔保的基礎上,引進擔保公司擔保、農村房屋抵押擔保的方式、合作社為農戶擔保等模式,進一步增強貧困戶的融資能力。三是創新信貸產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信貸產品進行創新,推出期限更長、辦理更方便的扶貧貸款品種,為扶貧事業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扶持。四是完善農業保險。由政府部門牽頭,大力引進農業政策性保險,提高農戶的抗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五是優化信貸流程。積極與扶貧部門溝通合作,按照“需求準、責任清、放得出、收得回”的金融扶貧要求,對貧困戶貸款實行利率優惠,簡化貸款手續,縮短審批時限,全力為貧困戶提供陽光、透明、高效、快捷的信貸服務。 政策支持要爭取。金融扶貧作為一項公益性項目,政府有責任承擔一定風險,農信應主動爭取政府財政支持。一是建立風險基金。由政府財政拿出一定的風險擔保金,按照扶貧貸款總額的10%-20%建立風險基金,若扶貧貸款最終無法收回則可由風險基金彌補。二是爭取稅收優惠。作為一項惠及民生的項目,扶貧貸款的利率定價必然較低。對于利潤低、風險高的扶貧貸款,農信社應爭取獲得稅務部門對扶貧貸款的免稅政策。三是爭取人行支農再貸款。以扶貧工作為契機,積極向當地人行爭取支農再貸款,并請求人行給予更低的貸款利率,進一步增強農信社的支農、扶貧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