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各大銀行高管離職成風、“降薪潮”的消息此起彼伏,銀行業的日子似乎沒有以前好過了。面對越來越大的攬儲壓力,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在員工招聘環節就提出附加條件。
“存兩個億再來上班”
既然招聘和存款掛鉤,要進銀行上班,需要存多少錢?有員工表示,自己所在銀行目前需要2億元。
事實上,“存款掛鉤招聘”并非新鮮事,而是銀行業內公開的秘密。銀行員工拼爹拼媽拼親戚甚至拼男友的情況由來己久。
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有些公開招聘只是走走過場,打打掩護,只要人才能拉到存款,就是最大的“特長”。
2014年,若要在總部位于北京的股份制銀行找份以工作為目標的實習,要求上千萬元的存款規模。對于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而言,幾乎不可能有這么多存款,只能指望父母。
也就是說,父母在銀行的存款多少,能夠直接影響到學生進入銀行實習、工作的機會大小。
有網友曾將銀行面試題發到了微博上:“這次你面試的是客戶經理崗,那如果你入職了,你有沒有信心在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達到日均3000萬的存款?”
即使在外資金融機構,同樣存在借招聘攬儲情況。
北京某大學金融專業畢業的楊惠,曾在大三時滿懷著到外資金融機構求職的憧憬、一路過關斬將拼搶寶貴的實習崗位,最后一環卻遭遇“拼爹門檻”:想成功當上渣打銀行“實習體驗生”,父母必須先存入人民幣50萬元成為銀行VIP客戶。
“給你存款,為我安排一個員工”
通過招聘攬儲是“人帶來存款”,還有一種招聘潛規則是“存款帶來人”。
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的公款體量大、來源穩定,是各大銀行爭搶的“大蛋糕”。有公款存儲決定權的領導干部是各家銀行重點“公關”對象。
據多地紀委辦案人員介紹,除高檔宴請、安排旅游等常規手段外,更隱蔽的是銀行安排公款單位領導的配偶、子女或其他利益關系人到銀行任職,能帶來大筆存款的還能得到超常規提拔使用,每年可獲取數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績效收入。
部分企業在選擇某支行或分行存款時,有時會提出我給你至少多少存款、多少業務,是否可以給我安排一個員工。其工作就是維護對應企業關系以及少量日常工作。
多名銀行業內人士透露,“一些商業銀行為了攬儲,甚至提供支行行長、副行長、部門經理等領導崗位,只要攬儲能達到一定金額,就能當上銀行領導。
為何“嫌貧愛富”潛規則愈演愈烈?
顯然,借招聘、轉正攬儲以及為存款大戶提供聘任機會有損就業公平,這種越來越公開化、擴大化的“嫌貧愛富”,也決然不是什么好現象。
我國《就業促進法》明文規定:
用人單位招用人員、職業中介機構從事職業中介活動,應當向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公平的就業條件,不得實施就業歧視。
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公然違背法條的現象仍愈演愈烈,從幕后走向臺前。
除招聘環節外,為拉到存款,銀行還有別的招數,送手機充值卡、加油卡、購物卡等促銷活動五花八門,擅自提高存款利率與理財收益率、違規返現等一些不規范行為在中小銀行的支行仍廣泛存在。
這一系列現象將矛頭對準我國的銀行拉儲盛行現象。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銀行拉儲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發展模式落后,沒有擺脫“存款立行”的傳統思維。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刪除了實施已有20年之久的75%存貸比監管指標。
也就是說,此前無論是季末存貸比考核還是從2011年開始的日均存貸比考核,都是銀行重要的考核指標。
銀行貸款總額比存款總額不能超過75%,銀行在擴張貸款的同時又要降低存貸比,只能把分母做大,也就是多拉存款。
很長時間內,由于利率市場化尚未完全放開,銀行缺乏通過正常渠道進行價格競爭的手段,而客戶經理的出現則使銀行把員工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進而產生各種“拉儲”亂象。
問題來了:既然作為員工業績考核標準的存貸比都取消了,為何攬儲現象反而變本加厲?
一方面,取消存貸比,不可能馬上就能改變積累多年的銀行發展模式。退一步講,即使廢除存貸比,還有日均存款余額、存款偏離度指標等考核。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基本實現,銀行競爭壓力也在加大,不搶存款不行。
另一大方面,銀行拉儲之戰背后是存款分流后的資金緊張和中長期貸款的猛增。
其一,互聯網金融的擠壓。余額寶等貨幣基金的興起,對銀行活期存款形成分流,銀行出現存款分流后的資金緊張。
在流動性緊缺中越陷越深的局面,導致其吸存力度進一步加大,對員工的攬存要求越來越高,“如果家里沒點關系,實在是難以完成任務。”
其二,受益于政府出臺的穩增長政策、以及專項金融債的配套貸款投放等政策措施,銀行中長期貸款猛增。
顯然,這一局面意味著實體經濟獲得信貸支持的能力、尤其穩定性大大提高,資金緊缺矛盾也將有所緩解。
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我們要看到銀行中長期貸款占比過高,也有其危害性:
l.使銀行資本充足壓力加大,為監管指標達標帶來較大困難;
2.在當前存款資金日趨分流和脫媒現實語境下,更會加劇銀行資金運用困難和壓力,使銀行有陷入資金捉襟見肘之虞:
3.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資金期限錯配,加大銀行資金流動性風險。
為應對已冒出頭的危害或潛在風險,銀行想盡辦法拉存款,存款就是安全感!
銀監會已經發話了
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銀行“桂圓”們面臨著較大的攬儲壓力。但這并不是違背就業公平和企業信譽進行招聘的理由。
而且,這一行為無異于作繭自縛。
長期將攬儲任務壓在員工頭上,導致攬儲業績成為主要標準,造成一線人才考核標準單一化。“因儲設崗”,任意改變規則,將導致業務畸形化,潛伏著很大的資金風險,亦誘發諸多亂象。
當銀行成為“拼爹”的戰場,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也會無處安放。
針對吸收公款存款中存在的利益輸送,證監會于6月26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吸收公款存款行為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不得通過安排公款存放主體相關負責人員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和其他直接利益相關人員就業、升職,或向上述人員發放獎酬等方式進行利益輸送。”
從銀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看,存貸比的取消,使簡單的存貸款息差業務被削弱,愈發考驗企業的市場應變能力與綜合實力。
當前“戰場”中,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擠破頭地往前沖,企圖從中分一杯羹,傳統銀行的地盤正在一點點地被侵蝕。激烈競爭中,求變求新才是出路。 繼續運用“人情”攬儲無異于作繭自縛,對企業人才招納、社會形象以及業務發展等均將帶來損害。
正如某評論人士所言:傳統銀行如果還是停留在“攬儲招聘”的階段,恐怕就如同恐龍一般,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會被未來的金融業態淘汰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