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永霞
數學教學不是簡單地教給學生書面的知識,而是要讓不同的人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此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潛能,以此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筆者曾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通過長時間的摸索,在感悟數學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如何在數學課堂上讓學生感悟數學呢?
一、在實際操作中感悟,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
小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拔苗助長,過早地教給學生抽象的知識,而應該遵循規律,讓學生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過程。如在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例題48×2時,學生已經有了不進位學習的基礎,那么就要重點突破“個位上乘得的結果要向前進位”這一難點。毫無疑問,對于學生而言,直觀的操作活動是最有效的方法,筆者讓學生用小棒分別擺出4捆和8根小棒,在計算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時,著重引導學生把2個8根小棒合在一起,是1捆帶6根,再把2個4捆小棒合在一起,是8捆,這樣一共有9捆帶6根小棒,也就是96根小棒。第一操作的活動直觀體現了“滿十進一”的過程,學生在擺小棒的實踐中感悟算理,獲得了獨有的體驗。
二、在生活情境中感悟,訓練學生的抽象能力
生活中的數學,學生很感興趣,也容易理解。數學來源于生活,還要應用于生活。在將數學知識運用于實踐的過程中,人的情感因素也很重要。只有將數學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才能讓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感悟數學,才能讓提煉出的抽象思維得到升華。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當時筆者想,如果就這么叫學生找一些三角形來量量每條邊的長短,然后再比較得出結論,并背誦結論,學生的印象肯定不深,如果能用一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打個比方,效果肯定要好得多。于是筆者設計了一個情境題:
如圖,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下雨天小明從學校到少年宮,你建議他選哪一條路?(說明:兩點間的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
學校、電影院和少年宮之間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為什么學校到少年宮的路線是最短的?今天我們就來研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于是學生們很高興地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各種三角形度量、驗證,積極性很高。當課即將結束時我們又回到課前的哪個問題:從學校到少年宮有幾條路線?走哪一條路最近?你能用今天學過的知識來解釋嗎?學生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當中,興趣高漲,一個個積極舉手發言。
三、在開放問題中感悟,拓展學生的開放思維
悟性的高低,標志在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學中,不同學生往往表現出不同的悟性,開放問題具有多樣性、探索性、層次性的特征,這為不同程度的學生獲得不同的發展提供了可能。作為教師就要善于發現學生中因為思維撞擊所迸發的“智慧”火花,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教給學生思維方式與思維的習慣。例如,在六年級復習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點時,先復習學過的平面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分別有幾條對稱軸。復習完后,再開拓學生的開放思維:先讓學生動手折紙,分別找出等邊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各有幾條對稱軸,然后乘機追問:“有沒有什么圖形的對稱軸有7條、8條、9條甚至更多?”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于是問:“如果有,你能不能猜一猜它們是什么圖形?”有的學生很快猜到可能是正七邊形、正八邊形、正九邊形。于是,筆者讓學生嘗試畫出這些圖形的形狀,學生興致很高,基本上能抓住各圖形的特征畫出草圖。這時,出示下面的圖:
隨著正多邊形邊數的不斷增加,學生們的驚奇聲不斷響起。筆者順水推舟地問學生:“你們為什么驚奇呀?”他們回答:“太好看了,太神奇了,沒想到平面圖形也能這么好看。”這時又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正幾邊形就會有幾條對稱軸。”老師給予了表揚,并鼓勵說:“同學們,再大膽地猜想一下還有什么發現呢?”有個學生舉手說:“圖形的邊數越多,圖形就越來越接近圓形。”此時大家都鼓起了掌。
四、在合作交流中感悟,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小組合作學習正在逐漸運用于課堂教學。教師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時,要讓學生明白既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也要學會分享,幫助組內其他成員共同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培養他們的合作意識、團隊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不僅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掌握方法,而且獲得了成功的體驗和求知過程的歡愉,從而形成正確的學習態度和人生觀,樹立社會責任感,這對學生來說是終身受益的。
數學不僅僅是數字符號,它還有更豐富的內涵。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終身發展,將多種方法融入到數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悟數學,以此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