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波
宋代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一切學習必須從提出問題開始,在處理分析問題中發展,以解決問題而告終。
有價值的問題能啟發學生深刻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他們提出新的問題,培養他們的思維、認知能力,促進閱讀技巧的發展。反之,則會造成不良的效果,影響較深的是閱讀教學上的形式主義。正確的提問,應該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發展水平,要研究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性質、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圍、相互間的關系,努力把握其中規律性的東西,減少提問的盲目性。
顯而易見,問題的有效性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課堂效果。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提問呢?這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提問要把握時機
《論語·述而》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教師在上課時,要抓住發問的時機。
首先,我們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確定提問時機。各學段的學生,在知識、心理、興趣、注意力等方面差異較大,同樣類型的問題,在不同年級課堂上應有不同的設計。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較為分散,上課伊始要充分激發學生興趣。課堂進行到一半時,應設計一些輕松有趣的問題,以保持學習興趣。中高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相比低年級強了許多,但也會出現疲勞、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適時進行有效提問,使課堂節奏富有變化,促進學生的神經繼續保持興奮狀態,以集中精神,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學生在學習中難免碰壁,教師適時在關鍵處一點,他們便會豁然開朗,教學也就能實現由局部向整體的推進。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對整堂課的提問有精密部署,精心準備,而不僅僅只對重點、難點的地方進行周密安排、考慮提問,這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二、提問要講究方法
提問并不僅僅是教師拋出問題,而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教學過程。在動態的提問過程中,教師要策略性地調節提問的發展,推動學生參與教學對話。
1.從學生實際提問
我們應該從學生的思維、語言角度出發設計問題。
問題設計應講究層次。教師應善于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層層遞進”式的問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本質。
問題設計要講究廣度。教師的提問要像撒漁網一般,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多方位看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設計要講究深度。課堂提問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步步深入,最終達到“跳起來摘桃子”的理想境界。那么問題的設計就不僅僅是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還要有新意、有一定開放性,以便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我們知道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需要的是我們讀者一個個性化的閱讀,需要的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既然是個性化閱讀,是讀者的感悟和體會,那就不是簡單的一個“是”或者“不是”能夠說清楚的,需要學生有一個自己的闡述,這一闡述的高低層次全由自己的理解決定。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提問要有效,就應該設有深度的問題。
2.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進行提問
小學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那么在我們的閱讀教學中提問的時候,就必須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思維,學生感覺要容易一點,教師也會輕松一點。
三、提問要尊重為先
1.鼓勵學生提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師不僅要“解惑”,還要讓學生“生惑”,教會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讓學生有問,能無中生有,生成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敢問,有問題敢于提出來,勇于和老師、同學分享;讓學生善問,問問題也有技巧,要培養學生透過現象觸及本質的本領。在提問中,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教師要予以鼓勵;對發問積極、討論踴躍的學生,教師要予以肯定;對不善于發問和不積極參與的學生,教師要提出希望,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質疑問難的勇氣和興趣。
比如,有位教師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在引導學生走進彭德懷內心世界時,抓住彭德懷的神態、語言設計了這樣一個話題:
師:假如你是大黑騾子,眼看著就要被殺,有什么問題問彭總?現在,我是彭德懷,來問我吧!
(這是一個很別致的問題,一個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內涵深刻的問題。過了半分鐘,有學生舉起了手)
生:彭總,你為什么要殺我?
師:戰士們斷糧了!
生:戰士們肯吃我的肉嗎?
生:殺了我一個,戰士們就能吃飽嗎?
生:彭總,你不是很愛我嗎?(用了原文中相關句子)難道你忘記了我們之間的情誼了嗎?(淚下)
師:我永遠不會忘記!
生:那為什么要殺我?
(師無奈、揪心地看了一眼,轉身)
生:我可是為革命立過許多功的,你怎么能殺我?
生:我沒有犯罪,你不能殺我!
生:不要殺我,讓我繼續立功吧!
師:(大聲、悲愴地)不要問了!(稍停,控制一下情緒)大黑啊!殺你,我心里好受嗎?
從上述課例可以看出,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提問,還必須培養學生敢問的勇氣。教師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的勇氣。讓學生明白,作為學習者,提問是自己的權利,應受到尊重,并會有所得。
2.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并給予時間耐心等待
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趕時間,很多時候拋出問題后根本就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有時甚至沒有仔細去傾聽學生的回答。學生的回答直接關系到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如果我們把這個標尺都給忽略了,那么我們又怎么去衡量教師所提的問題是否有效呢?所以,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教師不僅要仔細傾聽學生的回答,還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
3.尊重學生個性化的回答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要創造個性化閱讀的氛圍。閱讀本來就應該是一個個性化的活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閱讀和我們的生活經歷、理解能力、自身素質等一系列因素息息相關。不同的人讀同一篇文章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讀,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許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有的人理解得要淺一些,但這都是他們自己的理解,是他們對文本的一個思考和感受。教師不應該去否定他們,而是應該尊重不同的見解。在尊重的基礎上再去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體會。
教育的責任在于喚醒、激勵和鼓舞,提問的藝術在于促進思維發展。只有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才能煥發出提問的精彩,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提問的有效性的方法,尤其是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還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停地摸索、總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