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東亞
摘要:近年來,我國城鎮化步伐加快,對服務業的發展再次起到促進作用,本文從城鎮化發展的角度,分析了城鎮化過程中,服務業的發展,發現城鎮化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并基于此,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城鎮化;服務業;發展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城市,作為世界經濟的核心地帶,它不僅集聚了大量的勞動人口,同時還是各種資源和信息的集聚地。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背景下,城市對國家及地區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已不容小視。21世紀以來,在我國城市化和經濟結構轉型的雙重作用下,大中小城市的服務業業迅速發展起來,并憑借其知識和技術的密集型特點,正逐步取代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背景,從產業結構上表現為典型的服務型經濟,在空間上更是天然的服務型集聚體。城市集聚的外部性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服務業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城鎮化的發展,正如黨的十八大所提出的,以服務發展推動城鎮化建設、以城鎮化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本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以城鎮化為視角,研究城鎮化的推進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作用。本文的研究有助于認識我國各省市、自治區服務業發展狀況,并有助于我國區域服務業發展政策的制定。
二、服務業發展現狀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制定推進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思想新政策,在這些政策的帶領下,我國服務業發展迅速,規模不斷增加,生產總值持續上升。
(一)服務業規模持續擴大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服務業的年增長率高達10.9%,1990年服務業的生產總值僅為5888.42億元,2013-2015年年均增長8.1%,與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相比,年均增高0.8個百分點,截至2015年末,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已經增長到341567億元。
(二)服務業從業人員穩步增加
2013-2015年,服務業就業人員的年均增長率為5.8%,到2015年末,服務業就業人員分別比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高出14.0和13.2個百分點,達到全部就業人員的45.5%。服務業的發展大力拉動了社會就業總量。
(三)服務貿易結構持續優化
2013-2015年,我國服務業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4.9%。2014年,服務業貿易世界排名躍居第二。2015年,服務進出口總額為713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服務貿易結構持續優化。
(四)服務業種類呈多樣化趨勢
隨著服務業規模范圍的發展,服務業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各種服務業應運而生,信息咨詢服務、衛生及其相關服務、環境服務、國際商務、現代物流業等等,各種新型服務業使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
三、城鎮化發展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
(一)城鎮化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
城鎮化的推進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因素。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載體,城市化形成的區域市場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城鎮化水平直接決定了服務業的規模和質量。
(二)城鎮化改變了經濟需求,從而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城鎮化的推進伴隨著人口的集聚和產業的融合,勞動力從農業到城市中非農業活動的轉變即服務業產生的過程。農村人口進入城市直接拉動了城市消費性服務需求的增長,進而催生了新的商品和服務。
(三)城鎮化的溢出效應促進了服務業的發展
城鎮化的推進有利于城市基礎設施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暢通的信息、便利的交通使得生產技術的傳遞更為緊密,并且在技術、知識和人力資本方面形成了經濟溢出效應,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四、結論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不斷推進,服務業的發展也會朝著更完善的方向邁進,服務業的多樣化也會越來越豐富。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城鎮化的推進,城鎮化的發展也離不開服務業的助力,二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
(一)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促進服務業發展
有序推進農村人口市民化,使更多人口落戶城市,推動城鎮化進程。同時優化醫療配置、教育衛生等公共政策,增加城市對人才、企業的吸納能力,提升服務水平,進而促進服務業的發展。
(二)加快結構轉變,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加快城鎮化建設,實現就業結構的轉變,以及農業人口向非農業的轉移,重點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服務業的發展,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增加。
(三)因地制宜,全面促進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
東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快,服務業的規模與多樣化基本成型,所以東部地區主要的是保持現有服務業,并進一步擴大其就業人數。而西部地區則應在發展工農業的基礎上,加大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優化產業布局,充分考慮城市、交通、居住環境等問題,科學合理地劃分現代服務業不同的功能區域,實現服務業的專業化,多樣化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程燁,鄭瓊潔.城市化進程與服務業發展的動態關系探討——基于江蘇省域的樣本檢驗[J].南京社會科學,2012(2):20-25.
[2]楊敏.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的互動效應——基于PVAR模型的研究[J].技術經濟,2014(11):44-51.
[3]杜宇瑋,劉東皇.中國城鎮化與服務業發展耦合協調度測度[J].城市問題,2015(12):52-61.
(作者單位:南京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