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英
摘要:從農村經濟管理中存在的現有問題,提出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從目前村級經濟監管的方式及面臨的困難,提出加強農村經濟管理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村級;經濟;管理;加強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集體經濟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加之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了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保障以及扶貧等民生專項資金的投入,村級組織的財政資金、資源、集體資產迅速增加,村干部手中掌握的權力越來越大,群眾更加關注村級資金、資源、資產的分配使用,同時更加關注村干部的經濟行為、廉政作風。因此,加強村級經濟管理,規范村級經濟行為,不讓惠民政策梗阻在“最后一公里”,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村級經濟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村級財務監督制度不健全
歷年來,對于村級組織經濟活動的監督檢查,都主要是鄉鎮農經站或財政所進行內部財務檢查,或是在專項資金監督檢查時進行延伸檢查,往往效果甚微,未能有效監管。目前實行的“村賬鎮管”大都也流于形式,當地黨委政府只管錢、管賬,不管事;“四議兩公開”走過場,民主理財形同虛設,重大經濟決策未經村民或村民代表同意就擅自決策。
(二)村級財務管理混亂
當前村干部對財務工作重視不夠,財務人員學歷偏低、年齡偏大、流動性大,對財務工作不熟悉、不嚴謹,財務基礎工作薄弱,致使部分村級財務管理較混亂,主要表現在:收入不入賬、坐收坐支、私設“小金庫”、白條列支現象嚴重;公私不分,違規報銷交通費、差旅費、招待費,擠占挪用、虛報套取惠民資金等。
(三)村級集體資產管理不規范
隨著農村專業合作社的不斷成立,村集體資產變得多樣化、流動性更大,但村級組織在對資產的日常管理中,沒有按種類、數量建立資產臺賬,沒有定期清理盤點資產,造成村級資產家底不清、賬實不符、產權不清,甚至出現擅自處置集體資產,造成資產流失等現象。
(四)村級自由裁量權較大
由于當地黨委政府對村級經濟的監管缺位,“四議兩公開”流于形式,村干部在經濟決策上缺乏有效的監督,隨意性較大。一是項目建設透明度不高。存在項目建設無預算,不進行公開招投標或競爭性談判,出現壟斷包、人情包的現象。二是合同簽訂和項目驗收彈性大。項目合同中只約定項目單價,不明確合同總價;項目驗收不注明項目概況、實際完成工程內容、數量等,這就給審核最終工程價增加了難度。三是項目實施隨意性大。新農村建設項目多采用一事一議方式開展,但在實際操作中,多數項目未實行農民投工投勞方式,而是將工程全部承包給個人,或是不按確定的實施方案進行施工,隨意調整實施方案。四是隨意舉債,沒有建立財務收支預算制度,沒有量入為出合理使用資金,沒有簽訂書面借款協議,沒有報經上級黨委政府批準,擅自增加村級債務。
(五)少數村干部違法違紀現象嚴重
隨著涉農項目和資金增加,農村基層組織人員權限空間擴大,村干部在許多事務上既是實際操作者又是管理者,權力過于集中,加之他們的法制觀念淡薄,這些都讓村干部在濫用職權時更加肆無忌憚。有的在土地征用、安置補償、工程建設中暗箱操作,扣留、截留、挪用上級撥款、補償款;有的甚至想方設法將上級撥款打入村干部個人賬戶,不進入村上的集體專用賬戶,從而中飽私囊、以權謀私;有的對集體資金私借亂支、鋪張浪費,利用集體資金吃喝游玩、揮霍公款;有的在鑒定貧困戶、低保戶中,優親厚友,失職瀆職。這些都阻礙了村級經濟發展,影響了國家各項惠民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實施,不利于構建和諧的新型農村。
二、當前村級經濟的監管模式及面臨的困難
(一)村級經濟的監督模式
一是審計機關接受當地縣委組織部委托,開展村級組織主要負責人的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二是從縣農業局、縣財政局和鄉鎮紀委臨時抽調相應人員組成村級組織經濟責任審計室,對全縣村級組織進行抽審。三是各鄉鎮農經站或財政所通過財務檢查對村級財務會計進行監督。
(二)村級經濟監管所面臨的困難
由于農村點多面廣,其監督多是粗線條的、威懾性的,審計村級財務與會計的力度也普遍較輕。一是審計機構不健全。有多個部門組成的審計室,絕大多數人員都是根據工作安排臨時抽調的,其審計的力度和深度就很有限。二是審計制度不健全。多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紀檢監察、財政、農業、民政等部門就加強村級財務管理,陸續出臺了一些法規及管理制度。但這些規定的審計主體大多是縣、鄉農村經濟管理機構、財政部門和農業部門,對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主任缺乏統一完善的操作程序和評價標準。三是審計監督的獨立性嚴重不足。村級財務主要由村級領導人主導,有些項目甚至由鄉鎮領導人和村級領導人共同主導,而且以鄉鎮領導人主導為主,由在鄉鎮領導下的農經站或財政所去審計監督村級財務與會計事項,基本上帶有自我監督的特點,其審計監督的獨立性容易打折扣。
三、加強村級經濟管理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制度建設
村級經濟活動與縣、市、省級甚至國家的經濟活動密切相連,又與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連,其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為此,各地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和鄉鎮以上的各級黨委、政府都必須深刻認識農村村級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認清形勢,把切實加強農村經濟管理工作落到實處;縣級黨委政府要根據中央、省、市上級部門制定的有關加強農村干部監督管理的文件,制定當地《村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實施辦法》、《村級干部經濟責任操作指南》等文件規定以及基層干部考核評價管理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問題通報整改制度、公開問責制度等。明確監督主體,理順監督體制,以文件的形式確定縣紀委、組織部、農業局、財政局、審計局及各鄉鎮黨委政府的監督管理職責,將村級干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納入全縣經濟責任審計總體規劃,通盤考慮,有序推進。
(二)強化法規宣傳,增強民主理財意識
從農村經濟運行的實際情況看,村級經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大多與民主理財形同虛設有關,這樣就會挫傷農民群眾參與村社理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不利于村級經濟工作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一是采取多種形式組織村級黨員干部認真學習《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以及《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法規,促使他們增強法律意識和監督意識。二是在廣大群眾中大力開展相關的法律法規宣傳,并督促村級組織加大村務政務公開力度,促使老百姓增強民主理財意識,有效行使他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三)重視財務管理,提高理財水平
一是當地黨委政府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加強農村經濟行為的監管,充分發揮“村財鎮管”作用,從事后監督變為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立體式的監督指導。二是加強村干部的財務知識培訓,提高他們的財經意識,使他們正確區分個人經濟行為和集體經濟行為。三是充實村財務人員,堅持財會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避免貪污、挪用公款等事件的發生,要特別明確村支部書記和村主任不能避開或變相避開財務人員自收、自支、自報賬和白條入賬等現象。四是保證財務資料全面真實。村級所有收支必須全部納入村級財務統一核算,實行收支兩條線;建立健全村級資產臺賬,做到進出有依有據。五是堅持財務公開制度,包括公開的時間要及時(一般應每季度公開一次,特別重要的事項應堅持當月公開)、公開的內容要完整(村內所有支出和收入必須逐項公布明細賬目)、公開的形式要多樣(以通過公開欄書面公開為主,并輔以會議、廣播和明白卡公布)、公開的程序要嚴格規范(必須有村務公開監督小組成員參加監督)。
(四)建立健全聯動考核機制
一是縣鄉兩級黨委、政府將村干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列入農村基層黨風廉政建設和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考核的重要內容。二是將村級經濟管理情況作為罷免、獎懲村干部和村兩委換屆特別是村書記選拔使用的重要參考依據。三是將鄉鎮年度考核與村級基層組織考核相結合,對于鄉鎮所屬村(社區)出現嚴重問題的,要求當地黨委政府對其進行重點整頓,并按程序進行問責。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審計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