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速增長的水汽分子吸附在顆粒物的表面,形成了顆粒物水汽表面層,進而對霾污染的增長起到了放大作用。”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鐵學熙表示,大氣中的水汽分子對中國東部嚴重的霾污染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造成了霾污染的爆發性增長,相關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科學報告》上。
“具體來說,大氣中的水汽分子對中國東部嚴重的霾污染起到了放大器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增加了顆粒物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和散射,加強了對近地邊界層的壓抑作用;第二個過程是提供了兩次性顆粒物的反應界面,增強了兩次性顆粒物(如硫酸、硝酸等)的化學反應,造成了顆粒物(PM2.5)濃度在高濕條件下的迅速增長。”鐵學熙說。
近3年來,鐵學熙團隊通過觀測與模式結合研究,首次闡明大氣中的水汽分子和細顆粒物同樣受到近地邊界層的壓抑,從而限制了水汽分子和細顆粒物的垂直擴散,造成近地面的水汽分子和大氣中細顆粒物迅速增長。
鐵學熙說,研究發現,水汽的放大器作用是一種快速循環與反饋過程,對霾污染的爆發性增長有嚴重影響,是秋冬季節霧霾頻發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在華北平原,水汽更易導致霧霾的頻發。(《科技日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