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倩倩
【摘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過后,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處于抬頭趨勢,并呈現出新的動向,通過分析原因本文認為我國必須通過加強國際協調合作,提高企業自身素質等措施來應對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保證我國對外貿易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貿易保護主義 新動向 對策
2008年金融危機后,貿易主義逐漸抬頭并呈現新動向,比如范圍更廣,新型經濟體的加入、技術與知識產權壁壘占據重要位置等。新形勢下的貿易保護主義使得中國出口企業受到嚴重沖擊。因此,研究當前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及其新動向,分析當前中國頻遭貿易保護的原因,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以求最大程度上能減少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企業帶來的損失,促進中國國際貿易的良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新動向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后,全球經濟開始進入轉型調整期。傳統貿易保護措施在后危機時代逐漸演變,較之從前,當前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呈現出新的動向。
1.貿易保護范圍更加廣泛
金融危機爆發以后,貿易保護涉及的范圍更加廣泛,幾乎延伸到各個領域。在當前金融危機形勢下,貿易保護的核心領域由經濟、產業問題逐步擴展到了社會、就業問題。
2.新興經濟體頻舉貿易保護傘
金融危機之后,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效仿發達國家,紛紛運用反傾銷等措施來保護國內產業。發展中國家對中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一方面是由于跟風發達國家,比如巴西、阿根廷在中國輪胎特保案之后跟風分別宣布展開對中國產某類型號的輪胎征收反傾銷稅的調查。另一方面是由于其國內經濟遭受嚴重損害,借貿易保護來保證國內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3.技術性貿易壁壘成為重要的非關稅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制定和實施技術標準來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由于技術性貿易壁壘透明程度低,不容易被監督和預測到,具有極強的隱蔽特征,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的青睞。為了維護其在國際貿易當中的主動地位,發達國家先后推出了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SA8000社會責任標準等責任標準,這些名目眾多的技術性標準大大限制了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
4.知識產權保護制度頻遭濫用
由于中國國內產業部分領域的企業新型技術走在前列,成為新的行業龍頭,甚至可以與發達國家同行展開競爭,這對之前的世界行業龍頭的壟斷利潤和地位構成威脅。因此,技術發達國家開始對中國展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貿易保護。其實,很大程度上他們是在濫用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5.灰色區域措施被廣泛使用
灰色區域措施指的是一些歧視性貿易政策措施,它們處于總協定原則和規定的邊緣。由于這些措施既不合法也不非法,越來越受到發達國家的歡迎,并且正在被更為廣泛地使用,成為他們推行貿易保護主義的有力武器。
二、當前中國頻遭貿易保護的原因
(一)經濟衰退期間各國更多采取貿易保護措施是規律性的表現
回顧國際貿易發展的歷史,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衰退,之后貿易保護主義興起,這是國際貿易發展總體趨勢。由于受到經濟危機的沖擊,受危機影響的國家和地區經濟陷入衰退,各國面臨的失業壓力增加,然而國內需求短期內難以提振,而且出口貿易逐漸萎縮,因此一些國家就會通過貿易保護措施來保護國內企業發展和增加國內就業。在金融危機引發的全球經濟衰退時期,貿易保護主義總是會卷土重來,這是規律性的表現。
(二)中國經濟的崛起引發“中國威脅論”
中國的對外貿易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新興經濟體與中國同臺競爭關系日益顯現,他們對中國的快速崛起也持不樂觀態度,對中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動機也日趨強烈。“中國威脅論”的不斷蔓延導致中國在國際貿易中遭受更多、更隱蔽的貿易保護措施,成為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眾矢之的”
(三)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引發貿易爭端
關于中國是否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目前雖然已經有97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表示認可,其中包含新西蘭、南非、東盟十國等國家和地區在內。但中國是以“轉型經濟”國家而非“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國家的身份加入世貿組織的,歐盟、美國、日本、印度等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均尚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受此影響,中國企業屢屢遭受“雙反”等指控和調查。
(四)中國自身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引發貿易摩擦
中國長期以來的出口導向策略、低成本和低價格競銷策略,使得中國商品更容易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針對對象。
(五)中國應對貿易保護策略不足
中國在應對貿易保護上的對策和經驗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貿易保護主義。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在與他國的貿易爭端中較少使用貿易報復措施,這也縱容了貿易伙伴的得寸進尺,頻頻對中國發起貿易爭端。此外,當中國企業受到別國貿易救濟調查時,往往認識不充分,應訴不力,甚至根本不去應訴。國外貿易伙伴發起訴訟時,往往很少受到強烈對抗,因而中國企業容易成為被打擊對象,在國際貿易中處于被動地位。
三、中國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新動向的對策
(一)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共同遏制貿易保護主義
加強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穩定的多邊貿易體系,積極探索,科學決策,提出符合國際貿易發展趨勢同時又符合自身利益的建議和方案,增強在國際組織中維護中國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能力。
中國還應通過區域經濟合作和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等方式,與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廣泛的、深層次的經濟技術合作。
此外,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也需盡快解決,這樣就可以有效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有助于中國謀求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合法權益。endprint
(二)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健全快速反應機制
首先,應該盡快完善中國的外經貿制度,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在建設過程當中充分考慮WTO規則的要求。同時積極展開與主要貿易伙伴的對話,爭取用磋商的方式解決國際貿易糾紛。政府應充分利用WTO規則來解決貿易摩擦和爭端,必要時也要及時采取“報復”行動,予以反擊,不能一味忍讓,維護本國企業合法權益。此外,針對主要貿易伙伴新的法律、法規,中國應該及早謀劃,建立健全法律防范體系,做好應對貿易保護準備。
其次,調整出口戰略,擴大國內需求。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之間存在著很大的貿易順差,貿易伙伴因此頻繁發起對華貿易保護。中國應加快轉變以出口為主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為主體的外貿增長方式。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消費,并沒有完全發揮其作用,而出口的拉動作用已經超過警戒線。所以,擴大內需,促進國內消費,勢在必行。
此外,政府應當發揮其管理職能,規范企業低價競銷行為。探索中國頻繁遭受貿易糾紛的原因,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企業普遍存在的低價競銷行為引發國際不滿。政府應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和管理措施,加強各地方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執法力度,切實履行好各種相關責任標準,堅決阻止低價競銷行為。
(三)挖掘行業協會作用,深化行業管理和組織協調
首先,依托行業協會健全貿易監測和預警體系。一方面,完善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功能,發揮行業協會作用,依托行業協會建立實時監測系統,對潛在的貿易保護行為及時發出警示。另一方面,行業協會也要做好進口產品相關指標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并組織國內企業發起申訴,以此維護國內產業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其次,利用協會自身優勢,幫助企業積極應訴。中行業協會要提高快速反應和協調能力,加強與國外相關行業協會和非政府組織的溝通,通過對話和交流、開展協調合作等方式建立相互信賴的關系,爭取將競爭對手變成合作伙伴,盡量避免貿易摩擦。遇到貿易摩擦時,可以由行業協會出面與外方展開協調對話,幫助企業申訴或者應訴,維護行業內企業的正當權益。
再次,組織企業開展培訓學習,提高企業應對貿易摩擦能力。組織行業內企業學習市場經濟、國際貿易、WTO規則等相關法律和知識,培養一批素質高、實力強、反應快的專業技術人才,運用全面的貿易知識應對國際貿易摩擦。
(四)提高企業自身素質,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
首先,企業應該改變低價競銷戰略,提高自身產品的競爭力。盡快調整現有的競爭策略,開展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培育工作,增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同時全力調整出口商品結構,通過提高產品質量來應對技術壁壘。提高產品設計研發標準,促進生產技術改進,增加自身產品的競爭力。
其次,提高企業自身管理水平,從容應對當今國際貿易形勢。企業要不斷完善其組織結構,提升戰略管理及經營管理水平,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國際形勢要求。同時注重人才培養,著重培養具有國際貿易知識,精通國際經濟法和世貿組織相關規定的專業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