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寧
【摘要】無規矩不成方圓,外部框架之下的經濟學——新制度經濟學就是這樣一門學科。制度之下的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在約束條件下所追求的最大化,制度外化于形、內化于心,指導著人們的經濟活動。交易費用理論、產權理論、契約理論構成了這門學科的方法論。
本文主要結合課程知識、相關的文章,淺談自身對制度與經濟學關系的認識,并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去理解現實生活中制度變遷的案例,以不同的專業角度去認識問題的本質。
【關鍵詞】制度 制度變遷 認識
一、對新制度經濟學的總體認識
(一)新制度經濟學的發展
中國古語有言,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事物的發展,必然會有一個外部框架的限制,在這個框架范圍之內尋求最優選擇,方為上策。凡事企圖突破事物框架之外尋求答案,猶如空中建樓閣,遙不可及。經濟學中,所謂制度,并非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體現于方方面面。外化于形,制度表現為組織、法律法規等正式形式;內化于心,制度體現為風俗習慣、慣例、規則、價值觀念等非正式形式。它的存在并非是將經濟發展限制在一定的框架之中,而是通過制度的設立來節約交易成本,減少摩擦,降低交易費用,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故而,新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念就是:制度決定經濟績效。
隨著人類歷史的進步與發展,經濟制度也在不斷演進。制度在經濟的發展之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著名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十分重視制度的作用。在其著作《國富論》中,他將人類經濟制度劃分為漁獵時期、游牧時期、農耕時期和工商業時期四個階段_由此可見,經濟學發展的研究中,制度分析亦是不容忽視的因素之一。
在眾多經濟學理論之中,新制度經濟學占有一席之地。笛卡爾曾說過,存在即合理。新制度經濟學能延續發展至今,可見其重要性。新古典經濟學的研究中,對于理論成立的條件要求苛刻抽象,不能解決實際經濟問題;而新制度經濟學對其進行批判繼承,修改了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生產函數,并將制度納入分析框架之中,結合新古典經濟學、博弈論與演化經濟學來分析制度的構成和運行,進而研究出人在約束條件下所追求的最大化。不過,盡管新制度經濟學以其學派命名,但它依舊是古典經濟學中的一部分,是對新古典經濟學的補充與完善,總的說來,它并不違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
(二)新制度經濟學的內容
新制度經濟學以博弈論、演化論、歷史分析三大視角,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次進行分析。微觀層面,新制度經濟學主要研究分析人類行為與制度的關系,提出交易費用、契約理論、以及產權理論三大理論;中觀層面,新制度經濟學主要研究集體行動與制度選擇問題;宏觀層面,新制度經濟學則研究制度與國家職能的關系。新制度經濟學這一理論有其創新所在:第一,它運用邏輯實證主義方法論,在對實際經濟問題進行邊際均衡分析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制度元素的分析。第二,它以資源配置為主。在新制度經濟學中,制度對資源配置具有決定性影響。第三,它創立了“交易費用”范疇,在生產成本這一約束條件下又引入新的約束條件。第四,它強調資源配置的最優問題與既定經濟社會激勵結構問題不能分離。
(三)代表人物及最新成果
新制度經濟學有其他學派理論以及自身所研究理論的支撐,也有一眾經濟學家所做的不可估量的貢獻。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科斯、諾思、威廉姆森、張五常等人,其中,科斯的理論最為人所知。
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契約理論是近30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學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特定交易環境下不同合同人之間的經濟行為與結果。在交易主體平等、產權明晰的前提下,契約保障了交易的進行。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奧利佛·哈特和霍姆斯特羅姆二位學者,皆因契約理論的研究成果而獲獎。奧利佛?哈特的研究聚焦于合約理論,尤其是在不完全契約理論;而霍姆斯特羅姆則以委托代理人理論而聞名于經濟學界,主要研究完全契約理論和激勵理論。
(四)制度的作用
新制度經濟學研究人在約束條件下所追求的最大化,那么,關于人的行為,有以下三個假定,同時也是威廉姆森所提出的影響交易費用的因素之一。
第一,個人主義的效用最大化假設。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個人是在約束條件下尋求最大化,而制度創新的過程就是人類追求最大化的結果。
第二,人是有限理性經濟人。人的行為是有意識的理性,但這種理性是有限的。諾思認為,環境是復雜的,而人對環境的認識也是有限的。環境的不確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對稱性都影響著理性經濟人對問題的決斷。
第三,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在經濟學上來說,非均衡市場上,人都有投機取巧、追求利益最大、成本最小的行為傾向。威廉姆森指出,“雖然有限理性阻止完全契約的訂立,但如果經濟主體完全值得信賴,那么還有不完全契約可以依賴。但是,由于人們“欺詐性地追求自我利益的傾向”的存在,契約結構就變得十分重要。”
在對人的行為做了假定的前提下,再看制度的作用,有以下幾點:第一,制度能降低交易成本。交易費用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而制度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經濟績效。第二,制度為合作的實現創造條件。經濟系統間具有高度相關性,倫納德?里德的寓言《我,鉛筆》生動地展現了這一經濟系統的復雜h生和相關性。處于這樣的環境之中,有效預測他人行為成為個人選擇的必要前提,為實現合作打好了基礎。第三,制度為人們提供行動的信息。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制度框架下,人們可以明確知道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產權明晰,職責明確,清晰地指導者人的行為,進而提高經濟績效。
二、制度變遷
(一)制度變遷的內涵理解
制度外化于形,內化于心,通過減小交易費用來提高經濟績效。但是,制度是有時效的,沒有哪一種經濟制度可以一直指導經濟有效發展。那么,制度變遷、以新換舊便是必然趨勢。作為替代過程,制度變遷是以更高效的制度去代替原先的制度;作為交易過程來講,制度變遷也是制度交易的過程。通過制度變遷,制度可以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發展。endprint
然而,制度變遷并非是主體主觀意愿就能施行的。古語言,時勢造英雄。形勢比人強,要根據形勢的變動來做出相應的最優選擇,實現最大化。凡事不應想當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隨時間的推移,某種制度的推行會漸漸暴露出它自身所存在的問題,那么,此時的制度改革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同樣,隨著經濟發展,某種制度可能無法適應當前局勢,需要更加有效率的制度來指導人們的行動,此時的制度變遷亦是合情合理。
(二)制度變遷的方式
史上典型的制度變遷有中國、越南實施的漸進式變遷,也有俄羅斯的激進式變遷,亦稱休克療法。中國與越南的制度變遷,遵循了時間原則,改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以春風化雨之勢平穩推行,一步一步以新的制度去改變舊的制度。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改革的成果能很好地被社會吸收利用,即便出錯也能及時去糾正而不至于引起較大的社會動蕩。相反的,俄羅斯的改革似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兩種制度之間的變遷過于迅速,甚至壓根沒有足夠的過渡時間,強制性地以新換舊,這樣所遺留下來的問題也會很多。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問題,那么很可能會引發社會的不安定,不利于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三)制度變遷案例分析
1.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
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之一,建立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醫療保障制度是社會全體的迫切需求。
為了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2007年我國針對農村人口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簡稱“新農合”),與城鎮居民基本保險、職工醫療保險一起組成了我國基本醫療保險體系。長期以來,這種“三足鼎立”的結構在居民醫療保險制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新農合的建立,為農民看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種制度的變遷為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一層保障,減少了社會運行的摩擦力,從而節約運行成本,提高了社會運行效率。
但是,長期以來,這三種保險制度都處于分而治之、各自為政的管理體系中,管理分散使得管理成本高昂。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保險制度體系也逐漸出現問題,重復參保、重復投入、待遇不夠公平等。針對這些問題,2016年1月,國務院提出了整合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兩項制度,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行城鄉醫療保險并軌。
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解決了管理分散的問題。統一管理,實行統一的結算標準和報銷標準,同時也解決了人口重復參保、人們異地就醫報銷的問題。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醫療保險制度的以新換舊,減少了這一制度運行中的成本,提高了運行效率。故而,適應了形勢變革的制度變遷是提高績效的關鍵。
2.中國的二胎政策
從毛主席提出,我們要有計劃地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起,我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制度,來控制我國迅速增長的人口。這是由當時的國情所決定的。對于當時迫切需要發展的中國而言,需要的不僅僅只是大批的勞動力,更是高質量人才。所以,實行計劃生育,將有限的資源用于培養高質量人才上,是適應形勢要求的。這項制度的產生,旨在將以量取勝變為以質取勝,滿足發展所需。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紅利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曾一直我們發展經濟的優勢所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獨生子女政策漸漸顯露出它的弊端。在經歷了迅速從高到低的生育率轉變之后,我國人口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增長過快,而是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勞動力資源不再是我們發展的優勢所在。人口老齡化逐年加劇,生育率臨近超低水平,新生兒出生性別比例失調等,“未富先老”成為中國的又一代名詞。此時若是仍堅持獨生子女政策,可能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勞動力優勢將完全消失,老齡化成為主流。針對這樣的國情,我國開始實行二胎政策。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以此來延緩人口老齡化的速度。
從獨生子女政策到如今逐漸放開二胎政策,這是與國家發展的形勢相適應的,這樣的制度變遷有效調解了社會發展之中的矛盾,提高了社會運行效率,比起舊的制度,新的制度可以帶給社會更大的利益。
三、總結
在制度之下的經濟學究竟是怎樣的?制度如何影響經濟績效?不同角度下分析相同的問題,最終的答案也是不同的。制度為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另一種思維和角度。
以制度的角度再次解讀經濟學理論,在制度的框架之下去分析實際的經濟問題,這是一種新奇又全新的體驗??蚣苤碌募s束有時候并不一定是約束,在有限的范圍內可能更易尋求最優解。制度的存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形勢是推動制度變遷的主要因素。適應了形勢所需,一項制度的改革才能大放異彩,發揮出它本該有的作用,甚至帶來額外收益。
現實生活中的我們,更多地是生活在眾多的約束之下,也許有人在抱怨,但換另一種角度去看,我們所看到的也許不只是約束,而是一種規范之下的相對自由。所謂法不禁止即可行,在框架之下尋求最優選擇,方為上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