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供給側出發,分析了構建基于“課證融合”的國貿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動因,從學生供給側和企業需求側兩方面闡述了“課證融合”是適應國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方式,并從課程體系構建、雙師教學團隊、學生實踐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四個方面著手構建了基于“課證融合”的國貿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路徑。
【關鍵詞】課證融合 應用型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18-02
一、國貿專業“課證融合”培養模式的研究背景及現狀
2004年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要大力推行“雙證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當時就有專家提出,高校制定“課證融合”的教學計劃是推行“雙證”制度的關鍵。
“課證融合”是指將課程設置與職業考證結合起來,使課程教學內容與考證內容一致,它包涵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課”,即專業課程,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應充分了解學生就業時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及素養,以便在制定課程體系時涵蓋相應的專業課程理論、實踐技能和人文素養。二是“證”,即職業考證,將相關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課程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將相關資格證書的考核內容分解到教學大綱中,融入到各相關課程的教學中。通過“課證融合”,使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人才需求一致,以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目前國內關于國貿專業“課證融合”的研究主要有:(1)張波[1],郭玉俠、李勇[2]等提出應從教師培訓、建立相應的課程群、模擬實驗教學及校外實習其地、將考證納入日常教學四個方面培養“課證融合”應用型人才;(2)田俊芳[3]提出,在確立外貿業務員、外貿跟單員及國際商務單證員3個主要職業資格證書的基礎上,通過學校和學生兩個層面共同促進“課證融合”的實施;(3)黃成亮[4]提出應從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選擇合適的證書開展“課證融合”、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教師隊伍的建設四個途徑進行“課證融合”教學;(4)程揚[5],張慧明,孫少勤[6]等人從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體系重構、評估方式變革、教學團隊及實訓基地的建設、“課證賽融合”等方面進行研究。上述研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
二、構建基于“課證融合”的國貿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動因
(一)“課證融合”有助于培養應用型人才,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
2015年10月,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提出為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主動融入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要推動轉型發展高校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轉到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
國貿專業的報關實務、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實務等課程需要學生學習較多的單證和票據,因此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較多的案例,讓學生逐一掌握,才能達到課程學習的目的;而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是許多企業衡量學生業務操作技能熟練程度的手段之一,如果能夠取得相應的職業證書,會更容易得到企業的認可。因此“課證融合”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也有助于學生在將來的工作中學以致用。
因此,從企業需求側來說,“課證融合”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考取了相應的職業證書,可以減少企業在培訓方面的物力和精力,降低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也有助于學生順利就業。
(二)“課證融合”有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學生就業
隨著高校連年擴招,2018年高校畢業生將突破800萬,巨大的就業壓力使學生對職業資格證書的渴望大幅增加,有報道指出在未來的10年,相比考取畢業證,考取資格證的學生數將增加。雖然為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從2014年起,《國務院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相繼取消了434項職業資格(截止2017年5月),許多國貿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也取消了,雖然就業門檻貌似下降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從業者就可以不考證,不擁有相關職業資格證書,相反的,用人單位對職業資格證書的看重更甚從前。
因此,從學生供給側來看,“課證融合”有助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人才,將教學內容與國貿專業相關的職業證書和考證內容結合起來,可以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崗位技能,增強學生的競爭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三、構建基于“課證融合”的國貿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路徑
(一)“課證融合”,重構課程體系
當前不少高校在設置課程時并沒有深入了解市場的實際需求和發展方向,很多學科或專業設置雷同,同質化現象嚴重。為了確保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學校應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設置相關的專業課程,課程設置要以職業能力為要求,以崗位需求為導向,在課程設置時說明相應從業或執業資格的基本要求,促使課程教學大綱與資格考試大綱內容融合。同時,在設置教學大綱時,還應考慮到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時間,使學生學完相關課程后基本能達到職業考試的要求。在課程結構上,以考證的主干課程為核心,相關課程為輔,避免重復課程的安排,重構課程體系。
具體實施的時候,因為所有學生不可能都考同一個證,與專業相關的所有證也不可能同期考完,而國貿專業相關的職業證書的報名時間和考試時間往往跨越兩個學期(見表1),因此可以根據同學們的考證意向,實行走班教學。即考證時間與課程安排時間基本同步的情況下,對考證的同學每周安排1~2次課進行額外輔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考證意愿自主選擇是否上額外安排的課程;若考證時間與課程安排時間不同步時,則課程安排時間內所有同學同步學習,在考證的那個學期對需要考試的同學每周安排1~2次課進行額外輔導,直至考試前夕。
以《報關實務》這門課程為例:(1)課程教材安排。為了與考證接軌,教材使用方面可以直接選用《報關基礎知識》《報關業務技能》,由授課老師把握難易度(與多數《報關實務》教材規劃內容大致相同),對所有同學進行授課。(2)課程時間安排。因為與之相關的職業證書(報關水平測試)考試時間是當年的12月,因此在教學時間安排上,可以把《報關業務技能》安排在年度的下半學期學習,所有同學學習進度一致。對于有考證需求的同學,在次年度的上半學期每周額外安排1~2次課,系統學習《報關業務技能》、《報關基礎知識》及《進出口商品編碼查詢手冊》,一直學習到考試前。這樣既可以保證所有同學的學習進度和難易度,又能對考證的同學進行適當的拔高,并促進考證的同學自主學習。
(二)產教融合,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
所謂“雙師”,是指老師應既具備教師資質又具備行業崗位資質,既具備教學能力又具備實踐能力。“課證融合”的實施要求老師必須對行業的相關崗位有較深入的了解,對職業證書的標準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但是目前高校的大多數老師基本不具備一線企業實踐經驗,僅僅部分考取了職業資格證書,實訓指導能力薄弱。
構建“雙師”型教學團隊時,可以將企業的專家、資深技術人員等引進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或技術顧問,為學生和老師帶來最新的技術技能或職業體驗;同時,鼓勵老師參加相關證書的考試,并給老師搭建平臺,便于老師利用假期去企業進行實踐鍛煉,豐富老師的實踐經驗。通過產教融合,才能構建一支理論和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三)校企合作,提高學生實踐能力
目前國貿專業的課程體系大多未突出應用型特點,理論教學過多,實踐學習較少,導致人才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與企業的需求不符。校企合作是一種注重培養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注重學校與企業資源共享的“雙贏”模式,但不能否認的是,目前很多高校的辦學條件對企業沒有吸引力,企業和學校合作的愿望并不強烈,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引導者的作用,出臺激勵措施,促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的目標是“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課證融合”的目標也是育人、就業和發展,二者目標基本一致,因此實施“課證融合”可以通過校企合作來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一方面,企業可以為學校提供就業基地,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實踐提供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學校通過“課證融合”可以為企業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輸出人才,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通過校企合作、“課證融合”,最終達到合作發展、校企共贏的局面。
(四)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現在知識更新速度非常快,大學一畢業就已經有40%的知識過時,一年不讀書有80%的知識過時,三年不讀書99%的知識都過時了。因此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時候,要具有前瞻性,“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培養國貿應用型人才應在教學過程中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具備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即使知識更新速度再快,也能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四、結論
“課證融合”的實施從學生供給側來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從企業需求側來看,有助于降低企業人力資源成本,因此“課證融合”的實施是培養國貿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途徑之一。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政府、企業、學校、學生四方共同發力,共同打造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課證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張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證融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對外經貿,2013(03):130-132
[2]郭玉俠,李勇.民辦應用型本科院校“課證融合”實用性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商界論壇,2013(17):378
[3]田俊芳.獨立學院國貿專業“課證融合”人才培養模式[J].商情,2010(19):94
[4]黃成亮.基于“課證融合”的獨立學院國貿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對外經貿,2015(06):149-150
[5]程楊.“課證融合”模式下地方高校國貿學生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探索[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5(03):42-43
[6]張慧明,孫少勤.基于課證融合的國貿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12):127-128
作者簡介:
楊立春(1979年2月-),女,土家族,湖北人,講師,研究方向:經濟學,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