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煜忠
【摘要】在新時代,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與時代接軌,就要重視與信息技術運用相結合,做到:第一是通過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融合來提升歷史趣味性,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第二是發揮信息技術優勢培養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的親近感,縮短學生與歷史的距離,提高教學效果;第三是通過信息技術運用促進學生歷史學生方式的轉變,培育并增強學生的歷史素養,實現歷史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051-02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改革與發展,初中歷史也不例外。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最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歷史素養,是歷史教師的追求之一。筆者結合近些年來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從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培養學生歷史親近感、轉變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等三方面,來論述信息技術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索。
一、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趣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學科與物理、化學、地理等自然學科一樣,都是初中才開設的新課程。這反映出歷史學科的學習有別于思想品德、語文等人文學科,無論是從研究方法、研究邏輯還是從學習需要等角度來看,其相對嚴謹的史料考據都需要學生較強的學習能力。而作為一門初中生新開設的課程,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當下的初中生都是2005年左右出生的孩子,他(她)們的成長正好與信息技術的發展相契合,且大部分學生特別是城市學生的信息素養相對較高。那么通過信息技術來增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趣味,既符合了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時代性,又吻合了學生成長環境的實際,容易被學生所接受,這是其一。其二是信息技術手段能將扁平化的歷史實現立體化的過程,從而使歷史知識轉換為形象的、生動的、有生命力的歷史體驗,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三是教學手段的豐富化需要信息技術的參與,初中歷史教學也必須通過豐富化的手段來調節課堂,才能使課堂教學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
盡管在歷史學習之前,學生都具備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儲備,但系統的歷史學習與日常歷史學習有很大的差異。在筆者看來,就是從碎片化學習向系統化學習的轉變,碎片化學習具有很強的雙向選擇性,即學生可根據自我興趣加以選擇。反之,系統化的學習則是單向選擇性更強。在這一前提下,運用信息技術增強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趣味,就變得很重要。如讓學生學習秦朝歷史發展,遠沒有讓他(她)們看《大秦帝國》來得有趣。筆者在《秦統一中國》一課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剪輯有關影視片斷,把秦統一中國的前提條件一一呈現出來,并讓學生進行歸納總結。這樣一來,經濟、文化、社會發展、歷史發展、人民選擇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快被學生總結出來,并對應相關影視資料進行說明。通過這種信息技術手段與方式的介入,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被激發起來,不僅能系統理解秦統一的歷史必然性,而且還會通過課后自行查找資料進行有效的補充。由此可見,信息技術對挖掘歷史學習興趣,增強歷史趣味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運用信息技術拉近學生與歷史課堂的距離,提高歷史教學效果。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往往學生對歷史越有親近感,其教學效果就會越好。這一方面源于學生對歷史親近之后理解掌握需要;另一方面是建立親近感后學習印象的深刻性決定了效果的提高。而信息技術作為學生與歷史學習之間的較好媒介,既有先天性的條件,如學生信息素養較高;又有后天性的優勢,如歷史知識的立體化呈現。因此,善于運用信息技術來培養學生對歷史及歷史課堂的親近感,是現代歷史教師必備的技能之一。培養學生對歷史及歷史課堂的親近感,拉近學生與歷史課堂的距離,要從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出發,通過學生實際來培養其歷史親近感。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發現學生對自己的穿著打扮較為在意。因此,那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多次運用歷史服飾其及文化表現,滲透到歷史課堂教學中,從而使學生對歷史課堂教學有較強的親近感。如在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的學習過程中,筆者不僅通過PPT圖片、影視作品、史料呈現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發現這一時期服裝變化及其審美變化,而且還把其變化過程通過圖片組合與當下流行服飾風格進行對比,從而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歷史的原貌,從而使學生對這一時期服飾有全面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親近感。在這一基礎上,滲透單元內的歷史學習,就找到了一個讓學生親近的突破口。如三國鼎立的歷史原因,就可以結合三國服飾文化加以分析,說明漢末期從文化、經濟到社會發展的分崩離析局面。三國之間的服飾差異又為后來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前提,從而使歷史服飾文化這一學生親近感強的史料,轉變為歷史原貌變化的紐帶,串聯起整個單元的學習。而這一史料的信息化過程,又為歷史學習的立體化、形象化、生動化提供了范式與切入口,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運用信息技術轉變初中學生歷史學習方式,培育學生歷史素養。
在很多初中學生的印象中,歷史學習就靠背誦與記憶力。這說明當前初中歷史學習的最大痛點:由于知識點的繁多,且缺乏系統性歷史邏輯的介入,初中生學習歷史只能靠背誦。誠然,背誦是學習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決不應該成為學生歷史學習的主要方式同,也不應該是學生歷史素養培育的方式。歷史教師要通過自身歷史素養的轉化,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來轉變學生歷史學習方式,使之走向新課改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從而使歷史課堂教學從呆板化走向生動化、扁平化走向立體化。
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轉變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通過信息技術對歷史規律的處理,使歷史知識呈現出有利于學生識記與探索的學習局面。如朝代的記憶,歷史教師可以用文學體裁的成熟運用與人類語言的運用,通過用PPT來呈現出大致的規律,像早期文學大體是四言詩歌如《詩經》,發展到秦漢開始轉向五言,到唐宋七言及長短句即詞成熟,最終成就了明清小說。這樣一梳理后,并把每一個時代的著名作品列出,初中學生不僅對文學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對歷史朝代也會印象深刻,并引發學生對歷史發展與人類語言運用的探究欲望。二是通過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的處理,使歷史知識呈現出有利于學生邏輯發展與思考。當前初中歷史學習極其缺乏歷史邏輯的介入,因而使歷史知識呈現出碎片化的形態。而事實上歷史知識是有極強的邏輯性與條理性的,如任何朝代走向沒落的原因何其相似,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及民心等方面原因,都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教師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清晰地認識到這種規律,那么學生對歷史的學生就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而是聯系的知識體系。學生如果掌握這種歷史邏輯,就可以加以擴大,將歷史重大事件作縱向與橫向的比較,從而找到每個事件的獨特性及歷史發展的聯系性。這樣一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得到很好的培養,歷史素養也在不經意間得到培育。
總之,信息技術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充分利用有限制課堂時間,以激趣入手來培養學生與歷史的親近感,并在這一基礎上以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來揭示歷史發展規律與歷史知識聯系,最終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歷史學習之路。
參考文獻:
[1]王敏超.淺析新時期初中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02):166-167.
[2]張鳳娟,馬斌.構建信息化課堂 引領學生學好歷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05):49-50.
[3]田瑛.借助信息技術、微課視頻增加初中歷史課教學的趣味性——我曬課、我反思、我快樂[J].學周刊,2018(0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