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材的文本再構是解決全體學生的發展需求與每個學生具體的學習要求矛盾的有效途徑。文章以譯林版小學英語教材為基礎進行單元內文本再構的探索。通過對單元內知識點的整合再構,將單元內教學內容串聯起來,極大提高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創新教材 文本再構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110-01
2011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1]其課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義務教育的英語課程應面向全體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英語教學應該以提高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教學目標。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一個文本載體,只是一個通用的教學標準及規范,且教材文本由于受其篇幅的限制,并不總能結合各種具體的情境呈現語言知識。英語教學中如何基于教材、如何挖掘教材、如何領悟并創新教材,這是目前英語教學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文本再構”是由上海市英語特級教師朱浦[2]老師提出的。單元內部內容的文本再構是從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出發,基于學情,按照單元內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統籌安排單元內各教學板塊的教學順序,對各板塊進行一定的重組與整合,從而更好地提現教材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從而有效地實施教材。
一、案例背景
譯林版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教材中Sound time側重于語音知識的學習與歸納,Culture time側重于對本單元學習內容的文化拓展,Cartoon time側重于對學生初步閱讀能力的培養。這些板塊各有側重,它們之間很少有內在的聯系。
二、案例教學設計
在第一課時Story time的學習后,學生已經掌握一些關于職業的英語單詞。本課時的導入由溫故知新開始,通過a guessing game讓學生根據描述猜測What do/does … do?。
PPT呈現:
1.She teaches students and works at school. (a teacher)…
2.He is very brave(勇敢的). He helps people in need. (a policeman)
設計在呈現“謎面”順序時,特意把policeman這個單詞的操練放在最后,然后呈現一位美國警察的圖片:
T: What colour is the mans hair?
S: Yellow.
T: Yes. He is not a Chinese policeman. He is an American policeman. But in the US, we call a policeman a “cop”.
這樣自然而然導入到Culture time板塊的學習。再通過“fireman”和“firefighter”對比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中一些單詞的不同表達,繼而呈現更多圖片:”“taxi”和“cab”…,最后轉到“underground”和“subway”:
T:In the UK, people call the metro “underground”…
Some people go to work by metro(地鐵). Its fast and convenient.
接著呈現Cartoon time中的圖片,即Bobby的爸爸開著小汽車去上班,要求學生完成填空:Bobbys father goes to work _____.
A. by metro B. on foot步行 C. by car D. by bus
T: How does Bobbys father go to work?
S: By bus.
這樣既進入了Cartoon time的學習,又無縫整合了Culture time板塊與Cartoon time板塊。在Cartoon time學習結束后,由文本最后一句話:Look,Bobby. There are so many cars. Your father cant go now. 繼續深挖教材,讓學生觀察圖片,給學生拋出新的問題。
T:Is Bobby happy in picture4?
S:No!
T:If you were Bobby, what would you say___.
S: Oh,no…/ Oh my god!/ My father is late for work….
在學生發散思維進行想象后呈現答案:I wish my fathers car could fly. 這句話就很自然的使課堂進入到了Sound time的學習,與文本High, high in the sky …… I wish I could fly!不謀而合,而且整合了Cartoon time和Sound time的學習。
三、案例總結
在準備這節課時,經過反復設計,筆者從各個板塊中找到了能聯系到一起的“點”,這樣就把Culture time、Cartoon time和Sound time融合在了一起。要想準備好一節課,只局限于一個板塊的教學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要把目光投向整個單元,仔細考慮每個板塊的聯系,如何把整個單元的板塊進行合理的整合,從而活化教材,優化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也體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浦.教學專題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馬潔(1988-),女,漢族,江蘇徐州人,中小學二級,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英語教學方法的探索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