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 賈顏
【摘要】構建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有力彰顯。這一體系的構建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減輕了社會就業壓力,促進了社會和諧發展。因此,筆者以《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探索》為課題,從構建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意義入手來剖析其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探究了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地方應用型院校 創業教育體系 意義 策略
【課題項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轉型發展背景下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編號:2015ZCY249)。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240-01
一、構建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意義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理念的提出,國家越來越重視高校對于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社會的發展同樣需要具備創新創業能力的當代大學生。與高校傳統教育模式有所不同,當前各行各業都不僅對學生理論知識基礎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還要求他們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對于應用型院校來說,加強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更為重要。很多應用型院校都為構建創業教育體系而做出了努力,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所取得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這就需要這些應用型院校能夠改革創業教育體系構建過程,借鑒那些成功的案例,因地制宜的完成創業教育體系構建工作。
構建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一方面能夠豐富學生的生活,為他們提供新的發展方向,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另一方面,這也是地方應用型院校積極落實各級政府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部署的表現,同時也可以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地位,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實踐操作對于培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很有幫助,因為在實踐過程中他們能更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這為他們今后的努力提供更為明確的方向。高校在傳統教育體制基礎上要轉變教育理念,以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社會責任感并且提高學生創業能力為教學重點,采取因材施教、合理安排課程為教學手段,貫徹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理念,全面促進學生發展和社會和諧。
二、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策略
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僅是企業用人單位的要求,同時也是素質教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學生創業意識并且逐步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需要高校有“一體化”的創業教育體系,同時也需要高校有合理的培養方案,這樣才能保證相關工作能夠有序地開展。
(一)開設學生創業教育課堂。
很多應用型院校都成立了學生“創新創業樂園”等機構,并且也開辦了很多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活動,但是絕大多數的高校都沒有開設學生創業教育課堂,這就使得學生并沒有進行系統化創業教育的機會和條件。所以,高校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開設學生創業教育課堂的重要性,引進專業化的創業教育教師。要把創業教育擺在一個突出的位置,向學生灌輸創業的思想,培養學生創業意識,激發學生對創業的熱情和興趣。創業教育是地方應用型院校提高自身影響力的重要環節,同時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
(二)將創業元素融入到專業課教學當中。
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程的過程中,要學會將創業元素融入到專業課教學當中,讓學生能夠不間斷地接受“創業”內容的熏陶,培養他們創業意識。在教育學生過程中,要讓他們知道就業并不是他們唯一的出路,他們可以把目光放的長遠些。對于那些有創業想法的學生要予以肯定,并且提供實質性的幫助,督促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學習創業經驗和創業知識,提高自身創業能力。同時,高校還可以請那些創業成功者到學校向學生傳授創業經驗,把他們失敗以及成功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對創業有更清楚的認識。對于應用型院校學生來說,學好專業課可能要比接受創業教育更有意義,因為創業對于他們中大部分人來說有點“天方夜譚”,所以他們可能對單純地創業教育有所輕視。而將創業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當中,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或多或少地接受創業教育,接受創業教育的洗禮;另一方面還能夠優化創業教育課堂,培養學生創業意識。
(三)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
創業教育與專業課教育有所不同,可以說,創業教育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是“選修課”,僅僅是夸大他們今后發展的方向。加強對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將學生創業成功的案例以小視頻或者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激發學生對創業的興趣。同時對于那些有創業想法的學生,他們可以從新媒體技術平臺上找到相關資源,進行創業自主學習,豐富創業知識,為今后自主創業提供保障。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在一定程度上他們的創業能力決定了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只有他們的創業能力得到提高,社會才可能有更多的就業崗位。由此可知,構建地方應用型院校創業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霍旭光.基于MVC的女大學生創業與就業實驗教學中心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腦開發與應用. 2011(04)
作者簡介:
李冰(1979.2-),女,漢族,吉林省吉林市人,法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繼續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