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賽 康志強 劉戰慶 石春燕
【摘要】“構造地質學”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實驗教學是保證該課程教學質量的一個關鍵環節。文章結合桂林理工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新工科”建設要求,從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機制四個方法,闡述了學校近年來在“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教學過程中取得的發展與進步,旨在與同行專家一起探討,共同促進“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關鍵詞】新工科 實驗課程 構造地質學 改革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7JGB254、2018JGZ122)。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8-0249-01
新工科是基于國家戰略發展新需求、國際競爭新形勢、立德樹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國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產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
“構造地質學”是資源勘查工程專業的一門基礎與應用、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培養地質領域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在教育部2017年2月提出“新工科”行動計劃以后,桂林理工大學資源勘查工程專業也開啟了“新工科”背景下工程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平臺建設。為此,本文根據“新工科”的內涵,結合筆者多年來從事“構造地質學”教學工作的經驗,提出一些實驗教學的淺顯體會,旨在與同行專業一起探討,共同促進“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整合實踐教學內容,不斷完善實驗教學大綱
“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教學共計40學時,占總課時的一半。整個實驗教學內容采用層次遞進教學模式,總體上分基礎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三個層次?;A性實驗主要學習如何讀地質圖、以及持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占總課程量的20%。綜合性實驗主要學習繪制剖面圖、分析綜合地質圖、計算斷層的產狀及斷距等,占總課程量的75%。研究性實驗主要學習簡單構造的成因分析方法,占總課程量的5%。
在實際的實驗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應盡可能地結合本專業的地質認識實習、地質填圖實習、生產實習等內容,對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真實見到過的地質構造進行舉例講解,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典型構造現象的認識。還可以結合教師自己的科研實踐經驗,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列舉一些典型的構造現象進行講解,達到科研反哺教學的效果。
二、利用專業實驗教學平臺建設優勢,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近年來,桂林理工大學大力支持“資源勘查工程”專業基礎實驗教學平臺建設,新建了綜合實踐教學大樓,與本專業相關的綜合實訓中心融合了資源勘查、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等多個專業,將地質勘查過程中涉及的多專業、多學科的知識、技術手段綜合起來,真實還原了地質勘查的全過程。同時學校還新建了地質礦體儲量估算虛擬仿真實驗室和地質博物館。這些新實驗平臺的建成,為“構造地質學”實驗課程走向學科交叉與融合、繼承與創新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任課教師應該結合社會需求,利用這些實驗平臺新開設一些創新性的、學科交叉性的實驗課程,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開展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每次實驗課安排1/3的時間用于老師講解,剩余2/3的時間用于學生觀察和討論。在課上經常有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實驗作業經常有雷同的情況。因此,在學生觀察、聯系的過程中,要增加師生互動環節。在學生觀察一段時間之后,隨機抽幾個學生起來講解,答對的學生給予鼓勵,答錯的也要鼓勵其再接再厲,教師給予補充講解。特別是在求解斷層的產狀及斷距實驗過程中,不同的學生會用不同的求解方法,讓他們出來講解,可以使學生掌握多重求解方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經過師生的互動環節,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理解情況,以便對學生尚未清楚的環節進行精講。同時,經過充分地互動講解,提高了每次課程實驗作業的正確率,使問題在當堂解決,減少了教師在課后批改實驗作業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再進行補充講解的工作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完善實驗教學考核機制,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注重實驗教學,完善實驗考核機制,加大實驗課程考試比重,改善地質教學“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培養出具有扎實地質理論基礎和卓越實踐能力的專業人才。
實驗課的總成績不僅要考慮每次實驗作業的完成情況,還考慮學生在實驗課上的表現。比如,學生在師生互動環節的表現情況,答對的給予加分,打錯不加分。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避免了個別學生沒有真正理解,但為了得到好的成績而抄襲別的同學的情況,達到了真正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鐘登華. 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3):1-6.
作者簡介:
李賽賽(1983-),男,山西運城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華南及周緣構造巖漿作用、動力學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