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紅梅
在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互聯網+”東盟交流合作正對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著戰略性和全局性的影響,東盟各國各領域人才在具有漢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基礎上,還要具備從事翻譯、經貿、旅游、文化傳播、漢語教育等各領域的職業漢語能力,才能較快適應當地與中國經濟合作、文化交流。廣西是面向東盟國家的國際大通道,廣西高職院校也肩負著為東盟國家培養漢語人才、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重任。 由此,在廣西與東盟國家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中,加強廣西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研究與實踐,培養具備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漢語言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人們了解世界、開闊視野的重要工具,漢語言文學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民族精神,職業漢語能力已成為國家和個人發展的重要因素。當前,廣西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字課程一般開設有《大學語文》、《中國名著賞析》、《普通話口語交際》、《應用文寫作》等,這些課程多為選修課,總課時為48節左右,課時嚴重不足;高職院校漢語言文字課程定位大多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或漢語言文字能力為主,未能突出職業漢語能力的培養。正是由于一些高職院校未能清楚的認識到漢語言的這些功能,導致了教學內容與職業漢語能力培養不切合。
許多高職院校非常注重技能學習與操作,對漢語言文學越來越不重視,缺少職業漢語言專業教師。當前,漢語言專業教師一般負責行政工作,對教學只是兼職,無時間研究教學策略、活動設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更不能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有效地實施職業漢語教學,特別是對一些可應用到教學中的數字化和科技資源利用不足。由于缺少教育領域專家及一線漢語教師在論壇上充分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借鑒,以致有的教師教學經驗不足,不能從容地開展提升職業漢語能力教學工作。漢語言文學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升職業漢語能力的水平,不斷用教學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教學效果,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職業漢語教學不斷推進與發展。
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職業漢語能力。當前,漢語言教學方式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首先是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精神。在智慧課堂的今天一些教師還是運用從課本到課本的教師主體教學方式,無法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觀,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索精神相對較弱;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較少利用漢語項目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難以進入到真實的漢語環境中;最后,就是在職業漢語能力培養上,教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合作意識不夠,學生在完成學習的過程中,不會積極地去思考、探索,不能從“學會”到“會學”,導致失去學習漢語言知識的興趣。
提升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有利于中國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 廣西高職院校提升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給各國的人們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學習與交流機會,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2018年7月泰國佛統皇家大學選派優秀學生到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國際學院學習漢語,泰國佛統皇家大學生把中國人積極、熱情、向上的品質,南寧市友善包容的品格和中國隨處可見的發展變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裝在腦里,帶回去、說出來、傳播好,讓更多的泰國朋友了解中國、熟悉中國、愛上中國,共同推動兩校、兩國教育事業的合作與發展再邁新臺階。從2006年起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就與泰國佛統皇家大學開展合作辦學,經過12年的不懈探索和共同培育,雙方從最初的“2+1”模式合作辦學,逐步形成了課程學分互認、留學生互派、師資共享和人才培養體系共建的全方位、多層次、跨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新局面。此外,2018年9月“孟加拉國孔子學院論壇”上,許多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了主題為“語言的思索”的討論,探討了有關漢語言學的基本問題。南北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周蔚蔚作題為《中國語言政策》的演講,介紹了中國語言的發展政策。當代涉外孔子學院仿佛是新時代“一帶一路”上的“文化驛站”,發揮了橋梁和媒介的作用,為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教育、文化、經濟等多領域的合作交流牽線搭橋。廣西高職院校提升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從“職業+漢語”的角度入手,以其優質的教學質量、豐富多彩的學術與文化活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外漢語學習者,成為了國家之間經貿、教育、文化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
職業漢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漢語言能力能促進國際交流,構建跨境產業鏈體系,增強競爭力。第15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通過舉辦一系列展覽、論壇和經貿投促活動,為中國—東盟深化多領域合作、打造更高水平的戰略伙伴關系、構建更為緊密的命運共同體作出了新貢獻。隨著合作的不斷深入,東盟同廣西除了經貿合作之外,在創新、數字經濟領域也有了新的進展,對熟悉中國經濟、文化的漢語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因此,培養學生職業漢語能力是廣西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廣西高職院校更應該認清形勢,明確提升漢語能力的意義,以增強就業能力為最終目標,不斷提升學生漢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直接和職場需求相掛鉤,培養具備從事翻譯、經貿、旅游、文化傳播、漢語教育等職業的漢語能力專業人才,這將有利于互聯網企業聯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領域相互借力,共同開拓東盟市場。
十五年來,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發展迅速,成果豐碩。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快速發展使得提升職業漢語能力日益重要,加上廣西與東盟各國在文化上有共同性,廣西已成為對東盟各國宣傳中國文化、傳播漢語的重要窗口。 因此,構建廣西高職院校面向東盟地區職業漢語能力培養模式,是廣西漢語言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職業漢語能力是各層次人才的通用技能,是在職業環境中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表達的能力,是運用語言獲得信息、傳遞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是運用語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學習任務的能力,是決定個人職業生涯是否成功的核心能力。廣西高職院校面向東盟地區“知識-技能-實踐”職業漢語能力提升模式,充分落實了“獲取職業漢語能力知識,提高職業漢語能力技能,帶著職業漢語能力知識技能去實踐”的理念,將高職院校的理論學習、掌握技能和社會實踐有效結合起來,實現了理論到實踐的跨越與實踐到理論的回歸,充分發揮了社會實踐的職業規劃引領功能和就業指導功能,使得培養出來的人才具備較強的漢語言邏輯思維能力和漢語言交際能力,能夠在與東盟的各種合作交流中完成語言交際任務。廣西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漢語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滿足東盟各國對漢語人才的大量需求,而且為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規劃與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互聯網 + ”時代背景下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化傳播,除了要實現一定的社會效益外,還要實現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樣才能讓漢語言文化傳播更有持續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互聯網 + 傳播”職業漢語能力提升模式,使得廣西高職院校構建面向東盟地區的漢語言文化傳播改變了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分享互動,調動了人們傳播漢語言文化的積極性。中國-東盟博覽會連續舉辦十五屆,廣西與東盟國家之間的“互聯網 + ”合作也趨向多元,不僅跨境電商更活躍,游戲、教育、新聞等領域合作前景也十分廣闊。漢語言文化網絡傳播平臺的搭建,可以讓漢語言文化滲透到“互聯網 + 傳播”的合作領域,向東盟國家推出具有中國元素的音樂、舞蹈、文學、影視、飲食、服裝等文創產品,雙方將共同推進互聯網平臺互聯互通。例如,廣西高職院校在加快跨境電商專業、傳媒專業、新聞專業、動漫專業的建設的同時,加強在線教育平臺建設,開展寓教于樂的職業漢語能力提升活動;在電商平臺增設專有品牌文創產品,共同推進“互聯網+ 傳播”漢語言文化項目的建設和推廣應用。這些模式必將在“互聯網 + 傳播”模式下提升職業漢語能力。
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傳播是漢語成為世界強勢語的有效方式之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中國的漢語言在世界語言中是最古老、最傳奇、最具有神韻的文化,其獨特的魅力是其它語言所不能比擬的。廣西與東盟一些國家有著地緣的優勢,在語言、習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歷史傳統。因此,廣西高職院校采取“送出去+請進來”職業漢語能力提升模式,面向東盟多渠道推廣漢語言文化。例如,將《西游記》等文學、歌舞、美術優秀的漢語言文化“送出去”,與東盟國家進行文化成果交流;將大學生“送出去”到東盟各國深造學習、就業,傳播漢言語文化;派遣優秀漢語教師到東盟國家進行教學等。目前,孔子學院是中國教育部下屬的 “漢辦” 在全球運行的漢語教學機構,除大力開展漢語教學外,還舉辦了文學、美術、音樂、舞蹈、武術、中醫等許多文化交流活動,中國文學講座和雙語朗誦會已經成為當地影響廣泛的特色項目。在“送出去”的同時積極將東盟各國的文化、藝術、飲食等“請進來”,使中國文化、東盟文化得到雙向發展。廣西高職院校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吸引東盟國家的學生來廣西交流、學習。例如,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每年舉辦“泰有趣”、“越友趣”等活動與東盟國家學生進行交流互動,加深了廣西和東盟國家人民之間的感情,增強了漢語言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 廣西高職院校如何結合國家重大戰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漢語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與迫切,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研究的課題。廣西高職院校應該以更開放、更個人化的授課方式使國內外學生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以提升漢語言能力為重要方式,促進互聯網企業聯合制造、金融、信息通信等領域相互借力,構建跨境產業鏈體系,增強綜合競爭力,在國外特定的文化語境中有效提升中國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