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文化與傳播》第五期翩然而至。
一個國家元首的步態語與國家形象有何關聯?于淼在《國家元首步態語對國家形象的構建》運用語言學和符號學原理對此展開了深入的探討,她認為,作為國家形象代言人的國家元首的步態語影響著外部公眾對該國國家形象的認知。文章通過對中國、美國、俄羅斯和日本四國元首的步態語進行分析,解讀其中蘊含的國家形象意涵。文章以小見大,角度新穎。
地處東亞的中國與周邊國家休戚相關。陶文婷的《東亞文化交流的新課題——建構主義視角下構建“東亞文化共同體”》對如何構建“東亞文化共同體”進行了闡釋。文章從溫特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的文化的建構作用的角度剖析“東亞文化共同體”對“東亞命運共同體”的推動作用,運用該理論形成集體認同的四個變量考察“東亞文化共同體”的形成要素,探究具體的實現途徑,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城市品牌建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一環。周建標教授在《“海絲泉州”城市品牌建設路徑選擇》論述了“海絲泉州”城市品牌建設的意義和優勢,指出應該立足于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從泉州海絲文化資源優勢和建設海絲核心區和先行區實踐出發,從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傳播宣傳等方面展開。文章思接千載,依憑泉州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現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提出了切實可行、可資借鑒的城市品牌建設對策。
本期本刊開辟了一個新的欄目“氣候與健康傳播”,參加2018(首屆)氣候與健康傳播研討會(南寧)的學者就氣候與健康傳播的具象化、習近平的氣候傳播思想、西藏的生態傳播路徑、公眾參與氣候傳播以及中華養生體育活動健康傳播等話題展開討論,主題多樣,新意迭出。“氣候與健康傳播”將成為一個常設欄目,歡迎各位學者踴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