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軍
著名傳播學家羅杰斯認為“凡與人類健康活動相關的傳播活動都是健康傳播的”,從健康傳播的社會功能看,它具有傳播活動所共有的信息監測、控制協調、教育學習和娛樂大眾等社會功能。同時,健康傳播還具備獨特的健康促進功能,它能夠為個體健康賦權,提升個人健康信念,促進自我健康行為。
抵御疾病,促進健康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中國期望借助實施“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實現全球范圍的衛生合作,特別是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衛生和健康治理,提高沿線國家民眾的健康水平,進而也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在構建健康絲綢之路的戰略理念中,傳播中醫藥文化成為實施健康絲綢之路的重要內容。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多次強調,絲綢之路是各國人民的共同財富,建設絲綢之路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讓“一帶一路”建設造福沿線各國人民。“一帶一路”沿線約 44 億人口,占世界人口 63%,其中中低收入人口占了很大比重,普遍存在醫療衛生條件差、 醫療設備落后,醫療水平低等問題。①何春茂、鄭維偉:《“一帶一路”戰略從構想走向清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7年第6期第80頁。在實施建構健康絲綢之路的進程中,除了常規的醫療援助外,疾病預防也應當成為重中之重。中醫有“治未病”理論,西醫也有系統的“預防醫學”,養生體育活動對疾病預防、提升個體免疫力有重要作用,應當成為構建健康絲綢之路的重要舉措。養生體育文化和養生體育活動,具有獨特的中國元素和鮮明中國特色,是中國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具有悠久的養生體育文化,創造了集養生、健身、祛病于一體的養生體育活動。養生體育活動是中國獨有的具有自我健康促進意義的活動,它與西方以競技體育為主的體育活動的最大區別在于,它不是通過力量和肌肉的鍛煉提高身體免疫機能,而是通過持續的、自成體系的、弛緩有度地全身性的行為活動,調養身心,協調精神,從內到外,提升身體機能,達到祛病強身的目的。據研究,中國在夏王朝時就有了“消腫舞”和“大禹步”,大禹因治理水患而患上偏枯病,自創“禹步”以祛除疾病;②王艷紅、石愛橋:《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歷史變遷》[J],《體育文化導刊》,2018年第1期,第123頁。先秦時期有站樁氣功;東漢著名醫學家華佗根據中醫早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理論和“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運動理論,發明的“五禽戲”,是集治療與健身于一體、開創以套路為形式的導引養生先河。而到宋元明清之時, 中國養生體育活動已初具規模,其中八段錦、 易筋經、太極拳等,已成為養生健身、防治緩解各種慢性病的中華經典養生體育功法。
中國養生體育的理念來自傳統中醫的“整體觀”、“陰陽學說”、“天人相應”、“經絡學說”和“形神合一”等學說。中醫的理論淵源與中國古代哲學觀密切相關。中國古代哲學中的“氣-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是傳統中醫的理論基礎,氣一元論討論的了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為“氣”,“氣”構成了宇宙本體和規律,“氣”決定和支配著天地萬物與人類生命的存在,又將人的生命存在同宇宙自然、天地萬物的存在聯結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具有同一內在結構和變化規律的、彼此間互相儲存而又息息相關、須臾不可分離的系統。氣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質世界的諸般變化均源于氣的運動變化,即氣化。古人認為,人的生命運動的本質也在于“氣”的變化,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古人認為,人的生、長、老、死都是氣的變化的結果,人體的“氣”變化過程決定了人的生命運動。氣一元論滲透到中醫學中以說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調、通暢才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精氣與神密切相關等等。中醫養生所講的“氣”,主要指的是與人體生命運動密切相關的無形的基本物質。養生的中心就是如何養護人體內部的元氣。在傳統養生學中,各家各派大都根據元氣學說設計和發展自己的養生術。順時以益氣,謹食以助氣;導引以行氣。陰陽五行學說主要討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內容,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方。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相互間有著交感、制約、互根、消長、轉化等關系;五行學說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屬性分為五類: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間存在著生克關系。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中醫學中則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用于疾病的診斷和疾病的防治之中。在此基礎上,中醫形成自身獨特的人體結構觀,確立了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人體結構概念;建構了基于中醫哲學理念之上的疾病成因學說,例如:外感六淫論和癘氣論、陰陽失衡論、邪正盛衰論等包括病因、發病及病機在內的疾病基本理論。同時,創造了自成一體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保養生命等,中醫的保養生命以強身、防病、延壽為三大主要內容,其中保養生命理念特別契合現代醫學中疾病預防觀念,也是形成中國養生體育活動的理論基礎。
“天人合一”整體觀是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基本觀點之一,中國古代養生家將人體養生活動置于一個大的系統環境考慮和認識,按照自然法則和規律來養護生命、煉養形神。 特別是認為人的養生活動應當“提攜天地,把握陰陽”、“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例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 ”,根據不同的自然環境采取不同的養生方式。同時,古代養生學家認為人的身體器官結構與宇宙結構相對應,通過陰陽、五行、八卦將天人結構巧妙地組合在同一個結構體系中。天地大宇宙,生命小宇宙,在具體的養生活動中,以人體內在變化來體驗融入天地自然的個體心理境界,達到人體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重人貴生,積極主動”是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另一個重要觀點。中國古代養生家認為人的后天行為對人的壽夭有決定性作用。漢末魏晉南北朝的《龜甲文》、《抱樸子》、《仙經》等都體現了這一觀點,表達了對生命健康“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積極養生觀。中國傳統的養生思想還具有煉養身心、內傾思考、反觀自心的特點,它是建立在高度自我、自足、自律的基礎和原則上,強調道德的自我約束和心理修煉,這種反觀自心、注重內在體驗、強調發展人的內臟器官功能,由“內壯”而達“外壯”的獨特養生方式構成了中國傳統養生學獨具特色的思維特點。
中國古代養生有主靜和主動不同的養生學派,老莊學派強調靜以養生,重在養神;《呂氏春秋》派則主張動以養生,重在養形。但實際上二者并沒有絕對的界限,都強調動靜適宜。實際上,中國養生家一直都很注重肉體和精神的和諧,并且重視精神健康對生命實體的積極影響。早期的養生提倡“形神合一”、“形神共養”、唐宋以后則倡導“性命雙修”,并提出“修身以立命”、“存心以養性”的主張,這對養生體育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養生的對外傳播古已有之。中國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在當今“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將傳統體育養生活動作為健康傳播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外傳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第一,養生體育運動中包含了中國傳統中醫理念,傳播養生體育運動項目實際上可以使中國古代醫學核心理念為更多人所了解和運用。第二,傳統的中國養生體育運動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特別是與中國道家思想密切相關,通過傳統養生體育運動的傳播,也傳播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便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了解中國傳統哲學,對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觀念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三,古代養生體育運動的理念,也契合了現代預防科學的理念,是現代人自我健康促進的有效方式,對提高“一帶一路”沿線民眾的健康水平,幫助其強身祛病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在進行“一帶一路”養生體育傳播時,我們可采用以下幾種策略:
“一帶一路”沿線共65個國家,遍布亞歐大陸,包括東亞和東盟11國,西亞18國、南亞8國、中亞5國和中東歐16國。文化習俗差異巨大,宗教信仰迥異。如何在不同文化觀念下傳播中國的養生體育?首先,應當了解當地文化信仰、宗教習慣,尊重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并結合共同接受的價值觀念進行文化的對接。在東盟十國中,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有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佛教國家有泰國、柬埔寨、老撾,菲律賓是天主教國家,新加 坡是多宗教國家,越南的國情類似中國,但佛教是主流文化。中東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區之一.中東地區主要以白色人種為主,屬于阿拉伯人,主要位于西亞和北非,信仰伊斯蘭教.猶太人主要分布在 以色列,信仰猶太教.波斯人主要分布在伊朗,主要信仰伊斯蘭教。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大部分信仰東正教、然后是伊斯蘭教,接著就是佛教,喇嘛教和猶太教。埃及信仰伊斯蘭教。在飲食上,不同地域也各不相同。例如,白俄羅斯在飲食上喜歡吃 甜菜湯、魚子醬、土豆餅、烤肉串、俄式燉肉,飲料喜喝格瓦斯;飲食熱量較高;老撾飲食較為清淡,喜歡用香料調味,老撾菜的特點是甜、酸、辣、生;老撾的人主食是糯米飯等大米制品;最具有代表性的菜品就是 “涼拌碎肉”—臘普。土耳其人通常一天只吃兩頓飯。一頓是在上午晚些時候吃,另一頓則為晚餐。午餐包括燉菜、湯、沙拉等,不供應甜點、肉及加工費時的食物。晚餐有湯、主菜、沙拉以及餐后甜點,由于晚餐是唯一的一頓全家人都能坐在一起吃的飯,所以晚餐是準備最精心、也是最豐盛的一頓飯。波蘭人臨海卻不愛吃蝦及其他海味。他們對于酸辣、油膩食品也是敬而遠之。他們特別忌食動物內臟,肝除外,匈牙利:匈牙利人喜歡吃豬、牛肉及蛋類、雞、鴨、鵝、魚和豬肉、牛肝。喜歡香蕉等熱帶水果,愛喝葡萄酒、啤酒。他們喜歡油膩較濃、甜而微辣的菜,湯中愛放辣椒粉,飯宴常以喝光咖啡為結束。柬埔寨人、新加坡人和老撾人也不喜歡白色。在柬埔寨,白色是死亡的象征,在與柬埔寨人的交往中,著裝時注意千萬不要穿白色的褲子。伊斯蘭教文化里不喜歡藍色和黃色,因為藍色被視為邪 惡,黃色是參加葬禮時的服裝顏色。新加坡人不喜歡黑色(代表霉運)、紫色、白色、黃色,但是和中國人一樣喜歡紅色。在進行養生體育活動傳播時,應盡可能淡化地域特征、宗教差異、文化習俗的區別,加強運動-健康理念傳播,加強天人相應、動靜養生、形神合一等健康觀念的傳播。其次,通過當地大眾傳播媒體應地治宜地進行持續的議程設置,開設關于養生體育功能的專題介紹,用沿線國家的語言、故事和方式進行傳播。
“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提出的宏大政治經濟文化戰略,在具體的實施中,需要政府給與政策機制和人力環境的支持。養生體育運動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傳播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可一蹴而就,應成為長久之計。因此,政府可投資建立相應的養生體育培訓機構,設立固定的傳播機構,由國內專業的養生體育教師及對中國養生體育運動文化有深厚研究的人員擔任培訓教師,培訓相應的養生體育運動師資,特別是吸納當地喜歡這一活動,并能夠較為準確地理解養生體育內涵的人參與,加強養生體育理念的落地化進程,為養生體育的傳播培養穩定的傳播者。這樣的培訓機構還可以同時傳播中醫藥文化理念,將中醫藥文化與中國養生體育運動項目相結合。另外,還可以聯手“一帶一路”沿線的孔子學院,在孔子學院開設專門的養生體育運動課程,培訓孔子學院的學生成為中國養生體育運動的接受者,喜愛者和傳播者。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我國與沿線各國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文化交流也逐漸增多。節慶文化傳播將進一步走進沿線各國民眾的視野。“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有著豐富的節日文化資源,例如,9月印度有著名的十勝節,4月和12月泰國有著名的潑水節和萬壽節;此外,哈薩克斯坦的納吾熱孜節;以色列的光明節、耶路撒冷節,豐收節等;埃及的獨立日,復活節、國際劃船節等;俄羅斯的勝利節、體育節、行業節日;阿爾巴尼亞有立春節、把夫路斯節、國家青年節;蒙古的中元節、那達慕節、成吉思汗紀念節等等,設置有關養生健康的節慶活動,或者結合當地節慶活動,嵌入養生體育元素,舉辦養生體育活動競賽項目,以擴大養生體育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節慶文化資源豐富多樣,在不同的國家選擇相應的節日,表演養生體育項目,或者開辦相應的比賽活動,傳播中華體育養生內涵。
了解當地民眾的健康問題,在上述傳播養生體育內涵、營造養生體育氛圍的同時,進行社區民眾的養生體育活動傳播。例如,南亞占世界總人口的 22%,占發展中國家人口的40%,同時也是受腦卒中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全球40%的腦卒中死亡事件都發生于此;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慢性病患病率近年不斷上升,東歐地區近年來甲流疫情不斷擴散。針對社區民眾易得易患的常見疾病,以及目前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等設計養生體育項目,傳播健身防病、養生治未病觀念;面對不同國家的不同社區,以及不同的人群,以社區為傳播平臺,設計有針對性的養生體育項目,切實促進當地民眾的健康水平,提升中華體育養生活動的知名度、接受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