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很快就要過去,在這個除舊迎新的日子里,本刊今年最后一期刊物又和大家見面了。感謝各位讀者長期以來對本刊的支持與厚愛,2019年,《文化與傳播》編輯部的全體人員將以昂揚的工作熱情,與大家一起踏上新的征程。
本期首先向大家推薦的論文是西藏民族大學周德倉教授的《對當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態勢和走向的思考》,該文高屋建瓴,從宏觀上對我國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情況進行了分析,認為當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已經超越了區域、個體民族的視野,進入了多元化的時代,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學術價值;目前少數民族新聞傳播研究的生態正在發生積極的改變;當前該領域的研究表現出區域化、民間化、田野化、智庫化和數字化等走向。
在“氣候傳播研究”專欄中,本期推薦中南民族大學徐紅教授的《“氣候內幕新聞網”的媒介生態位探析》,該篇文章主要研究美國非盈利環境新聞機構“氣候內幕新聞網”的媒介生態位情況,認為該新聞機構媒介生態位特征明顯:在時空生態位上具有地方性,在功能生態位上有專業性和深度性,在營養生態位上有資金資助性、人才專業化和擁有高品質品牌等,但同時也表現出了傳播渠道單一、表現形式老舊、資金不穩定和人才缺乏等問題。
在“傳播史研究”專欄中,本期推薦東北師范大學溫彩云副教授的論文《改革開放四十年〈人民日報〉婚戀觀的變遷研究》,該文通過將《人民日報》1978年以來對涉及婚戀觀的文章進行統計分析,發現該報對婚戀問題的報道有三個特點:即在不同時期對婚戀問題的關注度有所不同;不同時期對婚戀問題的關注點有所不同以及現代婚戀觀還需進一步關注等特征。
在“戲劇影視文化傳播”專欄中,向大家推薦南京大學陸煒教授的大作《〈北京人〉中的“北京人”形象》,認為在曹禺先生的名作《北京人》中,科考隊卡車司機“北京人”的形象,并不是他的敗筆。曹禺通過使用三個層面的三種形象來構建了猿人文化的系列形象,通過“北京人”的形象來表達呼喚中華民族找回強悍生命力的用意;通過象征形象來嵌入寫實畫面、通過小耗子與大野人對比效果來達到戲劇的美學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