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萌慧
(宜春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是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傳統舞蹈劇種,起源于元末明初,興盛于明代初年,在客家地區有著“中國古代舞蹈活化石”的美譽。萬載“開口儺”承載著萬載縣深厚的康樂養生文化內涵,以及良好的生態環境與淳樸的民俗民風,給人一種深刻的印象。下文就對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進行分析,為萬載“開口儺”音樂的有效保護提供一定參考。
在萬載“開口儺”起源流傳、傳承體系、節目內容以及工藝制作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極強的研究價值,特別是萬載“開口儺”的創作與表演形式,其都是傳統文化為基礎的,通過模仿、口頭的形式實現相互傳播,像在民俗活動、祭祀儀式、舞蹈以及戲劇等形式,萬載“開口儺”屬于非物質文化范疇,特別是儺戲的實際發生和發展史對戲劇發展產生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價值。除此之外,萬載“開口儺”有助于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本身跳儺就是一種原始的娛物娛神進化成娛人的活動,對傳承體系是家族傳承的,學藝并不需要舉行拜師儀式,有父子、兄弟、叔侄等相傳形式。不管是跳儺還是觀儺者,都能沐浴到神恩,實現自得其樂,在一年的勞作中能體會到跳儺之歡,使該地區村民生活中必要需求。“開口儺”中還有一些“咒文”、“香卷”等文字,大部分是頌神恩、勸良善的,也有助于提升人民群眾的道德水平,促使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儺舞音樂和純音樂之前有著極大的不同,是一種有著強烈社會功能性的實用藝術。在儺舞音樂中,社會性因素、藝術性因素之間存在極大的反差,但又彼此交融。根據現代音樂標準來看,儺舞音樂一般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它可能并不“好聽”,實際音響效果也不太美,然而儺舞音樂文化中的獨特價值區別于普通人們生活中的藝術審美形式,真正的價值在于人們生存和生活上的需求,將審美和生活融為一體,這種文化形態的藝術性并不在于藝術本身。在整個儺結構中,儺舞音樂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音樂行為是一種被當作是通神靈的手段,并為儺所用,價值只能還原到本身鮮活的活動中才能真正體現。在儺舞音樂的審視與欣賞中,不能只局限在傳統思維模式的音樂概念,應當賦予更為寬泛的音樂理念,繼而能真實地、理性地認識與欣賞儺舞音樂。為了更好地適應人們的現代審美觀念與欣賞水平,在萬載“新儺”音樂中,儺舞音樂也在傳統樂曲基礎上形成了新的樂曲和演奏形式,充分反映出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發展,也體現出儺舞音樂文化在發展中努力尋找到的新發展突破口。
隨著我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群眾文化生活變得愈加豐富,萬載“開口儺”作為地方人們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遭受了電視、網絡等流行文化的嚴重沖擊,以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來說,其任務還是十分艱巨的。現如今,儺廟已經沒有固定經濟收入,跳儺者勞動也接近義務性質,現實情況并不十分樂觀,加上在電視、網絡等的沖擊下,有大規模務工者離開居住地,逐漸向城市遷移,萬載“開口儺”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退化。還有,在幾位身懷絕技的儺首相繼謝世之后,地方儺廟、儺面等出現頻頻被盜的現象,為了緩解這一現狀,地方相關部門加大相關投入力度,對萬載“開口儺”進行緊急搶救、挖掘與繼承發揚工作。像開展儺文化的調查工作,提出一定搶救、挖掘以及保護意見,對僅存“開口儺”老藝人進行召集,由省藝研所進行錄像保存,并記錄殘存“開口儺”的道白、唱詞以及曲譜,將其錄制成為“開口儺”節目,并制定出相關保護方案。
在現階段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的保護中,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其一,可以結合史料、口碑等線索,進行“開口儺”活動區域的實地調查工作,進行“開口儺”史料的有效收集,并將收集到資料進行整理、建檔與保存。積極提倡與鼓勵民間民俗“開口儺”的文化活動,比如在春節期間開展跳儺活動,有效傳承這一民俗文化;其二,可以進行“開口儺”儺廟遺址的修復和保護工作,促使“開口儺”自身民俗活動專用場所的建立,給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的傳播提供必要場所;其三,可以專門組織建立“開口儺”表演隊伍,開展有效的傳承工作,加大“開口儺”傳承人的培養,確保“開口儺”后繼有人;其四,可以修建“開口儺”民俗文化展廳,對一些“開口儺”文化進行收藏和展示,確保“開口儺”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儺文化得到有效宣傳,促使民間文化得以廣泛流傳;其五,可以結合儺文化,開發文化的資源優勢,發展地方旅游文化,以儺舞音樂活動為旅游開發的契機,展示一些儺舞音樂表演的樂器、道具以及服裝等,也可以將其制作成藝術品、紀念品等來抓住游客的心理,實現地方旅游業的發展;其六,定期舉辦萬載“開口儺”的藝術節,進行儺文化的宣傳,并結合地方教育資源,發展出地方特色的新儺音樂表演藝術形式,以滿足當前時代發展的需求。
在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在數百年流傳中,因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出現了興衰,現如今,跳儺的巫術以及儺舞音樂中的迷信意識與當前社會意識形態不相符合,面臨著消失的可能。就歷史角度來說,萬載“開口儺”是其有著輝煌歷史的,萬載儺舞音樂經歷的繁榮走向衰落,是事物正常發展規律,在非主流形態下只是在勉強生存,隨著一些老輩藝人的相繼離世,口傳心授的儺舞音樂表演形式也會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如實任由這樣發展下去,對其面臨著的殘酷現實置之不顧,其中蘊含著的對生存意識的渴求、對神靈崇敬、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音樂文化也就隨之消失。在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未來發展中,要結合代化生活需求,摒棄其中一些迷信意識、巫術意識等,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去認識與傳承儺舞音樂音樂文化,對其歷史文化中的復合內涵進行辯證認知。不可否認的是,跳儺是我國古老社會文化中一個普遍現象,其有著極大的研究價值,儺舞音樂信仰真與假并不是應當去證實的,儺舞音樂是作為一種信仰存在,其存在的價值不在于其真假,還在于其反映出來的社會文化價值與結構,其是有著抒發情感、保持人與神靈萬物和諧相處的社會功能,它的發展存在是歷時性的,也是共時性的。這一方面而言,儺舞音樂生存方式其實是反映著民族的傳統藝術,通過對傳統藝術形式的傳承與發展,結合新時代的生存方式與價值需求,進行有效改造。在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的實際發展中,要將地方特色民族文化融入其中,感受其中神秘的情感,維系并建構出儺文化的民族民間基礎,加強其有效的審美效果。
儺舞音樂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疇,因其反映出一個群體表達與反映這一區域的精華,充分體現出文化特征與社會特性,這種標準與價值通過有效模仿的形式,站在儺舞音樂特征和內涵意義上來說,需要得到進一步傳承與發展。若是要解決儺舞音樂在現代化進程中中的發展問題,就要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特征,明確儺舞音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地位,將儺舞音樂的原生形態傳統藝術形式進行有效傳播,并進行現代化闡釋,改變儺舞音樂單靠師徒單傳、口傳心授的傳播方式,與現代化發展需求相適應。可以在多舉辦一些萬載民間儺舞音樂表演,引導民間攤藝人將儺舞音樂搬到舞臺上,使得儺舞音樂走出農村,被更多人認識與了解。進行形式多樣的活動運用與開展,使得儺舞音樂這一傳統藝術的傳播得到進一步拓展,通過多種形式的實現儺舞音樂的有效傳播。比如與時代特點相適應,結合地方旅游文化產業發展情況,確立儺文化旅游村的建設,進一步挽救儺舞音樂的民俗活動,充分保留原生態形式,確保其能在市場經濟運作模式中吸引更多人來欣賞儺舞音樂,還有儺舞音樂文化的特色面具,將當做是儺舞音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并銷售給游客,使得儺文化能走向現代化與產業化。
還可以結合地方音樂學校進行民間舞蹈教學,特別是對儺舞音樂進行教學。為了保證儺舞音樂的良好教學,可以將民間儺舞音樂藝人請到課堂上,進行儺文化的有效傳播,或者是播放一些相關的錄音、錄像,在保留民間藝人跳儺舞音樂的原生態基礎上,還能激發學生的感官體驗,便于學生接受,拓寬儺舞音樂的傳播路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音樂文化精神需求變得愈加豐富,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原有結構、內容、風格基礎上,相關音樂文化藝術也能到一定影響與沖擊,對當代音樂文化也有著一定啟迪作用。面對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傳承空間逐漸變小的情況,相關表演者與接受群思維觀念也都發生了變化,對相關音樂文化的傳播還是要保證其原始性,挖掘其中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以及藝術文化等,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利用樂譜、電子媒介等增強儺舞音樂音樂文化的有效傳播性,確保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能在保證自身特點的基礎上,發揮其實用功能,并適應現代化發展需求,拓寬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的發展路徑,聯系歷史傳統與現實生活,提高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在理解生活、使之參與生活的重要發展力量。
萬載“開口儺”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需要了解其中蘊含的古樸的、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感受其美的同時也能進行深入思考,將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的獨特形式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下去。與新時代特色相適應,在不斷發展與創新中感受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的價值與魅力,為萬載“開口儺”的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一定力量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