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賀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
黃安倫的鋼琴作品,具有鮮明的特點,尤其是在創作旋律上,體現了宏大的氣勢,并且,應用了細致入微的和聲技法,充分展示了中國民族的傳統音樂,對當代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影響,黃安倫在他的鋼琴作品中,融入了“真善美”的創作理念,讓他的創作技法和創作理念更加和諧,對我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體裁的把握
在作曲技法方面,體裁的應用具有重要影響,也就是說,體裁的把握是核心。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很多種體裁,對鋼琴音樂進行創作時,運用了很多種的音樂體裁,幾乎涉及了嚴肅音樂的全部類型,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彌補了我國音樂創作的不足,代表作為《賦格曲四首》,《舞詩》等等。
2.形象的把握
黃安倫有兩首前奏曲,c大調視為了紀念他好朋友崔世光,而c小調則是獻給他的女友的,二者形象各異,具有各自鮮明的特點。對于無標題音樂,也具有一定的形象,代表作是《前奏曲與賦格》,各個形象均存在是差異性。尤其是在芭蕾舞劇《賣火柴的小女孩》中,充分展現了各種的形象。
3.風格的把握
在這里,并不是側重于作曲家的整體音樂風格,主要講的是音樂作品的具體風格。在具體的音樂作品中,體現的風格存在很大差別,這就形成了音樂的形象風格,一般來說,以標題音樂為主,代表作為《敦煌夢》《鼓浪嶼》等。
4.韻律的把握
在舞蹈以及舞劇的音樂作品,經常存在這樣的說法,即:“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在本質上老說,音樂是有靈魂的,只有與舞蹈自身的韻律形成共振的音樂,才可以展現出舞蹈的靈魂。并不是所有的作曲家都具備這樣的能力,黃安倫卻能很好地詮釋這點。
在1968年,黃安倫只有19歲,他從北京一下子到了偏遠的農村,正是因為經歷了一段這樣的歲月,磨煉了的性格。對于一般人來說,從最高的音樂學府被下放農場稻田,很多人都會一撅不振,但是,黃安倫越挫越勇,沒有放棄音樂夢想。他將遼闊的草原作為譜紙,創作了一部又一部的經典作品。例如《礦工的女兒》,以及《塞北組曲》。在張家口插隊的日子里,他沒有消沉,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境,他都能坦然面對,心態樂觀,也正是因為他樂觀的精神,使他創作除了具有樂觀精神的音樂。在黃安倫的鋼琴作品中,沒有頹廢之音,雖然,大氣磅礴,卻不失抒情優美,讓人體會到歡快、樂觀的感受。在2003年,他兒子溺水身亡,在他得知兒子去世的消息之后,他悲痛欲絕、痛徹心扉。當他接到這樣的噩耗之后,他能夠咬緊牙關,堅強了走出了陰霾。通過他的作品,就是能感受他的堅韌品質。例如在《金帆號角第二號》中,能夠人啟迪的力量,為人們帶來希望之光。
雖然,黃安倫被下放到張家口插隊,因為受到了家庭環境的熏陶,以及從小在音樂學院學習音樂,在專業知識方面,具有扎實的基本功。黃安倫的具有堅強的意志,性格堅韌不拔,即使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音樂,他堅持學習,不斷創作新作品,進而逐漸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風格。黃安倫立場堅定,堅持自己的信仰,雖然,他嘗試了不同的音樂風格,但是,他有自己的堅守,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的作品得到了國際認可,在這樣的環境中,他不驕不躁,始終堅持自己的“口音”。如前文所說,他說:“對于一個作曲家來說,可以充分學習一切新的東西,但是,永遠要記住,我是一個中國人,要堅守自己的音樂風格,而不是為了洋人創作”。比如說:在《F大調大提琴協奏曲》中,通過具有感染力的陜北口音,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民族風格。對于一個人的精神精神,與自身的道德修養具有密切聯系,他曾經給少年交響樂團的提供過創作作品,在交響合唱曲《天恩眷詠中華名》中,充分弘揚了人類和諧以及博愛精神。經過氣勢恢宏的大合唱,可以充分體會到創作者的博大精神。
在二十世紀,在西方現代音樂中,主要體現著“顛覆性”,黃安倫認為:如果說建筑凝固了音樂,那么,音樂就是流動著的建筑,可以淹沒萬頃田地。只有在河道中足夠堅固,才讓江水為人類帶來福澤。調性中心就好比是堅固的河道,他經常說巴赫的一聲永遠相信真理永恒,不管是人生問題,還是歷史問題,都將會找到答案。在這樣的信念下,黃安倫的音樂做到了繁而不亂,雖然變化多端,卻始終服務于主音。對于無調性和有調性來說,他們之間的根本差別就是在于音樂是否存在方向,又是否可以回歸于主音。他所說的調性中心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音樂張力,在各調式中,趨向的中心音,主音具有較強的“方向性”,這種張力是任何其他音量無法代替的,如果音樂失去了“方向性”,也就失去了靈魂。面對無調性,他是不排斥的,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曾經創作過無調性作品。不過,他去美國留學之后,受到了先鋒派狂潮的影響,他走向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音樂道路,他選擇回到傳統,堅持傳統和聲理論。
黃安倫在繼承我國傳統音樂時,沒有選擇直白的展現,他將諸多的內容進行糅合,進而展現出具體特色的作品。他覺得,單線條的音樂缺少厚重感,不能作為強有力的支撐,他充分借鑒西方音樂的一些因素,彌補了中國傳統音樂的不足之處,經過不斷的創作,他的音樂藝術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對于黃安倫的和聲來說,有時候十分復雜,有時候十分清晰,就像一汪泉水,不管在什么情況,總能釋放強大的力量。在管弦樂法方面,做到了嚴謹的復調,體現了鮮明的色彩,在種種因素的融合下,民族音樂得到了進一步細致處理,讓人感到流暢、自然。在他的音樂中,除了具有中國民謠,還具有西方式的奔放,可以感受到西方大師的震撼以及濃郁的鄉情。黃安倫領會了交響樂精神,他的作品讓我國音樂的交響性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在1999年,他的作品《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技法上,展現的十分成熟。我們既能感受到音樂的內斂,又能感受到憂傷,在憂傷的背后,還能感受一股強大的力量,通過低音下行,展現了強大的和音動力。通過細微的技巧,展現了宏大的氣勢,展現了與眾不同的音樂內涵。
在黃安倫的音樂中,很多旋律都具有地域特色,他曾經被下放到塞北,收集了很多民間音樂。在塞北,散發著黃土氣息,音樂也是“塞北口音”,這讓他的音樂具有濃厚的中國情。在下放塞北之前,他接觸了很多傳統樂曲,不過,對于“士大夫”的情調并不是黃安倫真正喜歡的,他喜歡直接性的音樂。塞北民歌滿足了他的喜好。在他的作品中,很難存在原封不動的旋律,在他的個性創作中,已經完全融入了民間曲。
黃安倫進行創作時,他沒有刻意模仿民族樂曲的音色,只是應用了的獨特的技巧,在很多旋律中,會讓人自然聯想到一些民族樂器。例如在《中國暢想曲》的《舞曲》中,旋律以空五度音呈現出來,具有笙的雙音效果。
旋律是音樂的關鍵表現方式,通過民族化的旋律,可以充分展現民族風格。為了體現民族化風格,在音樂旋律中,除了應用一些特性詞語,還要重視旋律調式。在黃安倫的和聲技法中,主旋律應用了民族調式,主要有五聲調式、六聲調式,還有七聲調式等,不同的調式經過混合之后,展現了黃安倫的創作特色。在創作中,他堅持“調性中心”,在這樣的創作理念下,為他的技法提供了強大動力。除了運用了大量的不協和和旋以及色彩性和旋之外,還應用了無調性音列。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調性,但是,為后面的和聲提供了充足空間。在中國民族調式中,和聲缺乏音程之間的互動,可以滿足一些小型作品需求,但是,在大型作品的框架中,好需要借助西方的和聲功能,進而展現出音樂的張力。他成功地將西方和聲與民族調式進行結合,實現了所謂的“中西合璧”,例如:在他的作品《q小調鋼琴協奏曲》中有所體現。
由于西方現代音樂的影響,在我國現代音樂中,也呈現了多調性特點。黃安倫利用多調性概念,緊密聯系了傳統五調式,相互依托,使傳統調性實現了徹底性的顛覆,這是黃安倫獨特的現代旋律的和聲技法,也被叫作“傳統調式上多調性橫向進行”。對于這種多調性橫向進行來說,主要指的是調中心的位移,不過,要建立在傳統民族調式的基礎上,通過更多的調性,實現橫向延伸。通過這樣的聲技方式,不僅富有民族特色,還能像現代旋律靠近,再加上其他的和聲理論,得到了更新鮮的“音響”。
對于黃安倫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了人們的喜愛,主要是因為在他的作品中,不僅蘊含著堅韌、堅守的品質,還充分展現了樂觀豁達的精神。在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及現代民族文化的過程中,黃安倫的聲法技巧展現了具有魅力的音樂語言,向世界展現了東方文明。我國鋼琴音樂在發展歷程中,通過黃安倫的創作,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推動了我國音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