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麗
(遼寧師范大學,遼寧 大連 116000)
拉赫瑪尼諾夫,20世紀俄羅斯乃至全世界最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鋼琴家。在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作品中,鋼琴作品占有很大的地位,普遍具有很鮮明的俄羅斯色彩。《升c小調前奏曲》創作于1892年,是拉赫瑪尼諾夫《二十四首前奏曲》中的第一首作品。《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中常用尖銳的半音和聲和不斷變化的平行和弦,意在用不穩定的和聲功能體現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
《升c小調前奏曲》采用復三部曲式,速度徐緩,結構嚴謹規整,4/4拍。第一部分(1-14小節)呈示部的主題為所謂的“命運主題”,開頭所展示的三個渾厚的低音為全曲的核心,莊嚴而又堅定,就像教堂的鐘聲一般給人一種嚴峻感和威嚴感,仿佛就像當時俄國分子背負著的沉重壓力。第二部分(15-45小節)展開部的情緒開始由沉重轉為激動,速度也由之前的慢板變為快板,與第一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之前的八度和弦突然轉變為急促不安的三連音,風格不僅變得富有激情,甚至有一點惶恐不安,最后使用了和弦式三連音下行,氣勢變得激進躁動,仿佛在絕望不安的吶喊哀求,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第三部分再現部(46-62小節)速度又變回了慢板,力度與速度不斷加大,讓內心壓抑的悲愴情緒爆發出來,與之前的展開部相比顯得更加狂躁震撼,就像教堂所有鐘聲被敲響一樣,發出強烈的呼吁,但最后還是無可奈何的歸于沉寂,被鐘聲逐漸淹沒、吞噬。而在56-62小節時,音樂緩緩靜下來,速度和力度變得漸弱,此時依然采用密集的柱式和弦不斷下行,仿佛鐘聲般拖長的重音和旋律漸漸消逝,漸飄漸遠,在寧靜的氛圍中結束全曲。
樂曲開始出現的三個渾厚而沉重的低音確立了全曲的基礎基調,這也是典型的拉赫瑪尼諾夫式開頭,要注意這三個音的漸強關系,運用拳奏法來演繹,這樣便可彈奏出強烈的藝術色彩。演奏時要放松,身體可以略微前傾,將身體的力量集中至手指。在彈奏左手八度低音與右手的單音時要運用肩、大臂和小臂的力量傳入手指,手指牢固、穩重的支撐住,手腕提高一點,將手腕和手臂作為一個整體去運用,彈奏出洪亮而深厚的聲音效果。
樂曲中的三連音是作曲家為了表現樂曲的主題精心安排的,要注意把握樂曲小節轉換之間的聯系與對比。樂曲在展開部始終表現出一種激動和不安,三連音在不同聲部上反復交替,演奏者在演奏時要注意樂句的呼吸以及轉折,左手的主旋律和右手的三連音之間的配合尤為重要。在第17、30以及34小節要采用大跨度音的彈法,彈奏時肩膀切勿僵硬,同時借助踏板來完成此部分熱情的演奏情緒。在第15到36小節,要注意聲音的均勻和旋律聲部清晰,在力度不斷增強的情況下去控制肩膀和手腕的配合。而第36到42小節是托卡塔式的雙手相互進行的三連音,不僅是展開部的高潮,同時也是到再現部的重要連接。這段也是本曲的技術難點之一,在彈奏時手臂力量要通透,手腕切不可僵硬,手型牢固,利用指尖來支撐整個掌關節,觸鍵迅速,做到聲音干凈且平均,音樂的內在張力在慢慢加強,彈奏者也隨著音樂的熱情徹底的爆發。
再現部出現了大量的大和弦,較之前的和弦相比織體更為復雜,力度、音響也均加濃加厚,可以感覺到全曲高潮的到來,表達了作者熱烈、激動的情感迸發。在彈奏這些大和弦時,演奏者要懂得利用全身的力量去集中在指尖來彈奏出那種爆發、輝煌的感覺,可以借助腰背的爆發力來彈好飽滿的雙八度主題,切勿拖泥帶水和硬砸琴,把力量放在手指尖的支撐上,手腕手臂都充分的放松,這樣才能彈出好的音響效果。而在最后八小節,要用漸弱的方式來彈奏,仿佛鐘聲隨風飄去,昭示著全曲的終結。
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首《升c小調前奏曲》作品的出現,將拉赫瑪尼諾夫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與高超的作曲技法體現得淋漓盡致,完美體現了俄羅斯傳統音樂風格,深受全世界音樂界的喜愛,不愧是經久不衰的經典音樂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