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月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00)
優秀的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具有一定文化價值和影響力且能夠被一直推崇、學習和傳播的文化。使優秀的傳統文化運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同時,還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出來,以增強我國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自信與社會凝聚力。
戲曲是中華文化和傳統文化中的一顆明珠。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展示出中華文化和中國藝術的多姿多彩,滿足著人民多樣而豐富的文化需求。重視戲曲的發展是尊重和維護人民文化權益的重要舉措,是尊重和維護文化多樣性、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戲曲文化是一種蘊含極為豐富的文化現象。
對我們戲曲藝術應十分自信,經歷了幾千年風霜洗禮的戲曲文化,得到了傳承發展,已經證明其獨特的魅力和客觀存在的審美要求。中國戲曲表達的內容涉及的領域寬泛,如王侯諸相、才子佳人、戰爭武打、百姓生活等等。戲曲題材可以講述歷史故事、人文哲學。作為戲曲工作的管理者要把保護和發展戲曲文化遺產作為新時期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來認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特別要提高各級政府保護和發展戲曲文化的自覺性。
如今當我們的老一輩戲曲藝術家退休之后,新的年輕一批接班人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他們擔負不起推動中國戲曲文化發展的重任。同時當前我國大多數音樂學院并沒有開設傳統的戲曲作曲課程,戲曲專業知識教育的缺失,加劇了戲曲音樂人才的稀缺;況且科班化的教學體系尚不能滿足戲曲文化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要求,戲曲文化繼承有可能出現斷層。
現在的青年人品味不同,欣賞水平低下,對戲曲的唱腔特色有所顧忌,他們并不懂戲曲文化,也不喜歡戲曲。不具備戲曲賞析的基本知識。再加上在電視,電影,網絡,各種綜藝,包括現在新出的微博微信直播,為社會大眾提供了更豐富多彩的消遣休閑方式,使戲曲文化在當前社會環境中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生活高節奏高密度性發展所帶來的浮躁,心難以靜下;對中國傳統文化意識淡溥,沒有在心里深深扎下根。傳統戲曲除了五十歲以上的人能堅持欣賞,其余年齡的人看不懂,不愿看。比如三十年前的教科書上,有傳統詩詞,古文觀止,戲劇片斷中的詞匯,還有時事政治方面的內容等等愛國主義的題材,現在的教科書上有關這方面的題材少之又少。在社會上對于中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繼承教育也不夠。
精品創作是戲曲生存的根本。創作者要在人民群眾生活中擷取養料、汲取創作素材,創作出接地氣、有真情“文質兼美”的作品。如2017年國家大力扶持實施戲曲劇本孵化計劃。山西省申報的晉劇現代戲《泥火情》和《暖冬》入選大戲項目,晉劇《懶三脫貧記》入選小戲項目。根據《山西省“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2018實施方案》要求,省直院團將分赴全省各地進行演出400余場。
首先,與中小學、高中、大學、職業學校相互攜手積極開展戲曲大師進課堂活動,使學生群體對本土傳統戲曲文化認知的同時提升本戲種的知名度。培養潛在的消費群。其次,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公共空間對戲曲劇種的藝術風格、藝術特點、優秀藝術家進行宣傳,充分發揮各地戲曲協會的傳播功能。走進大學校園舉辦相關講座,通過各種主流媒體、網絡平臺,加大對公演劇目的宣傳。
戲曲要發展,人才是關鍵。要注重戲曲藝術文化后備人才力量的補充培養;提高戲曲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戲曲的傳承發展依然是時代之需、民族之要、文化之求、人民之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