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雁 貴州師范大學
目前而言,我們所說的舞臺表演教育是人類表演行為的部分內容,屬于藝術表演內容范疇,是在一定時期平臺上的表演藝術載體形式。因為有了藝術的存在,也就有了舞臺表演的存在,也就有了培養舞臺表演藝術傳承的需求。因此我國高校及表演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深入、全面解放和創新現有教育理念,放眼舞臺表演教育未來發展方向,開創新的教育方法,培養出全優、新型的舞臺表演藝術人才。
由于不同高校的舞臺表演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上的定位不同,使得各高校在課程設置和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在畢業生擇業時,高校舞臺表演專業的學生多數會傾向于成為舞臺表演藝術者,但是由于眾多高校連年的擴招以及用人崗位職位的縮減,很多的人才引進也會節縮崗位成本,因此就會有少數人轉向各層次的舞臺教育崗位或者待業家中。
舞臺表演專業畢業生進入舞蹈團體、專業院校、文化機構和表演培訓機構顯現出的最重要問題就是人才過剩。目前舞臺表演專業培養第一要務是培養舞臺表演人才,課程設置也偏向于表演技能的培訓,而表演創作的復合型人才卻少之又少。這樣不僅制約了未來舞臺表演藝術發展的高度,也不適用于當前社會對舞臺表演人才的實際需求。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舞臺表演的編創、排練和指導,其實也是舞臺表演專業人才的必備能力之一,可這些技能在高校教學中沒有得到系統訓練和課外實踐,都要靠學生畢業后的自學和總結,致使目前社會表演技術人才過剩,而表演創作人才短缺。
高校舞臺表演教育基于其自身的技術專業性,學生普遍存在知識結構不完善,舞臺表演教育方面的學習架構不完善,在人文科學和知識儲備方面能力較為薄弱的現象,特別是對藝術創造性的培養更為欠缺,這制約了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就業發展。
比如,很多學校會開設舞臺表演史論和教學法等系列專業理論課程,目的是拓寬學生的藝術文化修養與今后的表演藝術事業。但事實而言,核心的架子有了,但學生卻沒有重視專業理論的指導意義,無法有效將對舞臺表演的實際感覺轉化為觀眾可以直接感觸到的描述,無法將表演美學深入淺出地傳達給觀眾,學生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對舞臺表演的準確理解,教學效果事倍功半。
任何事物存在于市場就意味著會有競爭,若想實現長遠的發展,作為教育工作者就要適時地調整教學目標和模式計劃。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一時期的轉變不僅是經濟體制的變化,更是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的轉型。我國高校的教育體制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市場經濟需求,要在當前的應用型教學體系培養專業方面高精尖人才的基礎上,加大舞臺理論藝術的教育力度。教育部在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意見中,也明確落實和擴大了舞臺教育專業的招生人數配比,科學論證了專業的課程群設置,要求符合專業發展規律,還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實用性,這提高了人才培養與社會資源之間的契合度。
作為舞臺表演教育的工作者,要明白文化傳承在我國高等教育中的功能,要切實傳播舞臺文化的藝術和魅力,這一要求的前提是要保證教育者自身有深度和廣度的文化涵養。但是在目前我國的人才培養方面,很多高校的舞臺表演專業更加重視對技術的教育,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于舞臺表演的文化藝術和理論內涵缺乏求知欲,這些使諸多高校的舞臺表演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模式、考核能力的標準方面都有較為明顯的趨同現象。因此今后要更加明確專業人才的培養定位,強化與地方文化產業部門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探索一體化教學途徑,為地方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打造區域文化建設,發展專業特色,使地域文化可以依托舞臺藝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展。
研究實踐是舞臺表演專業教育者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經驗與思考的結合體,通過富有條理性的論證與闡述,提出對專業發展有力的新觀點和教學新方式。由于舞臺表演藝術的特殊性,無法像理論研究那樣進行直觀的論證,因此對高校舞臺教育專業而言,若想在重大課題研究上得到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嘗試將各專項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組織起來,突破專業屏障,使研究效能最大化。在課題的研究設計上力求多角度、多層次研究論證,加強協同創新能力。這樣不僅可以豐富課題的內涵,還可以使我國舞臺表演教育的專業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我國高校舞臺表演教育專業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激發自身活力,突破改革意識,使我國舞臺表演教育專業創新式發展,使其未來發展道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