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四川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
眾所周知,民族民間舞蹈教育對大學藝術課程而言具有重要的地位,對于學生而言是其基本的藝術審美能力的開發階段,雖然舞蹈教育逐漸變得重要并得到廣泛重視,但是大學民族民間舞蹈教育教學中還表現出傳統的一面,缺乏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教師缺乏課程的設計和對學生綜合發展能力的培養,因而對其進行研究具有積極的意義。
目前階段,教師在舞蹈教學的過程中對動作呈現的重視要勝過對具體舞蹈動作情感的重視,學生在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后,仍然缺乏與民族民間舞蹈的精神共鳴。因而目前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對民族民間舞蹈長遠發展的要求,同時僵化的教育舞蹈教育體制也限制了民族民間舞蹈的進一步發展和精神傳承。而且,許多非藝術院校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專業藝術院校的教材,教材的專業化程度比較高,對學生的技巧性要求也比較高。
由于對舞蹈素質教育的觀念灌輸不足,導致學生長期以來以一種功利化的眼光審視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認為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能夠更好地吸引觀者的眼球,以便更好地完善演藝事業,這對于素質教育語境下民族民間舞蹈專業學生的學習而言無疑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對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與傳統舞蹈文化的結合創新既是如今社會科學教育理念的現代化要求,也是對舞蹈教育和文化社會學結合分析的一項具體事務。加強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與傳統舞蹈文化的結合創新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要求相關的理論研究人員結合新時代民族民間舞蹈教育與傳統舞蹈文化的發展要點進行針對性的研究,革除現階段民族民間舞蹈教育中缺乏舞蹈文化教育和引導的方面,應用新的理念來促進學生認知民族民間舞蹈、學會藝術化的審美。同時,大學教師作為一線教學人員,要注重在教法上進行創新,比如和民族舞蹈相關的民風民俗結合進行教學,在苗族傳統舞蹈中,舞蹈動作及節奏與苗族傳統服飾和婦女的頭飾均有一定的關系,首飾在舞蹈的過程中發出的清脆聲響也形成了苗舞固有的節律。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增加采風的環節,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特征。
民族民間舞蹈的學習以“厚基礎,重能力”作為構建、優化課程體系的原則,以“平臺+模塊” 的形式建立與素養良好的民族舞蹈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理論教學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課程體系。這一目標是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現代化藝術人才的重要目標。在這一目標下指導民族民間舞蹈專業建設和課程體系的安排,同時更加注重人才的實際能力培養。加強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舞蹈專業素質與能力的重視,并形成與培養高水平民族民間舞蹈專業人才相適應的教學模式,逐步適應該學科的建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以情感教學手段為主要的知識輸入途徑,增加對學生的個體性關注,改革由于應試教育體制的自身缺陷而帶來的舞蹈教育功利化過程。這一過程使得學科建設目標與實際教學過程能夠很好匹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得以加強。
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十分重要,這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身體素質以及舞蹈意識的訓練和培養。比如通過芭蕾基訓訓練學生的柔韌素質訓。通過芭蕾基訓能夠提升舞者的身體柔韌性,這也是舞蹈學家和人體學家所公認的事實。柔韌性是人體不同纖維組織、肌肉等的伸展能力。芭蕾舞特別強調“開”“繃”“直”“立”四大要件。其中“開”便是舞者的肢體要十分柔軟,能夠隨意開合,呈現藝術化的形體美。在實際的訓練環節中,芭蕾基訓也特別強調對學生腿、腰、胯、肩等部位的柔韌性訓練。極大地幫助其提升舞蹈動作的舒展度和靈活自由度,使得舞蹈動作不再僵硬而顯得較為優美。這對于體育舞蹈而言是糅合競技美、藝術美、形體美于一體的鍛煉方式,舞者可以形成更加富有情感和藝術張力的舞蹈動作,實現對自身舞臺表現力的構建,使得舞者能夠將自身的舞蹈情感準確地通過肢體語言進行表述,繼而形成良好的民族民間舞蹈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宗教文化都截然不同。在長期的發展中,各個民族也形成了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民間舞蹈。素質教育語境下,學生通過學習民族民間舞蹈,養成對我國璀璨文化的重視以及舞蹈美的學習與體會是其學習的主要目的,本文明確了目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現狀以及提升其教學實效的相關對策,相信能夠對民族民間舞蹈的教學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