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濤 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古人對顏色的認識,在今天來說依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習俗、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對顏色的認識與學習,亦是對文化的學習與傳承,通過對宋人花鳥畫的學習來認識中國畫顏色的若干特性,無疑是花鳥畫家研習顏色的一個好路徑。本文通過對宋人花鳥畫顏色的研習來論述顏色的歷史、分類、屬性、使用要求在花鳥畫中的運用,為人們學習中國畫的顏色提供借鑒。
已知最早的顏色運用是在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潑灑在原始人尸體周圍的赤鐵礦粉,以及彩陶紋飾、洞穴壁畫、巖畫等。以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彩陶》為例,運用了大量的紅色顏料在巖壁上繪制各種人物和動物的形象。
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中國畫是《龍鳳仕女圖》《人物御龍圖》兩幅帛畫,從中可以看到最簡單的顏色的運用。還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T”形帛畫、漢墓壁畫,顏色的運用越來越豐富。到后來發展的顏色運用紛繁絢麗,出現了重彩人物畫、青綠山水畫、宋院體花鳥畫等。
中國畫的顏色按材質可分為植物質、礦物質、金銀三類。植物質顏色有紅藍花、茜草、紫梗、胭脂、藤黃、槐花、花青等。礦物質顏色有朱砂、朱膘、銀朱、赭石、石黃、空青、扁青、沙青、石綠、孔雀石、銅綠、沙綠、白堊、鉛粉、黑石脂等。金銀類有黃金、白銀。
顏色的屬性可歸納為物理性、文化性、精神性三個方面。論其物理性,植物質顏色又稱水色,透明性比較強,顏色單薄,不具有覆蓋力,缺少穩定性。礦物質顏色又稱石色,不透明,厚重,具有覆蓋力,具有穩定性。在繪畫中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都要把握住顏色的物理屬性,才能讓顏色更好地為畫面服務。論其文化性,《論語·陽貨》中提到“惡紫之奪朱也”。道家老子曾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佛經中亦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由此可知顏色是具有文化性的。顏色的精神性當如人們對顏色的一種主觀需求。例如,結婚時的紅裝,紅色代表著喜慶祥和;葬禮時人們身著白色喪服,白色代表了哀悼悲傷。對于這種精神的需求到后來演化成了具有政治性的顏色等級制度。例如,皇家建筑多為紅墻朱門黃瓦,平常百姓家則多為白墻灰瓦;皇家衣正色,黃色的龍袍為帝王的專用色,百姓則多穿間色的衣服,這是一種社會階級身份的象征。
在使用顏色的過程中,我們要熟知所用材料的特性,并且善于觀察我們所繪的物象。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到“以色貌色”,是在強調我們要關注物象的本身顏色,要師法自然。這僅僅是停留在對物象原本的固有色的賦彩上,我們更要追求畫面對顏色的雅致與格調的要求,打造色的境界,把我們能夠看到的顏色進行心性的創造,可追求淡彩的清逸,也可追求重彩的古厚。作為一名繪畫者,我們還要加強自身的學問與修養,要知道畫面呈現給人的或清逸或古樸,或淡雅或沉雄,遠遠不是“技”能夠賦予的,而是繪畫者的品行學識、心性修養注入的。
《芙蓉錦雞圖》是宋人花鳥畫中對中國畫顏色的運用最有代表性的一幅畫作。畫中一只錦雞飛落在芙蓉花枝頭,芙蓉花枝被微微壓彎,在空中搖曳。錦雞的背部色彩華麗,側首望向芙蓉花叢上比翼而飛的雙蝶,畫面左下角畫有幾束白菊,畫面生動鮮活,極具趣味。物象刻畫得精工細致、形神兼備,用線挺勁沉著,填色薄艷嬌嫩。畫面上題有“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鹥”。從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畫者重在表現錦雞,它的紅腹、黃面、白頸、青背、黑尾對應的是顏色的赤、黃、白、青、黑。應該運用了朱砂、藤黃、白粉、石青、花青、墨等顏色敷染而成。由畫者所題之詩可看出其意在用錦雞的 “五色”寓意“五德”,這樣便傳達了一種文化屬性。作者用顏色表現的正是中國花鳥畫的人文寓意。
中國畫的顏色體現的是對中國文化的傳承,是繪畫者對文化的認識,畫面呈現的是畫者在技與器上面的能力,畫面的格調高低,更是直接顯現了畫者的學問與修養。作為一名繪畫者,在明白畫法畫理的同時也要加強自身文化涵養、品性修煉,這樣才能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