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鶯
(南昌師范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本文通過對贛劇傳統聲腔發展現狀的分析以及高校聲樂教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得出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是促進現代聲樂教學發展和促進我國傳統戲曲發展的需要,同時傳統聲腔走進校園對高校聲樂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提高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國現代高校的聲樂教學模式和現有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高校老師和學生對聲樂教學發展的要求,在我國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傳統聲腔融入高校聲樂教學已經成為必然性。例如,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贛劇是江西地方古典劇種,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贛劇是一個兼唱高腔、亂彈、昆腔及其他曲調的多聲腔的傳統戲曲劇種,所用方言為贛語,贛劇的起源和前身為弋陽腔,是古代四大聲腔之一。其聲腔主要是由高腔和彈腔組成。贛劇高腔包括中國戲劇史上非常著名的弋陽腔和青陽腔,這兩種腔調前者高昂激越,后者凄哀柔麗,兩種聲腔各具特色,發展悠久。彈腔包含二黃、西皮、文南詞、浙調、上江調、老撥子等多種,很多都是融合了其他的外來聲腔,在這其中,二黃和西皮聲音古樸,文南詞委婉動聽,都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尤其是優美動聽的文南詞腔調,特別受廣大人民的歡迎和喜愛。雖然贛劇傳統聲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由于現代人們對贛劇發展的不重視以及現代音樂的選擇范圍越來越廣,所以贛劇傳統聲腔的發展環境也越來越惡劣,愿意主動了解贛劇傳統聲腔文化的人不斷減少,再加上一些老藝人的不斷離世,贛劇傳統聲腔的發展愈加艱難。而贛劇傳統聲腔融入高校聲樂教學不僅可以加大贛劇傳統聲腔的傳播力度,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去了解贛劇,學習贛劇,同時也讓贛劇傳統聲腔得以繼續傳承下去,因此,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是具有其必然性的。
在我國各大高校的聲樂教學發展中,往往具有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范圍小的缺點,尤其是高校地方傳統聲腔的教學,不僅不能體現出各個地方傳統聲腔的特點,同時也讓同學們失去了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阻礙了傳統戲劇文化的發展。因此,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如何運用現代的科學理論和學習方法,完善聲樂教學的研究是現代高校聲樂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因此,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相結合是拓寬高校教學模式,擴大其教學范圍的重要措施,這樣不僅不會失去傳統聲樂的特點,同時又可以體現它們的審美特征與藝術價值。
現在高校的聲樂教學方式對聲音的訓練一般都是強調其聲音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在這兩項的基礎上探討聲音“通、松、實、亮”的特點。但是,這種教學方式僅僅是把聲腔的共性美發展到了極致,卻沒有體現出各種地方聲腔的特點,例如漢劇聲腔具有高亢激越、爽朗流暢,節奏靈活多變和可塑性強的特點;川劇聲腔具有形式多樣、曲牌豐富、結構嚴謹的聲樂特點,但是這些在現代的高校聲樂教學中都沒有體現,因此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可以豐富現代聲樂教學的教學實踐和教學模式。二者相結合相當于在傳統聲樂與現代聲樂中搭建了一個可以溝通的橋梁,把現代的聲樂教學與具有中國傳統歌唱技法遺韻的贛劇聲腔技術融合進行研究和實踐,只有把聲樂教學理論研究與傳統聲樂教學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使高校聲樂教學發揮更加深遠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
戲曲是一種舞臺藝術,而且分為多個曲種,各種曲種具有其各自的特點,而人們對他們的欣賞要求是既要聽唱腔又要聽故事,而且對有些曲種的欣賞遠遠超過了唱腔,所以為了便于說唱情節,很多戲曲根據當地的地方語言特色,根據當地語言的自然音構成唱腔,對其語言自然音律進行突出和夸張。例如,贛劇唱腔的形成與發展與當地生活語言音調是有著密切聯系的。例如,萬年縣的贛劇團演出的《但愿人長久》,就是一部融合音樂、戲劇表演為一體的現代贛劇。該劇的唱腔音樂設計在保留了濃郁的贛劇韻味的基礎上,根據人物性格、感情和時代特征創作出新的聲腔,既繼承了傳統的贛劇唱腔,同時又有新的創新與突破。因此,贛劇進入高校課堂,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在豐富課堂和舞臺的同時,也能向傳統聲腔唱法尋找借鑒之處,學會對不同的語言的處理,對不同的角色的塑造等,這樣更有利于贛劇的傳承與發展。
用高校現代聲樂教學的方法去觀看贛劇傳統聲腔,贛劇聲腔不僅要保留傳統的唱腔技術,同時也要在唱法中融合科學性、時代性和地方性、民族性的特點。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可以為贛劇傳統聲腔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促進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的共同發展。例如在江西,已經有很多高校創辦傳統音樂研究機構,比如東華理工大學的江西戲曲資源研究中心、九江學院的青陽腔戲曲研究所等,這些都對贛劇傳統唱腔的發展提供大力支持。首先是擴大贛劇傳統聲腔的表演范圍,進行高頻率的演出,不斷擴大贛劇的影響力。例如,2014年在北京演出的贛劇《那桿秤》,又例如2013年在隨州戲劇節演出的贛劇《青衣》,這些都擴大了贛劇的演出范圍,促進贛劇不斷的發展。同時各大高校還積極地對贛劇進行創編新的劇目。例如南昌大學贛劇文化藝術中心改變的新贛劇《等你一百年》《但愿人長久》《一桿秤》等,這些贛劇不僅題材內容有所創新,而且贛劇的唱腔在唱腔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不斷促進贛劇傳統唱腔的發展,使人們更好地了解贛劇。贛劇傳統的唱腔有很多種,例如青陽腔、弋陽腔等,而2010年的《臨床四夢》對原版的贛劇提出創新,將湯顯祖的《紫釵記》《南柯記》《邯鄲記》《牡丹亭》這四部經典劇目中的經典片段摘出來,并把這些經典片段濃縮為一臺戲,而且每一夢都用不同的唱腔來演奏,其中《紫釵記怨撒金錢》使用的是強陽腔、《南柯記南柯尋夢》使用的是彈腔,另外兩夢依次使用的是海鹽腔和弋陽腔,因此這個曲目不僅把贛劇的不同唱腔的特點體現出來,還讓人們更好的去了解贛劇的傳統唱腔。
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相融合,學生在音樂課堂上對贛劇的傳統聲腔進行學習,不僅了解到古代江西那片地區人們說話的特點,還可以了解那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學校為了更好地使贛劇傳統聲腔融入到高校聲樂教學中,會積極收集有關贛劇唱腔的一些文本資料,把這些資料收集起來并進行整理分類,這樣不僅可以對贛劇傳統聲腔資料的保存,同時也利于它的傳播。其次是到民間強贛劇傳統聲腔的藝術家到高校進行授課,為學生們講述贛劇傳統聲腔的發展史,讓同學們可以近距離與贛劇藝術家進行交流,更好地了解贛劇的傳統唱腔。同時各大高校還開設贛劇傳統唱腔的相關課程,為贛劇傳統唱腔的發展和傳承提供堅實的基礎。例如,南昌大學贛劇文化藝術中心為全校學生開設了有關贛劇的公選課,例如“贛劇音樂欣賞”和“贛劇表演”這兩門課程,讓不太了解贛劇的學生都能了解到贛劇,同時對贛劇進行欣賞,看到贛劇的藝術價值。
聲樂藝術和戲劇唱腔都屬于歌唱技能與巧,現代聲樂教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將我國傳統唱腔藝術處于聲樂教學之外,所以在聲樂研究和聲樂演出中,出現了傳統聲腔的缺失。特別是在現今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發展越來越密切,很多西方文化不斷地滲透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中,使我國的傳統文化的發展處于不平等的狀態,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加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將傳統戲曲聲腔藝術與高等聲樂教學相結合,不斷促進傳統聲腔的發展與傳播。首先應該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挖掘中不斷培養高校學生對傳統戲劇藝術的審美觀。贛劇是江西省的一種地方戲種,贛劇的弋陽腔更是古代的十大聲腔之一,所以贛劇在古代的戲曲發展史上對許多的地方戲劇起到了重大的影響作用。高校學生對贛劇傳統聲腔的學習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聲腔的審美觀念,使贛劇傳統聲腔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得到傳承和發展。其次,也在文化軟實力研究上發揮高校的學科優勢,從而體現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的文化意識與意識形態所產生的吸引力,它通過吸引力而非強制力而影響其他行為,從而達到理想效果。但是,我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慢,生存環境也越來越惡劣,使得代表傳統文化的戲曲藝術同樣慢慢地淡出了主流媒體的視線。贛劇傳統聲腔的藝術價值和地方特點也被人們所忽視,因此,高校作為高等人才的集聚地,作為思想文化創新的源泉,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研究和對傳統戲劇文化的傳承有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我國傳統戲劇發展環境越發惡劣,而我國的各大高校的聲樂教學急需找到新的教學模式和拓寬新的教學內容來不斷滿足人們對聲樂教學發展的要求。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我國傳統戲曲走進各大高校校園是具有其必然性的。本文通過對贛劇傳統聲腔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進行分析,讓我們了解到贛劇傳統聲腔走進校園有利于高校聲樂教學拓寬其教學模式,豐富其教學內容,有利于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同時,高校聲樂教學與贛劇傳統聲腔相融合可以加大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有利于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