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彬
(三門峽市群眾藝術館,河南 三門峽 472000)
舞蹈表演中,舞蹈技巧動作如跳躍、旋轉,或者超出常人想象的極限動作,觀眾往往會凝神屏息,目不轉睛,甚至會不由自主地大聲喝彩,這說明舞蹈技巧往往可以成為吸引觀眾的一個重要手段。但只有技巧沒有情感的舞蹈是殘缺的作品,就像一個人沒有靈魂,舞蹈的情感宣泄就是舞蹈的靈魂,有靈魂的舞蹈作品才能植入內心,產生共鳴。觀眾通過觀察舞蹈演員的情緒、動作,甚至每一個細微的表情來感受舞蹈本身所傳達的情感,感受舞者所傳達的舞蹈內涵。一段優秀的舞蹈,動作和情感這兩個關鍵因素是缺一不可的,缺失了任何一個部分,對觀眾而言舞蹈就失去了吸引力,就無法讓觀眾感同身受。比如舞蹈《大山支教》最感人的細節是,當支教老師接到父母來信時,學生不舍的支教老師離開,支教老師也舍不得自己的學生,在萬般糾結中,全班的女同學異口同聲地大聲喊出:老師,不要走,我們長大嫁給你!此時,老師的舞蹈部分并沒有多高的技巧展示,只是用一個徒然的轉身就把難舍難分的舞蹈情緒推到了這個作品的高潮,讓觀眾潸然淚下。因此,在舞蹈表演中,必須讓舞蹈動作和舞蹈情感達到和諧統一。舞蹈有技巧才有剛性,舞蹈有情感才會讓觀眾有代入感。靠情感的宣泄感染了觀眾,用高超的技巧來升華舞蹈,這種視覺與心靈的雙重震感必須要舞蹈的動作與情感的高度融合才能做到。動作與情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僅是1+1=2這種加法成效,動作與情感的和諧統一是會讓觀眾在感嘆技巧的神奇時卻又被舞蹈的情緒所感染。情緒與動作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動作與內心情感的和諧統一才能夠充分展示舞蹈的魅力,才能讓舞蹈作品展現極大的張力,才能讓舞蹈演員把角色飾演得淋漓盡致,才能讓觀眾觀看的如癡如醉。
舞蹈的主題動作(也叫基調動作)是指在舞蹈作品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最能體現人物的個性或舞蹈的特性所具有的典型性的舞蹈動作,它是一個舞蹈作品的基礎,也是一個舞蹈作品的主線,我們常說“綱舉目張”主題動作就是舞蹈作品的綱,用文學作品來比喻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它在舞蹈作品中多次重復出現,每一次的重復可以是完全重復,也可以是變化重復并加以發展,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主題動作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主題動作應該抓住人物或舞蹈的性格特征,抓住舞蹈形象的本質,并將這種體現性格特點的基調動作應用在整體舞蹈設計中。“基調動作”一般應少而精,要有典型性,能充分體現出人物特征。舞蹈的輔助動作起到渲染主題、服務主題的作用,根據主題動作要求而創作的,是從主題動作衍生和發展過來的,不能信手拈來,胡編亂造。我們經常聽到“動作不夠,用圈來湊”的論調,導致有些舞蹈作品給人的印象是一直在轉圈。編舞用技巧來湊也是不可取的,舞蹈是用肢體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絕不是技巧的堆積。舞蹈的主題動作與輔助動作協調統一,才能給人以完整的感覺,才能起到刻畫人物、渲染氣氛的作用。
任何優秀的舞蹈作品,一定離不開優秀的音樂做支撐,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能夠流傳千年,比如我們熟悉的漢唐舞蹈,正是因為漢唐音樂而來。很多人會有疑問,是先有音樂還是先有舞蹈?我的答案是:先有音樂。當然,也有的編導會在腦海中形成舞蹈片段后再去尋找合適的音樂,但是如果沒有優秀舞蹈音樂的支撐,絕不會有優秀的舞蹈作品,任何一個舞蹈作品的成功或流傳,一定是建立在音樂之上的。中國古代就有“踏歌起舞”之說,歌在前舞在后,知道這層關系后,舞蹈音樂與動作的統一就清楚了。首先要弄清楚音樂的風格、節奏類型、旋律走向、音樂特點等,然后選擇相應的舞蹈動作,兩者必須統一。舞蹈音樂和動作的統一首先是音樂的形象和舞蹈的形象的統一;其次是音樂旋律舞蹈的旋律的統一;再次是舞蹈節奏和音樂節奏的統一;最后是舞蹈走向與音樂走向的統一。音樂與舞蹈的統一,應該是用耳朵聽音樂,用心靈去理解音樂,用肢體去配合音樂,用動作去展現音樂,應該是舞蹈節奏、音樂節奏、心理節奏的三重統一。只有這樣,舞者才會在舞蹈中達到藝術的升華。
情緒的展現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觀察一個人的面部表情來捕捉情緒往往是最直接、最有成效的,俗話說喜形于色,一名優秀的舞蹈演員一定是善于管理自己面部情緒的。這就要求舞蹈演員在訓練舞蹈技巧動作的同時不要忘記面部表情的訓練。面部表情不僅僅是喜、怒、哀、樂這么簡單,它需要我們用肢體的輔助來做到,如捂嘴,遮眼等能展現主角性格的特殊表情。那么,該如何讓二者達到和諧統一呢?首先,將舞蹈的動作與面部表情統一起來,舞蹈動作和表情一定要夸張,舞臺藝術最大的特點是在舞臺上展現,夸張的動作才能讓觀眾看清楚我們要表現的內容,夸張的表情才可以讓觀眾理解舞蹈的世界。其次,要注重舞蹈動作與眼神的和諧統一。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通過一個人的眼睛我們可以看清這個人的內心世界,所以說眼睛是表現舞蹈情感的點睛因素,如果只是通過面部動作來表現情緒,那么就顯得有點單薄沒有厚度和靈性,所以說舞蹈眼神的表現猶如神來之筆,會讓觀眾覺得人物瞬間活了起來,這樣的角色才有了神韻。
舞蹈最終要靠舞者表現,所以,在編舞過程中一定要考慮舞者的感受,尤其是在編導群眾舞蹈時更要注意。舞者與舞蹈動作的統一是編舞要考慮的重要因素。編導在完成舞蹈作品初稿時,一定要和舞者進行溝通交流,以獲得更多的靈感,舞蹈所詮釋的情感也會更準確,更有針對性。
首先是舞者服裝道具與舞蹈動作的統一。服裝道具其實就是舞蹈的標簽,比如東北秧歌,一定離不開手絹和扇子;安徽花鼓燈一定離不開扇子;陜北腰鼓一定離不開鼓等,在編排時就要充分考慮到這些道具的運用與舞蹈動作的統一,要使道具使用恰到好處,畫龍點睛,渲染情緒,而不是覺得它是一件多余的東西,放在哪都不合適。其次是舞蹈動作的編排與舞者身份的統一。舞者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舞蹈動作就應該不同,要根據舞蹈所要表現的內涵來編排動作。舞者的性別也是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作為編導,我們可以教男步也可以跳女步,但作為演員,一定是男有陽剛氣,女有溫柔情,男舞就應該充滿荷爾蒙,女舞就應該滿園女人花,切記不可把舞蹈編排的中性化。第三是舞蹈動作的設計要考慮到舞者駕馭舞蹈作品的能力。在舞蹈編排時要充分考慮到舞者的能力,根據舞者的能力設計動作,有的放矢,量身打造。超出舞者能力的設計,舞者完成的有瑕疵,會讓整個舞蹈作品有遺憾;低于舞者能力的設計,會讓觀眾達不到心理預期,不過癮。舞蹈演員有的專長抒情,有的精于技巧,有的善于表現,有的鐘情表演。他們在天賦、素質、修養、性格、技巧等方面是不盡相同的,在掌握的舞蹈技巧如彈跳、旋轉、軟開度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長,這也是人體個性差異的結果。舞蹈編導要考慮到演員完成的可能性,對癥下藥。
舞蹈語匯的準確表達最終是要通過舞者實現,只有舞者與舞蹈達到和諧統一,舞者的的肢體才能解放,才會把舞蹈的情緒、思想、內涵傳遞給觀眾。根據舞者能力來考慮舞蹈的設計,能讓舞者更自信,表現得更出色,舞蹈的呈現也會更完美。舞蹈表演是一個系統工程,在舞蹈編排中,不僅要考慮舞蹈情感和動作的統一,還要考慮舞蹈的主題動作與輔助動作的統一;不僅要求舞蹈音樂和動作的統一,也要求動作和表情的統一以及舞者實現舞蹈能力的統一。只有要全方位考慮才能編導出優秀的舞蹈作品,才能實現由排練廳走向舞臺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