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南 真
(龍巖市第十中學,福建 龍巖 364000)
領導高度重視,學校在人力、財力、物力上為實驗提供保障。
(一)組織全體成員加強相關理論學習,參加培訓,學習課改精神,做好學習筆記和學習心得;注意搜集整理相關材料,備課小組定期檢查和交流。
(二)全體成員實驗教學中積極開展調查研究活動,勇于探索,積極突破,工作有記錄。
收集有關本地區民間音樂的教育資料,開發音樂鄉土資源,充實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師生進行采風活動,培養研究性學習,實施鄉土音樂進課堂階段。
走進茶鄉。成立畬族山歌隊,引導學生走出學校,走近民間藝人,感受民間文化,向藝人們學唱畬族山歌《水仙名茶天外香》《畬人幸福萬年長》《盤古歌》等。
走進畫鄉。成立民間民俗表演隊(板凳龍隊、竹馬隊、民間舞蹈隊),收集、學唱新橋童謠,定期請本土民間藝人來我校授藝,適當參加地方演出,讓學生的知識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走進花鄉。組織學生參觀永福十里花街,認識永福培育的各種花卉,學習永福民間舞蹈及永福山歌、童謠,舉辦花卉競猜比賽。
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鄉土音樂的熱情。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人們在生活中的很多場合都愛唱民歌。在教學中,老師適當引入豐富多樣、生動有趣的童謠、民歌,讓學生耳目一新。并注意結合本地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趣味性與綜合性,拓寬學生的視野。
1.根據年段確定教材并制定計劃。低年段以念唱童謠為主,高年段則學唱民歌和念唱童謠。由于童謠是在游戲方式之中吟誦,故它又能在一種嬉戲的氣氛中盡情地流露出少兒的自然天性。低年級確定的童謠有:《小蜜蜂》、《月公公 月娘娘》、《長尾雀》等,高年級逐步加入山歌及漢劇,如《季節歌》、《水仙茶》《當紅軍》等。
2.教學研討。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的童謠讀音、吟誦培訓學習,每月開一節鄉土音樂研討課。比如:教研課《卷粿條》,教研課《推呀推》,教研課《小蜜蜂》。在時間的安排上要求老師每個年級每學期至少上三節鄉土音樂內容,每學期向音樂課題負責人匯報總結一次。
1.利用課間
身邊的童謠——樓道宣傳
學校在樓道及禮堂的墻壁上設置童謠圖片欄,每個圖片欄內都有一首學生較為熟悉的本土童謠,如:《月公公月娘娘》、《打鐵哥、打銅鑼》等。讓學生在跑跑跳跳中也能接觸到本土童謠。
2.舉辦活動
舉辦了“激情校園大家唱”元旦歌詠比賽。讓學生唱家鄉的民歌童謠。
舉辦“濃濃故鄉情”樂器比賽。讓學生演奏家鄉的原創歌曲,民歌及童謠。
邀請永福民間藝人到學校表演。形式是民間器樂合奏,有揚琴、二胡、月琴等樂器,分別演奏了《過江龍》、《南進宮》、《紅繡鞋》等民樂,并學習永福山歌《種田歌》。讓學生走近民間藝人,感受民間文化。
收集每個階段的實驗計劃、實驗小結、調查報告、教學案例、教學論文等,評析實驗得失,檢測實驗效果,進行成果鑒定。
童謠教案有:《家鄉的小吃》、《濃濃故鄉情》、《端午樂》、《家鄉風光》、《小蜜蜂》、《攪糊糊》等。
論文有:《走進漳平童謠》、《走進童謠 親近閩西》、《讓童謠走進音樂課堂》等。
課題組成員分工收集各種原始材料及開展活動的圖片撰寫階段性報告,迎接評估。
我們從童謠的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可接受性幾方面去收集各種民間童謠,發動全校教師、家長等多渠道進行搜集,共搜集童謠40余首。過后進行篩選、分類整理、打印裝訂成冊。從內容上分成了三鄉風采、漳平小吃、快樂的節日、家鄉童趣四個單元。
2018年5月18日在漳平市教師進修學校召開了福建省“十三五”小學音樂學科教學帶頭人培養基地立項課題《〈漳平童謠〉校本教材的開發與利用》課題研討會。在研討會上,附屬小學曾老師開設了一堂教學觀摩課——漳平永福童謠《小蜜蜂》,興趣小組的學生展示了一臺豐富多彩的漳平本土音樂及舞蹈節目,充分體現出了鄉土資源與音樂教學的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對漳平本土音樂的興趣,對傳承和弘揚鄉土文化有著積極的意義。研討會內容豐富、成效顯著,獲得了與會專家、老師的高度好評。
童謠是一種流傳久遠的民間藝術,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濃縮風土民俗,因此我們不僅要把漳平童謠帶進課堂,還要和其他縣市學校相互學習,共享資源。鄉土音樂課程經過探索、實踐,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與正視,在弘揚了民族文化的同時,更增進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