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果
(揚州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通識教育理念是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最先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自此引發了人們對通識教育本質含義的思考。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它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指一種通才教育,是與專業教育相對的一個概念,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其二是指一種人格的教育。主張以人為本,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拓展學生視野,使其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批判性思考問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通識教育在中國自2000年之后開始興起,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它已成為我國各個高校的必開課程。
公共藝術教育是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中的公共藝術教育主要涉及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課程內容。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激發其創新性思維,促使其更加全面的發展。它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強化審美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公共藝術教育對于大學生人文價值取向有著決定性的影響,能夠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同時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其身心都健康發展。
如何在高校的公共藝術課堂中實施通識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體驗,需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一,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如何結合;二,學生的價值觀塑造;三,通過學習,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鑒賞力如何提高。下面就以高校中音樂類通識課程《小提琴演奏與鑒賞》為例。
小提琴因其優美動聽的音色被人們譽為“樂器之后”,通過近些年《小提琴演奏與鑒賞》課的選課人數,可以感受到這件樂器是廣大大學生十分向往和喜愛的樂器,但同時又是很多人望而卻步的樂器,主要原因是大家覺得要掌握它十分不易。由于面對的是非音樂專業的學生,教學就要區別于專業音樂教育,我們注重的就是通過學拉小提琴,讓大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感受音樂的魅力。
在一個學期的教學過程中,小提琴技巧訓練雖然只是樂器演奏的初步啟蒙,我們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感受二度創造的樂趣,體驗音樂表演的情感表達。我校投入了部分經費購置樂器,免費供選課學生使用,在小提琴技巧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中,注重強調人的創造潛能,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去發展學生的勇敢自信,合作意識以及熱愛藝術表達情感的生活態度。將小提琴技巧用口訣化的教學,給學生進行啟蒙。比如:運弓三字訣——平,穩,直;持弓要訣:中指肚,趴弓桿,與拇指成圓環;手掌松松關節動,食指小指轉翹板……等,用最通俗簡潔的語言讓學生快速掌握要領。教學選擇的樂曲也盡量避開初級教程中的兒歌,選擇一些大學生喜歡的音樂素材。比如《天空之城》、《大長今》、《歡樂頌》、《櫻花》等,這些樂曲簡單又符合大學生的興趣。當學生能夠自己在小提琴上拉出一段旋律或小曲,即使動作還不嫻熟,音還不是很準,但這種創造性的成就感能夠激起學生對于藝術的憧憬和探索,有了這樣一段音樂體驗,藝術就在學生的心中生了根,很可能成為他終生的愛好。
對非專業學生我們開發的是情感表達,通識教育的理念就是注重大眾教育,強調技術背后的人的創造,這正是藝術教育的生命力所在?!缎√崆傺葑嗯c鑒賞》課深受學生喜愛的原因,正是滿足了學生的參與需求及表現欲望,也是單純的音樂鑒賞課所不能完全取代的。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曾指出:“數學語文很重要,但是體育、音樂和美術更重要,這些可以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完整的人,而不是學習的機器。”愛因斯坦愛拉小提琴,在科研累了的時候,他就用拉小提琴來緩解壓力。偉大的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說:“假如我的生命能夠再次從頭開始,第一件事就要學習音樂,我相信音樂能夠使我獲得較多的益處?!倍壳爸袊慕逃蟓h境還是應試教育為主,經歷高考的莘莘學子在進入大學校園之后,才開始有機會關注除了本專業之外的學科知識。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做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而這恰恰“給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于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準確的、一般性的知識”提供了合適的時機。大學生正值人生觀、價值觀建立形成的關鍵期,一個沒有受過音樂熏陶和教育的靈魂是殘缺不全的。中國古代就一直提倡“禮樂文明”,孔子反復強調“禮、樂”的重要性,認為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在于禮和樂?!岸Y”負責規范人的行為,“樂”則負責調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樂之情,都可以通過樂來表達,同時也可以在樂聲中化解。由此可見,“樂”對于一個人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音樂是伴隨著時代、歷史、文化而產生發展的。要想深入領略音樂之美,就必須了解相關歷史和作曲家的時代特色、風格流派等。比如,在小提琴鑒賞教學部分,給學生們聽賞《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時,就會將《梁?!穭撟髡Q生的整個過程進行概括。這首小提琴曲是西洋樂器民族化、大眾化的一個成功嘗試。在賞析中,將音樂的結構,音樂的體裁,交響樂隊的配置、創作背景和作品分析都作進一步延伸講解。而在欣賞一些小提琴世界名曲時,比如《沉思》、《愛的致意》、《辛德勒的名單》,也會引入介紹樂曲的時代特征,作曲家創作動機和作曲家的生平及創作風格等,以期待學生對于音樂歷史進行追根溯源的探索。將音樂還原到它所處的時代和歷史文化中進行鑒賞,可以讓學生對于中西方音樂的發展脈絡有一個總體宏觀的把握,對鑒賞對象進行理性的分析,對于世界文化的色彩斑斕和博大精深油然而生敬仰之心。
筆者曾經在公選課的課堂上做過多次問卷調查,其中有題目是讓學生在感興趣的音樂類型下打勾(古典音樂,輕音樂,搖滾音樂,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是學生選擇最多的類型,選古典音樂的寥寥。問其原因,主要還是覺得古典音樂聽不懂,沒有流行音樂那么朗朗上口。而缺乏相關的鑒賞古典音樂的知識就是阻礙大學生與古典音樂進行對話的重要原因。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而公共藝術課程就可以很好的將美育教育融匯在音樂之美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愛上古典音樂。
自古至今音樂都是一種最強烈的表現情感的藝術,“禮”與“樂”相輔相成的美,謙謙君子“立于禮,成于樂”。在公共藝術課堂中欣賞好的藝術作品,帶領學生理解藝術作品中所呈現的抽象的藝術形象和傳遞的藝術情感,藝術能美化心靈,美好的心靈自然滋生美好的品德?!缎√崆傺葑嗯c鑒賞》將小提琴這樣一件高雅樂器變成了學生們走進音樂世界的媒介和載體,在琴弦上進行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學生們甚至可以分組進行合作演奏,也可以為演唱的同學進行伴奏,增強了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對生活的感悟力和自信心得到提升。
古人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是大詩人陶淵明的美學思想,而當前的公共藝術通識課程也正是本著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目標。新時期,公共藝術教育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希望在正確的通識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國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工作與時俱進,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