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紫 婷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0)
日本從19世紀后期開始翻開歷史新的一頁,經歷了一場翻天覆地的歷史變革和深刻的西方文化洗禮。改革了古代延續下來的傳統教育體制,建立起了近代學校教育制度,日本從明治時期開始變法圖強,西洋音樂開始傳入日本。1872年(明治5年)日本模仿法國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日本新型學校,并規定了小學中學的教育制度。新型的社會制度和新型的學校迫切需要嶄新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美國音樂教育家梅遜應邀任日本音樂調研所音樂教師。調研所從成立開始便確立了明確的任務與方向:第一,將西洋音樂和日本音樂相“折中”(調和),創作新的歌曲;第二,培養振興“國樂”的人才;第三,推進各學校音樂教育的實施。
現今日本的學校音樂教育豐富多彩,成績顯著。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中小學,都有正規的音樂教室,各種電教儀器、三角鋼琴、打擊樂器等設施齊全具備。不僅為所有學生識譜、唱歌、演奏器樂、欣賞音樂奠定了基礎,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的健全發展。而這一切都與其普遍、系統、全面并行之有效的音樂教育密不可分。因此探討這一音樂教育的結構、特點及成功經驗,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對改進和完善我國的音樂教育提供參考。
筆者在通過文獻搜索引擎中國知網、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國家圖書館搜集到中國國內關于日本音樂的文獻有260篇之多,針對選題和問題本人搜集了一些文獻,根據發表情況分成專著、期刊、報紙、學位論文等幾個部分,筆者對文獻的內容進行分類。
在筆者搜集的文獻中許多關于教育課程改革的文獻,這些文獻梳理了學校教育的所有內容,比如楊如安在《日本第七次中學課程改革及其啟示》中以2008年的日本課程改革為例,從改革背景、指導思想主要內容及其特點、日本課改的啟示三部分進行論述。高峽在《當前日本義務教育的課程改革及其特點》中,以1988年課程改革為主要論點,從課程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日本課程改革的特點三個板塊來論述。王婷《美日中小學課程改革的比較研究》對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美日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背景、舉措和特點進行分析,也是為借鑒可用之處。上述這些論文都是在二戰后的大背景下對一個或幾個國家的整體課程改革進行的探討和反思。
有許多采用比較手法的文獻,將中日兩國的學校音樂教育進行對比,比如胡一曼《中日音樂課程目標的比較分析》,此文一共分為三個板塊,音樂課程目標制定理論依據的比較分析、音樂課程目標領域劃分的比較分析、音樂課程目標內容表述的比較分析。李明華《面向21世紀的日本中小學教育改革——兼與中國的素質教育相比較》,此文對日本素質教育的優勢和不足進行分析,并認為中國有值得參考借鑒的地方。改革內容大多從政府發表的文件中直接摘出。類似的中日音樂教育對比文獻還有于慧的碩士畢業論文《中日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思想的比較研究》、牛多林《中日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概況比較》。
筆者搜集到的一些文獻的針對日本政府頒布的一些材料分析,如林能杰《日本初中音樂學習知道要領簡介》一文屬于描述型,概況了教學目標、鑒賞、表現三個部分,也有關于制定課程安排的描述。還有繆裴言《日本90年代初中音樂教學大綱》,是對教學大綱的學制、目標和內容、教學計劃和內容安排的分類和描述等。
對于日本音樂教育描述型的文獻也有很多,如許冰《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脈絡及其特點》從歷時性的角度,分析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的發展脈絡及其特點,了解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概況,從中汲取借鑒某些對我國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展有益的經驗。此外,林能杰、繆力、繆裴言所著的《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發展研究》是該領域的研究較為詳細的專著,這本專著以歷史的發展為線索對日本學校音樂教育的現狀做了詳細分析。
筆者搜集文獻材料中有一些是對日本的教材研究。李曉暉的《日本高中音樂教材的編寫特色與幾點看法》,分為日本文省部的文件內容概述和國內學校教育的自我反思兩部分。馬達的《中日初中音樂教科書的比較研究》,主要是將兩國教材中各部分所占比例,內容不同之處進行比較。這一類文獻筆者搜集到兩篇碩士論文,分別是馬琳的《日本小學音樂科教材分析研究》和歐陽宏柳《日本高中教科書〈高中音樂I〉文本研究》,都是對某一學習階段的教材進行分析,這兩篇碩士畢業論文都是最后以中國有何可借鑒之處為最后落腳點。
綜合所有的文獻來看,日本教育現狀分析的比較多,歷史分析也有很多,對日本教材的研究相對比較少,尤其以七次課程改革的音樂教材對比。大多都可歸類于歷史概述、分析現狀、自我反思三個部分,且很多都以看他人反思自我居多。因此,今后的研究可立足于“美國教育是如何影響日本教育”、“日本音樂課程七次改革的教材對比”等方面。希望通過這些分析與歸納對今后音樂研究者帶來一些便利,為其他音樂從業者的研究找到不一樣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