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君
(新余學院,江西 新余 338001)
音樂文化遺產是我國人民世代傳承的文化形式,其是民族精神、民風民俗以及民族歷史的表現和記錄,同時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我國音樂形式和種類出現了較大的變化,高校作為知識與人才的匯聚地,其不僅具有育人職能,更兼任文化傳承的重任,對學生開展非遺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意識,提升其音樂鑒賞能力。但是當前,我國高校在音樂非遺傳承教育方面依然存在些許不足,如何改善這一情況,是相關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關鍵問題。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氣神,在改革開放背景下,我國文化生態圈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很多音樂非遺文化面臨著滅絕的危險,這一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非遺文化具有較強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其以民間文化作為依托,以民間藝人作為載體,音樂類非遺文化不僅代表了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歷程,同時也是我國人民生活和勞動的真實寫照,傳承以及保護音樂類非遺文化,是避免文化斷層的重要舉措。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音樂非遺課程,但是其教學內容雖然涉及廣泛,但是卻沒有突出本地音樂文化特色,缺少當地音樂資源整合,在教學方面也沒有形成鏈條體系。例如東北地區大學雖然設定了東北大鼓以及二人轉等非遺課程,但是在缺少資源整合的前提下,教學難以突出其藝術性、文化性和理論性。
師資團隊是開展音樂非遺傳承的關鍵支撐,但是當前,很多教師缺乏音樂文化意識,對教學內容和音樂非遺文化沒有形成系統認識,高校也沒有積極聘請當地的民間音樂藝人來校進行培訓和教學,導致師資團隊無論從數量還是能力等方面,都難以滿足非遺傳承的需求。同時,一些民間音樂藝人思想保守,主要以口傳心授和師徒制進行藝術傳承,在高校傳承和教學中所有保留,到傳承效果較差。
當前,一些高校對音樂非遺傳承缺乏足夠的重視,在傳承教學中主要以理論傳授為主,沒有組織學生參與到當地的音樂文化活動中,實踐活動機會較少,對學生難以形成直觀的認識和體會。同時,高校在開展音樂非遺傳承中,主要以靜態傳承形式為主,阻礙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和傳播[1]。
我國屬于多民族國家,并且地域遼闊,各個地區和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如果以一門課程包含所有的音樂非遺項目并不現實,因此,高校需要結合自身的人才優勢和地域優勢,在音樂非遺傳承中,做到有針對性、有選擇性的傳承,將具有本地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項目作為重點內容,并且設置傳承目標和教學方案[2]。
例如湘西地區的高校可以整合文學專業和當地苗族歌曲等資源,開設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花鼓戲,對學生開展傳承教育;又例如浙江地區的高校,可以整合當地的民歌資源,開設具有特殊歌曲文化的嘉善田歌;再例如東北地區的高校,可以整合東北大鼓和二人轉資源,開設具有東北風情的傳承課程。高校在資源整合中要實現就地取材,在確保音樂非遺傳承的同時,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品牌。
師資團隊建設與音樂非遺傳承的順利進行具有直接影響,當前在我國大多數高校中,非遺項目教師數量有限,難以為傳承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師資力量支撐,因此,高校需要結合當地音樂發展情況,加強與民間藝人的聯系與合作,對師資隊伍進行建設與完善。首先,高校要派遣專人深入到當地音樂文化領域,積極拜訪民間音樂藝人,并且爭取其對教育事業和文化傳承的支持,聘請其為兼職教師,充實現有的師資隊伍;其次,要組織相關教師跟隨民間音樂藝人進行學習,有計劃、分批次、有組織的開展師資培訓工作,提升師資團隊的專業能力和音樂素養;最后,高校要給予師資團隊建設以資金支持,保證各項工作的有序以及順利開展。
實踐活動是開展音樂非遺傳承的重要途徑和關鍵手段,通過非遺實踐可以帶給學生以情感的熏陶和心靈的震撼,促使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形成新認識和新感悟,對非遺傳承具有積極意義。音樂非遺項目通常帶有較強的民俗性,高校要將非遺傳承與民俗活動充分結合,根據當地的民俗習慣和民俗節日舉辦實踐活動。
例如苗族歌鼟,茶歌調是當地苗族人民舉辦酒宴喜事的重要曲調,高校在組織開展非遺實踐中,可以帶領學生都進苗族人民的生活,參與到具體民族活動中,進而加強學生對當地音樂的認識。
總而言之,我國擁有數千年的音樂文化,為了將更多具有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傳承下去,高校音樂非遺傳承也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利用自身的教育優勢和資源優勢,從地域特點、師資建設和實踐活動三方面為出發點,提升音樂非遺傳承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弘揚以及傳播傳統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