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成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中國-東盟音樂周”是由廣西藝術學院主辦的大型國際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中國三大重要的音樂交流平臺之一。自從創立“中國-東盟音樂周”以來,廣西藝術學院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每屆音樂周都會邀請來自中國、東盟各國優秀的演奏家、作曲家。中國東盟音樂周已逐漸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向大眾展示出中國音樂與東盟各國音樂之間的魅力所在,并帶來一場場音樂的饕餮盛宴。本次活動廣西藝術學院共邀請了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名音樂家,舉行了21場音樂會、3場高峰論壇、1場鋼琴獨奏作品比賽等各項講學、演出活動。
第七屆“中國-東盟音樂周”閉幕式是由廣西藝術學院民族樂團帶來的“民族管弦樂專場音樂會”,廣西藝術學院民族樂團主要由音樂學院的師生組成,共有76人,現任指揮是國家一級指揮家蔡央教授。樂團集合了廣西藝術學院最優秀的演奏人才,具有專業的演奏水準,豐富的舞臺經驗,廣西藝術學院民族樂團活躍在廣西各大的音樂舞臺上,可說是一支潮氣蓬勃、努力向上的民族樂團。本次閉幕式請到的指揮是中國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著名指揮家、音樂教育家、紫禁城室內樂團音樂總監劉順老師。
本次閉幕式共演奏8首來自各國地區作曲家的新作品,分別是陳明志的《天地樂舞》、房曉敏的《客風》、史付紅的《高山流水》、趙俊毅的《甘榜鄉情》、鐘啟榮的《尋風》、郭元的《蝴蝶扇動著翅膀》、周龍的《霸王卸甲》和呂軍輝的《花容云裳》。并邀請了多名演奏家一同完成本次東盟音樂周的閉幕式,規模之宏大,多名一線作曲家、演奏家歡聚廣西藝術學院。
本次“中國-東盟音樂周”中的作品最讓筆者記憶深刻的是,鐘啟榮老師創作的現代作品《尋風》。鐘啟榮博士,馬來西亞頂尖的作曲家,也是當代其中一名令人驚喜的作曲家,C工作室的藝術創意總監、馬來西亞當代作曲家協會主席。
《尋風》這首作品是一首無調性音樂,筆者認為《尋風》顧名思義有一種尋找“風”的感覺,《尋風》是鐘啟榮創作的第一首中國傳統樂器重奏和民族樂隊的作品。“風”是民間的歌謠,也是大地的歌謠。曲中運用大量帶有抽象和象征式如民間地方色彩性曲調的原始素材,并交織于樂器重奏和樂隊之間而產生出色彩繽紛的多方位聽覺空間和時空。
為營造出“風”的感覺,作曲家在這首作品中創新采用了空調的管子,用空調管在空中快速旋轉,產生出一種類似于風“呼呼”的聲音,還采用了大提琴的琴弓來拉古箏,營造出一種“嗡嗡”的聲響。《尋風》為了達到演出的音響效果,作曲家也明確要求了演奏員的數量和樂器聲部的座位,共八位弦樂演奏員四位弦樂一聲部、四位弦樂二聲部、彈撥聲部四位演奏員、三臺古箏、一位笙演奏員、一位竹笛演奏員、和打擊樂等。幾乎每個聲部的音位都是對等的,每個聲部之間都是息息相關的,雖然單獨聽某一個聲部都是極其不協和的音響效果,但是就是這種不協和的增四度減五度的音響效果,作曲家通過每個聲部的結合,再加上各聲部之間的強弱對比,就營造出類似于“風”的聲音,忽遠又忽近。其中《尋風》中有一段落為營造出狂風的音響效果,完全由演奏者即興演奏,要求演奏者演奏速度極快,這種在舞臺即興演奏的創作手法很大膽,因即興無固定的音高、力度、速度等,但這種即興的段落合奏起來的音響效果,卻給聽眾帶來一種狂風大作的感覺。
樂曲段落的末尾處,采用了“哼唱”作為輔助低音,給觀眾帶來一種微微清風的感覺,而樂曲的結束部分也是很有特點的,作曲家要求樂曲結束用智能手機在舞臺上播放一首80年代的老歌,然后逐漸的消失掉,可以說是非常有創意和想法的結束。據說這首《尋風》是鐘啟榮老師為了紀念他的恩師而創作的,他的恩師是一位佛教信徒,這種不協和的增四度音響效果是他恩師最喜歡的一種創作手法。
通過《尋風》這首作品筆者認為可以看出民族管弦樂的發展趨勢,民族管弦樂不僅僅需要繼承者更需要發展者。民族管弦樂的發展在20世紀之前一直處于懵懵懂懂探索之中,復制西方管弦樂創作手法,拿來寫民族管弦樂作品,隨著時代不斷的變遷,出現了大量優秀的民族管弦樂作品,這首《尋風》可以說是進一步發展了民族管弦樂的演奏風格,使用無調性音樂又采用了多種創新的演奏手法,是一首令人耳目一新極具現代特色的作品,這種作品即繼承了民族傳統音樂創作手法又加以發展創新的演奏技法,通過《尋風》這首作品可以看出這一代的作曲家都在為民族管弦樂為民族音樂而奮斗著。
“中國-東盟音樂周”的成功舉辦,對筆者來說是一種自身的提升,無論是琴藝還是演奏現代作品能力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對現代無調性音樂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很少有機會可以接觸這么多位優秀的作曲家,筆者感到非常榮幸。通過“中國-東盟音樂周”把中國優秀音樂作品傳出國門,再把優秀的外國音樂帶入國內,相互了解學習,更重要的是讓中國與東盟各國家之間建立起一座音樂的橋梁,促進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