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歲月磨洗的散文,要有見聞、見解、情感、體驗、思考等基礎元素,要有機巧的語言組織能力與富有穿透力的魂魄。《大河》用獨特與精到的語言建筑出作者的在場感與志趣追求,映射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李達偉處于一個有意味的節點:白族民族身份、80年代末身份、邊疆地域身份。在物質層面無限度發展導致虛無主義彌漫的眾聲喧嘩背景下,如何在傳統價值搖搖欲墜中把握新形勢變化方向,確立充實的自我立場是個難題。福柯說:什么樣的歷史構成了我們的現在與現在的我們?我們的現在處在什么樣的歷史之中?如何才能走出我們的歷史性現在而成為另一個自己?李達偉的散文顯然在進行歷史性追問,他的散文充溢著思的涌動,如:“在一個想象力異常噴薄旺盛的地域,我感覺到了童話的真實,童話在那些民間的口頭中產生。因青山、綠水、田疇、村寨、樹木、大江,民間產生了各種童話。我在那個世界里拾掇著各種各樣的童話。在那個黃昏,在那個于我而言是曠古的黃昏。那必然是曠古的黃昏,我看到了在黃昏中,天地之間所完成的曠古的縫合。那是屬于我的黃昏,那是人跡稀少的黃昏,我也只是那么一次看到了黃昏以那樣的方式墮入那條大江,有聲的墮入,江水嘩嘩流著。渡口上面的老人望著黃昏的墮入。那個老人無數次目睹了那樣的曠古,于他而言,太過尋常了,自然世界突然被黃昏的柔光,以及江流的柔光吞沒,那個老人可能也看到了自己最終的墮入,生命的終結,以及靈魂的最終墮入。”《大河》是李達偉對歷史性的現在進行描畫與定位,從而進入反思現代性的論域,這個論域層次豐富,第一層次,他在古典哲學思辨中尋找真理、意義與價值的恒常基礎;第二層次,他回歸對自然、天理、良知的樸素信賴,在傳統中重新解釋傳統;第三層次他試圖為現代的思想困境尋找思想根基。
李達偉散文的迷人之處固然與內蘊的掙脫虛無主義的現代性豐富哲思分不開,但是,語境的質感,語調的流變,對新視閾、新技巧、新題材、新風格的探索也是構成李達偉散文的個人氣質的重要部分。李達偉的語言敘述有一種陌生化又似曾相識的錯雜效果,通過個人化語境與民族心理、外來文化雜糅后叩響人們遲鈍的神經。一方面,李達偉的語言具有捕捉本質特點的敏感性,文筆細致,敘事風格冷靜多彩,比如:“原始的群山。原始的大河。寂靜。當無法準確闡釋寂靜的時候,當真正渴望清涼的時候,想暫時避開世象紛亂的困擾的時候,就進入一片原始的密林。”短句與長句的銜接,呈現出描述的冷靜與思辨的深沉,具有節奏躍動的快感,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收放自如。李達偉通過文字作為載體表達他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敘述潞江壩的原生態故事,與現實建構一種若即若離的關系,在虛實相間之中,以語言的詩性,感覺的靈性,傳達溫情與傷痛混合的韻致,書寫鄉村嬗變的艱難與痛楚,以及這種艱難痛楚對于個體生命的磨礪。另一方面李達偉對平庸的話語保持著一定的警惕,力圖保有個人審美的獨立品格,以語言的鮮活品質與個性氣質去贏取讀者注目。比如:“我出現在許多密林之中,只為看溪水,只為看某片芭茅草,只為在某條林中路上安靜地行走。在這些許多人看來直接就可以忽略的微小里面,我收獲了最重要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比什么都重要。內心的某種真正的釋然。我喜歡那些不是靜物的自然,而是一個活體、活躍的自然。你同樣在尋找著寂靜,你也成了那些深入原始密林的人中的一員,那時你可以是那些人中的任何一個,那時你聽到了大河的聲音,你說大河的聲音是寂靜的。寂靜對于我們早已顯得尤其重要。我們將會發現寂靜的真正重要,你如是說。”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李達偉側重語言符號的自身排列,努力卸除贅語負載,運用復調敘述的技巧,抒情與思辨交錯,使語言形式在平白之中通過排列具有新生功能與塑造功能。
李達偉立于生命的視角與立場,加上現代性的反思與歷史性的追問,使其散文更加豐富與厚重,也更富于穿透力和張力,細膩的筆觸里有熱望與落寞、憂傷與歡喜、躁動與平靜,最終形成祥和的平衡,讓人讀后感受到山路十八彎之后來到遼闊平原的豁然開朗,有一種頓悟的舒暢。
編輯手記:
本期文學評論旨在評介兩位大理作家近日出版的新書,一本是楊友泉的《楊友泉小說精品選》,一本是李達偉的《大河》。一本是小說集,一本是長篇散文,題材不同,風格各異,但卻是大理作家努力寫作的代表,期以此激勵大理的寫作者們多閱讀、多思考,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前兩篇評論的作者都是大理的小說作家,他們從《楊友泉小說精品選》的描寫對象“農民”入手結合自己多年寫作的經驗評析出楊友泉小說的寫作特點,對鄉土、對農村、對農民的關注和悲憫,荒誕卻又不失真實的小說故事,語言中唯美的、靜謐的特質等方面解讀了楊友泉小說的風格和魅力。
后兩篇評論出自大學教授之手,主要解析了李達偉新書《大河》的語言特點和深邃的思想,《大河》是一部關于怒江的詩性之旅,李達偉關注大河兩岸的村寨,依托于此,又進一步探討了人們的精神世界,感嘆傳統文化的流逝,民間精神的消亡。而其語言是這部散文最為獨特的地方,兩位教授都對其語言形成的原因和特點作了剖析,用自己的解讀為《大河》的寓意作了自己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