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珺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素質教育背景下,學前兒童的發展得到了高度的關注,通過良好的學前教育,學前兒童的身心會得到良好的發展。音樂教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成為學前兒童的早期教育中必不可或缺的環節。以下就音樂教育對學前兒童的作用進行詳細說明。
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可以讓學前兒童在聆聽的過程中,學到一些簡單的知識和道理,進而促進學前兒童智力的發展。音樂源自于人們對生活的觀察和自身對美好事物的感悟,因此學前兒童在接觸音樂時也能潛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的熏陶。比如5歲的兒童學習鋼琴,當兒童進入演奏狀態時通過眼睛對樂譜的觀察和手指的彈奏,可以使大腦同時對眼部和手指進行操控,使思維和動作更加同步,因此兒童學習鋼琴彈奏可以提升以下能力:1.豐富想象力;2.大膽表現能力;3.嚴謹思維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協調能力和記憶力。因此,當美妙的琴聲從指尖蹦出,兒童的聽力會得到享受,進而帶領身體的多個部分進行協作,思維也會更加敏捷,不經意的彈奏還能打開兒童創作的大門,因此,學前兒童進行音樂的學習可以促進智力的開發[1]。
音樂可以帶給人以美的享受,一些歡快的節奏和優美的曲調同樣受到了學前兒童的喜愛,學前兒童不但可以跟隨音樂的播放掌握節奏,還能在歌詞中受到教育。在學前的學前兒童音樂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依靠活動形式吸引學前兒童的目光,那么學前兒童的注意力將不會放在音樂的欣賞上,不利于學前兒童對音樂形成持久的興趣。因此,教師要挖掘音樂作品中的美譽因素,進而啟迪智慧,陶冶學前兒童的情操,比如學習《丟手絹》的兒歌中,教師通常會利用這首兒歌開展游戲活動,但是很多學前兒童沒有仔細品味歌詞中的游戲策略,因此削弱了游戲的益智性特征。再如《樹上有只黃鸝鳥》,通過聆聽學前兒童就會想到生活中飛翔的鴿子和綠色的樹木,從而在心中形成愛護大自然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音樂作品的深層內容,幫助學前兒童心智得到發展[2]。
學前兒童通過音樂的欣賞可以舒緩壓力,排解焦躁的情緒,幫助學前兒童重拾童真與歡樂。此外,當學前兒童處于喧囂的睡眠環境時,一些輕音樂可有幫助學前兒童快速進入睡眠狀態,音樂對學前兒童的作用不可小覷。此外,學前兒童對于音樂的學習不僅體現在欣賞方面,通過打擊樂器要可以鍛煉兒童的肌肉。學前兒童正處于身體發展的黃金階段,上肢和下肢的肌肉需要進行活動,比如小型的架子鼓或者寶寶鐘琴,通過肢體活動可以傳遞出優美的音符,不但可以滿足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還能培養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同時也起到舒活筋骨的作用。此外,學前兒童的音樂教育也會幫助學前兒童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具體說來,教師可以為性格內向的兒童播放節奏歡快的歌曲,從而更好的調動兒童的興趣,幫助學前兒童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對于情緒易激動的學前兒童多播放柔和、抒情的音樂,幫助他們擺脫容易焦躁的情緒。
由于當前的學前兒童大多數都是家里的獨生子女,家人對學前兒童都十分寵溺,因此學前兒童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自制能力較差,不懂得關心他人、分享快樂。音樂除了自身具有美學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功效,還可以培養他們集體主義精神。比如在兒歌的教學中,一些兒童為了展示自己表現積極,會大聲不顧美感,大聲用聲音掩蓋別的兒童,或者刻意把兒童唱的很快,但是兒童的演唱需要全體兒童保證速率一致,并且聲音的大小接近,如果個別兒童為了“鶴立雞群”,機會影響整體效果。兒歌的學習,尤其是兒歌的合唱對音色沒有過高要求,講究發聲一致,并且通過歌聲展示出大家的協作精神,進而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前兒童養成遵守行為規范的意識[3]。
綜上所述,學前兒童接受音樂教學,可以實現兒童多方面素養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兒童欣賞音樂、熱愛音樂,讓他們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并逐步形成健全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