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輝
(廣東省深圳市坪山區同心外國語學校,廣東 深圳 518118)
以學生為本,是時下教育的主題,而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是筆者在今后音樂教學中的探索方向。
在筆者的音樂教學實踐中,時常發現一些學生不管是在歌唱、律動、打擊樂伴奏等活動中對節奏的把握不是很準確,為此采用了很多方法都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在課堂中引入了奧爾夫教學法的節奏教學,發現了學生對節奏的把握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這個現象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體驗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者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和諧發展的一種教學方法。
語言朗誦與節奏教學
奧爾夫教學法中,對于節奏的教學方法有很多,語言朗誦則是其中之一。以花城版一年級下冊《劃船比賽》這一課的節奏學習為例,歌曲《劃船比賽》中出現了學生還沒有接觸過的小附點節奏在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般會用該節奏的劃拍圖示讓學生進行劃拍并跟著老師讀幾遍,反復練習記憶。這種方法既低效又枯燥,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更不能讓學生切實的掌握該節奏型。而在課堂上使用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后,筆者是這樣做的:
師:同學們,你們看過劃船比賽嗎?當你在為比賽中的選手進行加油時,你們怎么做?
生:加油!加油!……
此時,學生的加油基本上都是以X X這一節奏型為主。
師:那今天老師要教給同學們一種新的加油方式,同學們先看看老師怎么做,待會一起跟著老師的加油方式以及動作進行模仿,大家可要聽好啦!
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并懂得到了小附點的節奏。
師:現在,同學們都學會了新的加油方式了,那同學們現在用拍手代替加油的動作,嘴巴和拍手同時進行吧。
師:現在把嘴上的“加油”,放到你的心里默念,只用雙手拍出剛剛我們學習的加油方式。
另一方面,照片中的假體卻又代表著二十世紀后期。這樣一個數字化手段創造的恐怖景象,使用最現代化的技術呈現被弓箭刺穿的圣·塞巴斯蒂安(St. Sebastian)那種令人窒息的樣貌——這樣的畫面自文藝復興與巴洛克藝術興起以來即是基督教藝術的組成部分。
通過語言朗誦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使學生迅速并親身參與體驗到學習當中。相比過去老舊的“老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方法,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以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種教學方法是在創設的特定情景中讓學生通過語言對節奏的進行快速并且有效學習。這樣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還有助于讓學生更快地學習和理解。
在初學節奏時,應該把節奏配合身體進行律動,讓學生能夠在活動過程中獲得對節奏的體驗,形成學習者的內心感覺,經過反復的聯系,形成記憶,建立穩定的認知聯系,使學習者準確地掌握節奏。
筆者認為在初學階段可不使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名稱進行講述,可以從最接近學生生活的節奏開始。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火車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嗎?請同學們和老師一起圍成一個圈,我們一起來進行一個游戲。
老師在游戲中以“嚓”、“轟隆”以及“嗚”三種聲音來模仿火車的聲響,學生跟隨老師的速度進行繞圈,活動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感受三種不同的聲響速度所帶來的不同變化。
師:在剛剛我們的游戲活動中,出現了哪幾種聲音呢?
生:“嚓”、“轟隆”、“嗚”。
師:那老師現在換一個方法來表示火車的聲響。剛剛出現的“嗚”,我們用表示,讀成ta a;“嚓”用表示,讀成ta;“轟隆”用表示,讀成
師:現在請同學們起立,跟著老師一起用ta a、ta、titi這幾個讀法把剛剛的游戲再來做一遍。
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體驗節奏學習的樂趣,而不會覺得枯燥乏味。在這個游戲中,火車發出的“嚓”、“轟隆”以及“嗚”這三種聲響就是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所代表的時值,學生能夠在活動中自然明白這三個節奏型的時值,通過老師的講解,將這三種聲響轉換成三個節奏型的節奏標記,并加入節奏讀法,學生便能快速地認識三種節奏型。
體驗式教學法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參與體驗,師生交流三個方面以行動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奧爾夫教學法是強調身體性的參與及重視直接經驗,兩者之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會對體驗式教學法進行更深一步的探索與實踐,爭取在未來的教學中給學生帶來更多、更深層次的學習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