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紀雨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3)
自1979年開始,我國開始對民族民間器樂曲、曲藝音樂、戲劇音樂、傳統民間歌曲等各種類的民族民間音樂開展計劃性和系統性的征集和采集工作。2009年,歷時30年的民族民間音樂征集工作以《中國民族民間十部文藝集成志書》(以下簡稱“文藝志書”)的出版全面告罄。
作為“文藝志書”的子部分,《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對我國民間器樂曲進行了系統的普查,采集和整理了240種民間器樂曲,搜集的樂器的品種也高達130種,涉及的民間器樂曲曲目甚至高達14686首,對于樂社和音樂人的介紹分別有168個和645位,總字數接近四千五百萬,另附1715張圖片。這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對我國民間器樂曲進行了較為詳盡的普查,對于研究我國的傳統文化意義非凡。
作為《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的一個分卷,《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以下簡稱“山東器樂曲集成”)是山東器樂曲的集大成者,它是目前為止,記錄山東省民族民間器樂曲數量最多、最全面、最權威的一部巨著,記載了齊魯大地民族民間器樂曲分布的具體情況,并對山東器樂曲的種類進行了分別的論述。卷首包括:圖片資料選、山東省行政區劃圖、山東民族民間器樂分布圖、山東鼓吹樂流派分布圖、山東古代樂器一覽表、山東現行民間樂器一覽表各種譜本一覽表等。卷中包括:山東民族民間器樂的品類有民間樂曲、宗教音樂及祭孔音樂等;以樂種而言主要有鼓吹樂、弦索樂、絲竹樂、鑼鼓樂等;以演奏形式而言有獨奏、對奏、重奏、齊奏、合奏等;樂人和樂社、樂器形制圖。卷尾附有:圣門樂志(節錄)、闌里文獻考(節錄)、曲目漢字筆畫索引、曲目漢語拼音索引、樂曲采集地區索引等,為此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檢索途徑。
通過收集、整理和出版,《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搶救了不少瀕臨消失的山東當地的民間器樂曲。“山東器樂曲集成”客觀的記錄著齊魯大地的歷史、民俗特點和地方特色。“山東器樂曲集成”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發展歷程,向世人展現著山東活生生的民風、民俗。“山東器樂曲集成”對我山東的歷史和文化探索和研究有著及其深遠的意義。
其全面性和權威性不言而喻,目前已經成為研究山東民間器樂曲的重要參考資料。其中,特別是關于器樂曲的品類和樂譜,是每一位涉及山東民間器樂曲研究課題研究的學者,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料。另外,“山東器樂曲集成”作為山東民間器樂曲樂的集大成者,對于民間器樂曲的保存和傳承意義非同一般,這些也為我們研究“后集成時代”提供了彌足珍貴的線索。
“山東器樂曲集成”還為山東省申報傳統音樂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記錄了本民族的歷史,彰顯著當地的文化,對于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的意義。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使人們日益意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山東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大部分器樂曲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中有所體現。例如,2006年第一批山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魯西南鼓吹樂、2008年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淄博市博山區申請的博山鑼鼓、棗莊市薛城區申請的薛城嗩吶等、2011年第三批山東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菏澤弦索樂、2014年山東省菏澤市申請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花鼓等。這些都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上榜上有名。由此可見,“山東器樂曲集成”中所記載的資料,對于申請器樂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價值。
誠然,山東民間器樂曲承載著齊魯人的生活與思維的方式與習慣,《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收集了大量的民間器樂曲,是一次對傳統民間器樂曲的較為系統的普查,對于山東地區民間器樂曲的保存和繼承具有重要意義,是山東民間器樂曲的集大成者。與此同時,《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也代表了30年前民間器樂曲采集、征集、記錄、整理的觀念、方法以及技術水平。然而,鑒于當時的客觀條件、技術水平以及觀念和方法的局限,“山東器樂曲集成”在采集、征集、記錄、整理和保存山東民間器樂曲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第一,遴選與歸類標準。《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的“本卷凡例”中記載:“凡流行或曾流行于山東境內的民族民間器樂曲、宗教、祭祀、宮廷等器樂曲,均在本卷收錄之列。為保持宗教、祭祀音樂的完整性,對宗教、祭祀音樂中的聲樂曲,本卷酌情予以收入。”“山東器樂曲集成”酌情對宗教、祭祀音樂中的聲樂曲予以收入,這里使用的“酌情”模糊了遴選的標準,沒有明確指出遴選的標準是什么?也沒有說明落選的器樂曲保存在哪里?除此之外,“鼓吹樂略述”中記載:“鼓吹曲的體裁或結構形態是多種多樣的,這里只能作一大致的歸納。”由此可見,單曲、單曲掛穗、套曲是從眾多的載體或者結構形態中歸納整理出來的,其中的標準是什么?在本卷中關于遴選和歸類的標準并無記載。
第二,配套音響資料。沒有哪種樂譜能夠毫無遺漏地記錄采風現場的實際演奏的每個瞬間,只有錄音和音像才能較為真實地再現演奏時的實際情況。因此,在收集和整理的過程中,都要注意錄音和音像的采集和保存。然而,在錄音和音像的采集、保存和整理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問題。無論是音像和錄像的采集、保存均面臨各種困難。由于在當時的條件有限,加之在采集之初對于音像和錄音資料的運用并沒有全面的規劃,這些資料并沒有得到妥善的保管,早期的磁帶資料出現了變形和消磁。致使,《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雖然出版了二十多年,而其配套的音像資料并沒有同步出版。鑒于音樂的特殊性,山東民間器樂曲的音像資料價值不可低估。因此,這項工作還需更多研究者的跟進和補充。
第三,采風者信息。《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的采錄,記錄了班人和班社的較為詳盡的信息,然而關于采風者的基本信息,僅在班社和班人介紹之后留下采錄人的姓名,其余資料全無,例如:采錄者的單位、采錄時間、設備等也無記載等。
誠然,任何事物均不能超越時代的發展,《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于1994年由中國ISBN中心發行出版。其采集的器樂曲都是20世紀80年代之前的,然而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改革開放40周年,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社會、政治等各個方面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的民間器樂曲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班人和班社的繼承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迅速發展和變化的40年的改革開放的歲月里,山東民間器樂曲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雖然從2006年開始,部分民間器樂曲成功申請了國家級或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了國家和政府的保護。但是這畢竟是少數,還有一大批的器樂曲沒有申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正面臨著失傳的危險,或者已經消失了。為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進行補充和完善。
首先,補充音像資料。音像資料對于音樂研究具有獨特的意義,僅僅依靠樂譜很難生動再現樂曲演奏的情景。由于受到當時客觀條件的限制,以及保護不當,出現了一些音像資料的缺失和毀壞。現如今,多媒體設備已經非常先進,各地可以借助現代化的音像設備對當地的器樂曲進行小范圍的普查,對《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補充和完善。
其次,補充采風者的信息。山東民間器樂曲的收集、整理的工作者,對于“山東器樂曲集成”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在《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的班人和班社的介紹的最后面,僅僅備注采風者的姓名,對于采風的時間以及采風者的個人信息只字未提,需要我們進一步關注和補充。
第三,建立互聯網+器樂曲模式。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獲取信息不再是僅僅依靠圖書館。現在的人們,尤其是年輕人,更愿意通過互聯網這一便捷的平臺去獲取知識。所以,想要使山東民間器樂曲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繼承,我們需要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將山東民間器樂曲與互聯網相結合。例如,將民間器樂曲放在互聯網平臺供大家欣賞和學習;舉辦一些山東地區器樂曲演奏活動,并通過互聯網進行播出,屆時對有興趣的人們進行山東民間器樂曲普及教育;建立民間器樂曲APP或者自己的門戶網站等,使得民間器樂曲的繼承方式貼近人民。
最后,當地政府以及當地的文化館、群藝館等,對于民間器樂曲的傳播和繼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政策的保護下,民間器樂曲的保護與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關注,當地政府、文化館和群藝館人員不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然而如何將這種意識傳遞給當地百姓,提升全民對于保護民間器樂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和積極性?如何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偏重于物質追求的社會,使人們靜下心來關注民間器樂曲的繼承和保護呢?同樣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