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苗 黃玉英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據考證,贛南客家族群是曾經生活在我國古代的中原地區的漢人們南遷到江西地區后,逐漸與當地人群融合而形成的群體。因而,贛南客家山歌不僅有著北方民歌剛健的風格,也有著南方民歌婉約的特色,在我國民歌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有著很強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內涵。因此,在現如今的信息化社會,我們更應當肩負傳承贛南客家山歌文化并推動其進一步發展的責任和義務。本文擬從贛南客家山歌的歷史人文價值與藝術價值入手,著力探究當代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方略。
首先,贛南客家山歌體現了客家族群的民族精神。黑格爾曾在《歷史哲學》一書中指出:“在世界歷史的行程中,一個特殊的民族應該只是當作一個個人,民族精神就是各民族的道德生活,他們的政府、他們的藝術和他們的宗教的特殊性……現實的國家就在這種特殊性中,包括戰爭等等都被這個民族精神所鼓舞,甚至民族的藝術、科學和機械的技術都有民族精神的印記。”贛南客家山歌種類多樣,有燈歌、號子、小調、風俗歌等,表現內容從客家人民的日常生活到生產方式,從歷史敘事到個人情感,集中展示了贛南地區客家文化的獨特內涵以及“刻苦耐勞、崇文重教、敬祖睦宗和愛國愛鄉”的客家精神。同時,贛南客家山歌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記錄與見證著贛南地區客家人的社會經濟發展、生產生活方式變遷等,對于研究客家社會的遷徙與發展史、社會生活史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次,贛南客家山歌具有時代性意義。在封建社會,生活在贛南地區底層的客家民眾面對壓迫與剝削,用山歌控訴地主階級、反抗剝削;充分體現了贛南客家人民不畏艱難險阻、勇于向前、開拓進取的堅韌個性以及務實樂觀的精神特質。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擴展紅色運動”中,贛南客家山歌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當兵就要當紅軍》、《盼望紅軍回家中》、《紅軍哥哥你慢慢走》、《蘇區干部好作風》、《十送紅軍》等歌曲對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樹立革命傳統作風乃至瓦解敵軍等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贛南客家山歌是謳歌時代生活、弘揚時代精神的有效手段,也是連接海內外客屬的重要媒介,是傳承與推廣世界客家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推手。
贛南客家山歌的藝術價值體現在“我者”的審美價值與對“他者”的影響與互融。
其一,“我者”的審美價值。贛南地區多山,人們在平時的勞作過程中往往需要提高談話交流的音調和音量,久而久之,贛南客家山歌的音調高昂也成為了其歌曲的一大特色。此外,贛南客家人在唱山歌的時候,多為“依字行腔”的即興演唱,大部分的歌曲音域較窄,歌聲高亢嘹亮,歌曲的節奏也不固定,更加準確靈活和變化,個性化特征比較明顯,很多演唱者們都會有著自己的演出習慣和創作思想,在演唱的過程填入相應的襯詞,這也就使得贛南客家山歌旋律語調成份較重,能帶給聽眾極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歌者們演唱的時候也會運用多種演唱技巧,比如本嗓、細嗓和假嗓,根據不同的歌曲進行演唱方法切換,從而更好地表達歌曲情感。贛南客家民歌不僅通過曲調、節奏、調式來展現其音樂本體的特質,更運用其內在的情感和精神引導人們感受生活、感悟生命、感恩社會和自然,使人們對音樂本質有更加透徹的認識,對音樂現象有更加直觀地理解,從而使人們對音樂產生特定的情感,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思維意識的確證和審美意識的逐步生成。
其二,對“他者”的影響與互融。傳統音樂通常被分為民歌、民間器樂、曲藝、戲曲四大類。在贛南地區的傳統音樂中,客家山歌處于四大類的核心地位,對于其他三種傳統音樂類別產生著深遠影響。以著名的客家山歌《斑鳩調》為例。該曲以其輕松活潑、襯詞豐富、風格濃郁之特質,被贛南客家地區的器樂音樂、說唱音樂及戲曲音樂所吸納。在贛南采茶戲中,該曲為“三腔一調”中的“茶腔”曲牌,運用于傳統采茶戲中;在于都嗩吶中,該曲為對吹的代表曲目。同時,于都嗩吶“公婆吹”大量運用了當地客家山歌元素,如在《反合調》“公吹”的旋律音調即來自于都山歌。此外,贛南古文,贛南道情等曲藝形式中,也廣泛吸收了客家山歌的音樂元素。
人們對于贛南客家山歌審美的各種認知與感悟,體現了其藝術價值維度的拓延與深化。對于贛南客家山歌文化價值的感知,是對其意蘊的深層解讀,此舉對于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為實現對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促進其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結合時代特征找尋科學合理的保護途徑,確保贛南客家山歌的發展既能夠契合文化發展規律、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又能夠保證贛南客家山歌文化保持原本的精髓和底蘊,實現文化推廣。
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在該文化保存良好的前提下才能夠完成的,客家人在長時間的動蕩和變遷中逐漸形成了“愛國愛鄉、崇文重教、誠懇弘毅、團結包容、勤勞簡樸”的文化理念,并且客家人們還將這些人文精神融入到山歌中。在進行山歌文化保護工作規劃的過程中,我們就可以從客家人的精神文化入手,進行民間故事策劃,并且設計相關的舞臺劇等新興的山歌表現形式,逐漸將贛南客家山歌打造成一個民族文化品牌,然后利用品牌效應進行運作。
世界永遠是年輕人的世界,客家人的山歌曾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民俗活動,人們有著很強的參與感,但是隨著老一輩歌者漸漸退出山歌演唱舞臺,年青一代中能夠擔任山歌演唱傳承任務的人少之又少,也就導致了客家山歌文化的日益衰落。為了實現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應當注重該文化在青少年一代中的推廣,使青少年能得到更多機會了解贛南客家山歌文化,在潛移默化的接觸中實現對青少年的熏陶。此外,我們應致力于族群文化認同感的培養,引導青少年認識到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魅力,形成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主動承擔起傳承和發展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任務。
在維護贛南客家山歌“原生態”面貌的同時,對其進行合理創新,能吸引更多人的關注,從而促進其良性發展。一、緊跟時代發展,觀念進行創新。當代維系贛南客家山歌生命力的關鍵要素為創新與發展。正確的創新意識至關重要,不能為了求新求異而拋棄山歌原有的風格和韻味,必須堅持山歌的“原本性”,注重山歌的原始田野風格與當代音樂風格的互相借鑒與融合,使傳統民歌能夠跟隨時代發展的潮流,填平傳統與現代的鴻溝,實現民族與世界的對接,體現贛南客家山歌的當代生存價值。二、順應社會需求,內容進行創新。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贛南客家山歌就已經開始嘗試著進行內容上的創新,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創作出了許多以贛南客家山歌為模板的紅色歌謠,并且隨著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開展以及革命紅軍的節節勝利,贛南客家山歌演唱者們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紅色歌曲作品,并逐漸在江西、福建以及廣東等多個地區得到廣泛傳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現代音樂創作中也被廣泛借鑒,創作出了《映山紅》、《紅土鄉》等優秀作品,不僅僅成就了贛南客家山歌的經典,而且對于我國音樂行業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當代,我們應當考慮使其與年青一代接軌,強調山歌文化與青年人的結合,不斷進行山歌內容的創新。一方面嘗試著將其與人們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創作出更多的生活化、本土化的歌曲,另一方面牢牢把握好時代政治思想主流,順應時代特征進行山歌內容的創新。三、契合大眾審美,形式進行創新。不同時期的人們審美觀念不同,為符合當代審美標準,勢必要對贛南客家山歌進行形式上的合理創新。如將只有獨唱、對唱形式擴展到小組唱、表演唱、合唱等多種演唱形式;將單聲部民歌發展成多聲部;將無伴奏或者單一伴奏形式進行現代風格的配器處理等,滿足多元文化環境下人們的審美需求。
總之,贛南客家山歌作為我國珍貴的民歌文化遺產,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我們應當重視對于贛南客家山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針對其發展特點制定相關的保護策略,使得人們對于贛南客家山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逐漸對其產生興趣并自覺承擔起傳承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