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玉門市第二幼兒園 梁亞琴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科學活動更應如此,因為抽象說教永遠比不上孩子親身的體驗。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主要以正式的集體教學活動呈現,老師制定教育內容計劃,然后按部就班地開展科學活動。這樣的科學活動是遠遠不能讓孩子滿意的——孩子是帶著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他們會發現生活中的奇妙現象,但是老師的教學計劃中沒有,孩子的好奇心也就得不到滿足和應有的回應。
幼兒園的科學活動要么來源于教材,要么來源于網絡,孩子的好奇心是成人強加的。老師經常是懷著完成“任務”的意識在傳遞知識,至于孩子在現階段是否見過或者留意過學習的原理、這個現象還有怎樣的應用與變化、在生活中孩子能否理解等等問題卻極少思考,以至于孩子進行了一節科學活動就似雁過無聲一般在他們心中沒有波瀾。
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就是探秘,探秘就是樂趣。”孩子天生就是一個“探索者”,他們對于周圍事物的好奇并不需要多高深的理論和高端的儀器。
1.善于捕捉教育契機
幼兒的一日生活豐富多彩,科學知識也就隱藏在其中,所以老師要抓住契機,適時開展靈活多樣的科學教育活動。如在一次戶外活動中,幼兒園正在給花草樹木澆水,當工作人員揚起水管時在水霧中出現了“彩虹”,孩子們一下子就沸騰了,各種問題撲面而來。這時老師抓住這個興趣點,就地進行了一節“彩虹的魔法”科學活動——通過與工作人員的配合,讓孩子了解太陽光看起來是白色的,但實際它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當陽光穿過水霧時,水就會把陽光中的所有色光都分離出來,于是就會看到彩虹。雖然原理有點深奧,但因為是現場操作觀察,孩子們還是聽明白了。
2.及時抓住幼兒興趣
孩子的興趣是什么?對于幼兒園大班孩子而言,只要老師細心觀察就能了解孩子對什么感興趣。比如有一天,班中有那么幾個小朋友圍在一起好像在找什么,我過去一看,原來他們發現早晨做操、午飯后散步和晚飯后游戲時他們的影子的位置、長短都不同……第二天,我帶著孩子們,對一天中自己的影子有什么變化進行了繪畫記錄,大家興趣很高,觀察記錄得很認真,這時,我才結合他們的觀察結果告訴大家為什么影子會有變化,孩子們聽后恍然大悟,第三天還對我說的話進行了驗證。所以老師也要帶著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孩子,讓孩子的奇思妙想幫助我們調整教育策略,找準孩子真正的興趣點。
3.轉變教師教育思路
科學認知活動主要在于觀察比較。怎樣引導孩子積極參與,也要與孩子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否則說教就會大于感知。比如,中班科學活動中有一條教育目標是:感知科技產品的變化及對生活的影響。看到這條目標,老師很容易就會想到新舊家電的對比以及家電給我們帶來的方便,但是要想讓孩子充分感知、了解則操作起來很困難——這是因為我們已將自己束縛在新舊產品的變化上了。如果轉變思路,將它定位在生活中,那么這個問題便迎刃而解——比如,在現在的生活中的“卡”可以解決許多問題,公交卡、銀行卡、加油卡、會員卡等等,這就是科技的產物;“手機”不再單純是通訊工具,它可以聽音樂、看電視、購物、導航等等。這些是孩子最有體會的、最容易引導孩子去體驗變化的突破口。幼兒園的孩子們知識經驗缺乏,系統了解科學原理是不現實的,他們的科學活動應該是在與周圍事物的互動中完成的,這樣開展科學活動才會更有效。
幼兒認識事物的方式主要來自于他們的直接經驗,對于科學知識也是如此,在操作探索中讓幼兒獲得最感性、最直接的知識。
1.能自己動手制作的科學活動
幼兒的實驗材料關鍵在于證明科學原理和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有趣的材料是對幼兒參與探索活動最好的外在刺激,比如,眼睛的記憶功能通過語言是無法讓孩子感受到的,而通過簡單的操作材料就會使科學原理解釋起來事半功倍——“旋轉魚缸”的制作就是用簡單的材料來揭示這個復雜的科學原理。用兩張正方形的紙分別畫上魚缸和魚,在畫有魚的紙的背面貼上兩根毛線,中間要留一段距離,再把魚和魚缸兩幅畫背對背粘貼,晾干后輕輕捏住毛線兩頭,然后轉圈,等毛線擰緊后突然把線拉直,小魚就跑到魚缸里去了——這是眼睛的記憶功能在起作用。在這個孩子很容易完成的制作中,將眼睛的記憶功能這個科學原理很形象地讓幼兒自己發現了。
2.生活物品中蘊含的科學原理
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孩子會比較熟悉其特性,這樣,在操作中孩子們很容易了解產生科學原理的原因,因而對探索科學活動會保持濃厚的興趣。比如“牛奶煙花”,牛奶中含有脂肪,洗潔精中含有活性因子,再滴入顏料,顏料就會被推開形成美麗的煙花。這節活動需要的材料是牛奶、洗潔精和顏料,這些材料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十分常見的,能夠常常接觸到,他們對這些材料的成分會比較了解,對老師最后揭示的科學原理也會比較容易理解。而且孩子也可以很容易的對這節活動進行拓展,用其他含有相同成分的材料進行替換實驗,加強幼兒對科學活動的理解。
平等的交流氛圍是孩子大膽表達的基礎,教師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向幼兒傳遞支持、接受的信息。科學活動需要幼兒積極動腦動手,敢于大膽猜想,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老師在設計科學活動的環節或者語言表達時要特別注意對幼兒的鼓勵,這種鼓勵不是口頭的,而是能夠讓孩子用心感受到的,從而激發他們更好地參與科學活動。
1.巧妙引導親身感受
科學活動對語言準確性的要求非常高,但也因此會讓道理顯得深奧,孩子難以接受,這就要求老師要有很好的技巧去引導孩子,通過層層遞進的環節和問題設置,讓幼兒自己說出來,然后老師給予準確的結論。比如科學活動“飛舞的小球”中氣流氣壓是很深奧的知識,很難向幼兒園的幼兒解釋的清楚。老師就巧妙的利用孩子喜歡玩具的心理,先和孩子一起制作小玩具,讓小球站在吸管上,然后吹著玩,向孩子提問“吹出來的是什么?輕輕吹和用力吹有什么不同?”這樣很容易解決了氣流強弱的難題。再讓一些孩子把吸管打結,孩子一對比又發現了氣流要暢通的秘密。一節活動孩子似乎一直在玩,但是因為老師的環環相扣的安排,所有人都輕松掌握了氣流在暢通的情況下,壓力越大作用力就越大的科學原理。所以活動要打破固有模式,只有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靈活多樣的教學環節設計會讓活動常上常新。
2.恰當引導思維轉移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目標中有讓孩子做記錄的要求,這一目標可以說難倒了許多的老師,因為對于幼兒而言,讓他們做科學記錄或者統計確實很難。所以老師經常是為了記錄而記錄,記錄表在整節活動中表現的可有可無,缺乏連續性和價值。怎樣發揮記錄表的作用,就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幼兒園的孩子不會書寫,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但他們會畫畫,有豐富的想象力,這些就足夠完成一張有意義的記錄表了。如“雨的秘密”這節了解蒸發、凝結的科學活動,老師鼓勵孩子用多種方法或多種事物來記錄,許多孩子用繪畫來表現水加熱蒸發的狀態,用有生活經驗的雪糕來表示涼的感覺等等,記錄表貫穿始終,不僅達到了記錄實驗結果的目的,還開發了幼兒將抽象思維形象化的能力。
總之,孩子眼中充滿了千奇百怪的問題,我們要善于發現、捕捉、引導孩子進行他們感興趣的科學活動,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尊重孩子的興趣需要,支持并鼓勵孩子進行科學探究,讓科學活動不再局限于書本、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