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靖州縣農機局 楊承煜

靖州縣位于湘黔桂三省接邊區域中心,縣域面積2210km2,轄11個鄉鎮、6個便民服務中心及1個國有林場,總人口27萬,靖州是全國現代農業建設示范區,亦是全省特色農副產品加工重點縣。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靖州楊梅、茯苓、山核桃三大特色產業發展迅猛,有全國最大的茯苓交易專業市場,茯苓種植穩定在5.2萬畝(1畝=667m2,下同),每年集散茯苓7.8萬噸,占全國的70%;楊梅基地從2015年的7.2萬畝發展到8.6萬畝,居中南五省第一,是國家楊梅標準化示范區,獲批湖南省第一批產鎮融合示范項目——楊梅小鎮;山核桃基地從2015年的4.8萬畝發展到6.2萬畝,居湖南第一,是國家山核桃栽培與綜合加工示范區。
(1)通過實施“五園”機械化生產提升工程,使靖州縣農機裝備結構得到進一步調整優化,節能、環保、智能、高效新型農業機械保有量大幅增加,在推進水稻、油菜全程機械化發展的同時,積極聚焦靖州縣特色產業的機械化水平的提升,加強農機與農藝相融合,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按照“示范先行,典型帶動,整體推進”的原則,以合作社及農機服務組織為依托,提升特色產業的機械化水平。①以地大農機合作社新廠姚家3000畝山核桃示范基地為依托,提升山核桃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一是園區道路系統、標準化梯田、定植穴位均使用了農業機械化作業;二是土壤翻耕,結合深翻施入秸稈,綠肥或有機肥及除草亦推行機械化作業;三是果樹整型修剪及無人植保亦推行了機械化;四是果實采收后的脫青皮及烘干亦使用了機械化;五是山核桃加工成食用油全程實現了機械化。②以湖南補天藥業種植合作社的太陽坪八龍5000畝茯苓基地為依托,提升茯苓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一是茯苓可用椴木、樹兜及松針栽培,但靖州縣目前主要以椴木培育為主;二是園區道路系統、標準化梯田、茯苓栽培窖(直徑90cm,深50~65cm)使用機械化施工;三是園區內的除草及白蟻誘殺坑也使用機械化作業;四是茯苓的采收后的轉運及加工亦推廣使用了機械化。③以江東后山溪精榜烏梅合作社1000畝基地為依托,提升楊梅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一是園區道路系統、標準化梯田、定植穴位及游客步行道均使用了機械化作業;二是果園除草、果樹整型、無人機植保亦推廣了機械化;三是果實采摘后轉運及冷藏均推廣了機械化。通過三塊基地使用機械化后,保守估計,與人工種植相比,機械化種植的成本只有人工種植的60%不到,為合作社大面積種植、推廣提供了可能,從而促進合作社的進一步規模化、集約化、機械化發展。同時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貧困戶可土地入股或就近務工,保障農民增收,促進農民順利脫貧。
一是推進機械化生產作業規模化、標準化、科技化,選擇合適的試驗示范點做好示范引領工作,開展相關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引導合作社整合農機資源,開展規模化作業,提供“一條龍”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二是積極創造條件,鼓勵成立多種形式的農機作業公司、農機租賃公司等,通過積極引導和示范帶動,培育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型農機規模化作業主體,擴大作業范圍。三是推進農業機械化“放管服”改革,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四是推進農機化管理信息化,實現服務信息共享、互聯互通;五是加強事中及事后監管,提升服務及監管水平;六是加強部門之間聯系溝通,推進農機與農藝的進一步融合。
雖然靖州縣特色產業的農機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某些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有機難用”,農機與農藝產中與產前、產后各環節機械化配套不夠協調等,今后縣農機管理部門將積極學習兄弟縣市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不忘初心,開拓創新,以黨的十九大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提升特色產業機械化水平,不斷開創靖州縣農機化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