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本文分為永生村扶貧調查和脫貧研究兩個部分。結合作者扶貧工作經歷,及與農業相關工作人員的交流心得,主要闡述了榆樹市劉家鎮永生村3個方面的調查情況,并重點研究4個方面具體問題。
調查情況一:當前的貧困戶致貧典型因素
農民的收入構成比較單一,即社保、直補、種植養殖收入或者是地租之和,如果達不到脫貧3200元的標準,則基本可以確定為貧困。老年人失去勞動能力,收入減少非常直觀,如果再失去兒女照料,生活就非常艱難。此外,大病傷殘也占有較大比重,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飲食、飲水、住宿等生活條件相對艱苦。另外,心腦血管疾病、肺病、智力發育不良等問題,造成農民完全或部分失去勞動能力致貧;二是農業勞動本身存在較高的安全風險,加之農民使用農用機械事故頻繁,致傷致殘最終致貧。其余一些特殊情況不具典型性不做列舉。
從客觀條件上看,主要因素集中在四點。一是土地資產的多寡。直補、種植或者地租兩項最重要的收入多取決于土地的多寡,地多則富,反之則窮。例如松原一些村,人均耕地超過5畝,永生村人均只有2.2畝土地,個別農戶甚至不到2畝,貧富差距非常大;二是受地理條件的影響,離城市越近,經濟發展機會越大、局限越小。“陳家店”發展成為全省典型,與其地處省會長春附近有很大關系;三是農業生產風險較大。包括種植業在內,農業產業多數收益微薄、風險較高。永生村1000多戶村民當中,留在村里發展的僅有10戶左右擁有百萬資產富戶,還有近20~30戶是擁有幾十萬元比較富裕的農戶,就是說永生村946公頃耕地無法讓太多的村民富裕起來,3547名村民中的很大一部分人要走出農村另謀出路致富;四是農村金融保障有限?,F金流短缺仍是制約農村發展的重要因素,農民貸款需求大、風險大、缺口大的問題短期內不易解決。
調查情況二:永生村基層黨建情況
永生村的干部基礎較好,人心齊、干勁足。永生村的黨支部書記王艷鳳是一名先進典型。有關她的先進事跡報道比較多,各級評價也很高。從她以及個別村組干部較大的工作強度上看,他們基本沒有時間種植自家土地及經營其他事業,全身心投入到村里各項事務之中。
第一書記指導幫扶作用明顯。駐村第一書記是原市委辦公廳機關黨工委專職副書記李新功,開展黨的工作經驗豐富。他經常提起三個方面的經驗:對村書記,以誠相待、樹立其村內權威;對貧困戶理解同情、加強宣傳引導;對扶貧項目,盡力爭取、嚴格遵守財務紀律。他工作積極,力求圓滿。
兩年來,他曾多次組織永生村小學生到長春市參觀學習,組織醫務人員到村義診,永生村連續舉辦了兩屆農民藝術節,包保單位辦公廳深度參與,共同籌辦質量相對較高的文藝演出,宣揚農村發展好勢頭、脫貧攻堅大政方針??陀^的說,永生村黨建工作在“凝心聚力”,激發了全體村民脫貧致富信心和熱情。由此可見,干部因素、基層黨組織建設對村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助力作用。
調查情況三:幾種扶貧模式的探索情況
一年多以來,永生村摸索出很多種產業扶貧模式,起初的模式比較簡單。例如,利用貧困戶自身條件發展庭院經濟。包保單位辦公廳運用辦公經費給貧困戶購買雞雛,由貧困戶養成后再銷售,獲得經濟收益。
由于該模式只能在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家庭開展,不能實現全覆蓋,此背景下,逐步摸索出另一種模式,即由政府扶貧資金作為入股資金,與企業合作,將種養殖任務從貧困戶轉移到具有豐富經驗的農業企業,獲得收益后,直接為貧困戶分得紅利。經各方努力,幾乎是在同時期,負責包保農安縣山后村的市畜牧局聯系到了當地企業合伙養羊,辦公廳包保的永生村與當地企業辦起了農機合作社。農安縣的企業家本身就是養殖大戶,畜牧局投入扶貧資金并為企業提供優質的防疫服務,企業每年為貧困戶支付兩只羊身上產出的紅利。榆樹永生村的企業家本身具有大批農用機械,辦公廳協調的扶貧政策資金作為村集體經濟的入股資金,每年向合作社旱澇保收的收取10萬元。
政策資金可以入股,村民勞動力也可以套現。因此又摸索出了以農民提供勞動或者服務的產業項目。例如“草編”項目,培訓農村婦女利用成本低廉的玉米葉編制手工藝品,獲取報酬。
除了庭院經濟、政策資金和剩余勞動力,第四個驅動力,也是最關鍵的要素——村集體資源,包括村集體掌握的耕地、林地、池塘、溫室大棚等等,是最可期望的脫貧“本錢”。永生村經過這一年的改造,逐步把目光鎖定在以往僅用來防洪泄洪的小二型水庫上。這里是兩條最主要入村道路的交叉區域,中間就是這個占地1.2平方公里的邢家溝小二型水庫,距離榆陶公路僅1公里。在通往榆陶公路的輔路上還有近1公里經過美化的堤壩。市民政局僅投資200多萬元就將原本沒有太大價值的分散要素,改造成了集養老、旅游、大型活動于一身的“幸福大院”。如果進展順利,不但村集體能向承包商經營商收取可觀的租金,當地村民還能就近就業,村民生產的豆油、白酒、干豆腐銷售也將隨之受益。
發揮這四個驅動力的扶貧作用是在追求經濟效益上的具體實踐,此外,社會效益以及政治效益上的扶貧模式,永生村也有所嘗試。
在發揮社會效益方面,主要是“幸福大院”項目以及周轉房項目。即用社會兜底的方式把以“五保戶”為主的特別困難群眾徹底保障起來。辦公廳用結余的90萬辦公經費,幫助建設使用權和所有權相分離的9戶“周轉房”,向“五保戶”免費提供全套家庭生活設備,并實行集中管理,“幸福大院”項目是“周轉房”項目的補充,類似于城市養老機構,缺少照料的老年人可以付費在這里受到照料。
在發揮政治效益上,永生村稱得上城市反補農村的典型,水網、電網、路網、橋涵、D級危房、路燈等基礎設施的全面改造升級已經使永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述三個方面情況,大體展示了永生村的基本情況及形成原因,下面是對四個問題的探討和研究。
研究問題一:種植結構調整的多種思路
玉米價格的不斷走低,倒逼種植結構調整迫在眉睫。但是,解決調什么、怎么調非常困難?;鶎拥泥l鎮干部說,如果我們建議農民種什么,農民種出來賠錢咋辦?招商來的外地企業,種幾年經濟作物把土地地質破壞了,農民也不干。農民說,種玉米是不掙錢,但種了有人收,放著也不壞,種瓜果沒人收,爛了連種子化肥錢都收不回來。endprint
由此,市農委諸多調結構的對策中有一條針對性很強的辦法——細化玉米品種,在優化品種上下功夫,食品玉米高零售價、飼料玉米高蛋白質、深加工玉米高產量。這個辦法永生村2017年上半年嘗試推廣,引進了口感口味更好的玉米品種供部分村民種植,保守估計,能比普通玉米收益高出3成。
從長遠來看,調整種植結構增加收入,有兩個發展方向,一個是改變種植主體,由農業企業集中連片種植更有經濟效益的農產品;另一個是通過期貨交易平臺,與種植戶預先交易種植品種,或者確定收儲價格,讓農戶可以有目的的選擇高收益品種種植。
前者,規模生產勢必取代散戶種植。十九大之后全國土地確權、流轉經營、集中連片有加快推進的勢頭。在保障農民利益不受侵害前提下,建議由政府和市場雙重發力,保障農業企業將大型農用機械、科學化管理、穩定銷售渠道等生產優勢,及采購種子化肥農藥等價格優勢,真正轉化為企業利潤,從而實現支付農民的地租不低于農戶自主種植的收入;在政府的倡導下,促使剩余勞動力解脫出來,把土地的種植任務集中在農業企業手里。
后者,由于玉米最低收儲價格政策的調整,種植玉米失去了收入保證,農民迫切需要期貨交易引導種植品種。在與多名村干部交談中得知,長春市在金融服務農業方面的措施較少,提供的服務基本一致:由政府替農戶向保險公司提供保費,保障農戶在歉收或絕收時,能收到保險公司的現金賠償。但這種做法只保量、不保價。全市近十年來,大部地區連年豐收,但價格走低,主要矛盾并不是量,而是價。進一步分析,保障種植玉米農戶的損失只是開端,隨著農戶對保險期貨了解的加深和金融機構的廣泛介入,引領農戶估值什么貴就種什么,通過期貨價格調整種植結構的方式可能比土地集中流轉更早實現。
相比種植業,養殖業類似的期貨嘗試更靈活。從扶貧的角度看,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信用促成某種這種合作關系,使“城里飯店”優先跟貧困戶合作?;蛘撸选俺抢锏娘埖辍钡睦麧櫡忠徊糠纸o貧困戶,作為合作補償,對“城里飯店”的保障,可以是將放心肉、綠色有機食品、“扶貧飯店”作為宣傳,在同等品質貨源的條件下,成本價格低于一般飯店。
研究問題二:在精準扶貧的要求下,精準到人比精準到戶更具有合理性
相對精準到人,以戶為單位幫扶容易出現政策漏洞。例如,一個家庭夫妻40多歲,體弱多病,有兩個20多歲的兒子,打工掙錢就可以使全家脫貧,但如果兩個兒子結婚并選擇戶口分離,成為“兩家人”,體弱多病的老夫妻就陷入了“貧困”;或者兩個兒子不選擇戶口分離,而是隱瞞打工收入,且該家庭被列入貧困戶,兩個兒子還能受到政策照顧。將精準政策從戶提升到人,類似這種問題,就相對容易解決,扶貧資金能更有效的被利用在有需求的困難人口上,且更容易讓村民信服。
在各界關注的“兜底保障”中,精準到人更為必要。一是精準識別。建議政府的兜底政策精準解決困難個人的實際問題,而不對其家人產生直接益處。為了避免“親人不管、政府就管”,而導致更多的子女不照料父母,必須還要有其他配套措施;二是保障條件不能好于一般戶。不論何種理由,受到兜底保障人口的食宿條件都不能好于本村辛苦勞動的一般戶,否則有失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公平原則;三是限定比例。一個1000多戶的村,需要兜底保障的及其困難人員基本是10人左右。所以大致限定在1%~2%,或者由鎮一級通盤考慮數量,由村一級篩選貧困人員。
研究問題三:如何從扶貧工作角度看待農村的子女養老問題
子女能否養老與老人脫貧聯系十分密切。就此,是否應該將子女養老作為脫貧的一項重要措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認為應該的觀點是,贍養老人是子女應盡義務,不能將子女的義務推向社會,政府也無力負擔龐大的養老費用;認為不應該,或者不能一概而論的觀點是,子女的贍養能力參差不齊,既然一部分子女由于無力承擔贍養義務,必須由政府兜底,那么政府就無法用雙重標準硬性要求其他子女履行義務,加之核實其贍養能力的本身就非常困難,即便要求也難以落實。事實上,領取社?;疬@種普惠性的社會福利,也沒有關于子女是否贍養的限制,只有年齡限制。
以上是從經濟的角度在理論層面的討論,而現實生活中,老人的脫貧除了要解決錢的問題,還需要解決關心照顧問題。因此,政府應當通過有彈性的政策來提倡子女贍養父母,以此解決老人的脫貧問題。
農民養老是扶貧工作的永恒話題,不論社會風氣如何,養老問題都不能單憑子女的孝心作為保障。一個聚集數千人口的自然村,獨立或聯合幾個村形成專門的養老機構,兜底保障困難老人,是應該提倡的。對此,永生村村民對“幸福大院”、“周轉房”的看法值得研究?!爸苻D房是好,但我們有兒有女,不符合條件,幸福大院要交費,我們交不起錢,更何況行動不便那時交不交錢也不是我們說了算,得看兒女?!痹谂c農民交談中,我們“研究”出一個解決辦法,“能幫忙的免費去為幸福大院幫忙,將來行動不便了,免費去住幸福大院”。在現金流短缺、金融服務有限的環境,類似這種以物換物的模式在改革開放以前并不少見,在當前的農村也可以嘗試——以勞動換取服務,甚至以無償勞動帶動全村發展。但切實可行的仍是做大做實村集體經濟,讓村集體富起來,有能力兜底保障更多失去勞動能力的村民。
研究問題四:脫貧攻堅的未來發展與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影響
政府在助推發展的過程中,一個主要的措施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古人講“量天下物力,額有定數?!被A設施的投入在欠賬較多的農村耗資巨大,其經濟效益本身就低于城市建設,如沒有通盤考慮,就很難保證較高的投入產出比。如何投入,如何定位扶貧、如何定位村、鎮,以及縣域經濟發展方向,應該有更高層面的統籌。例如,在市農委補貼貧困村建立農機合作社的過程中,就出現過這種情況。一貧困村被確定為補貼對象后,農委的負責處長到村里選址,但鎮領導卻將選址工作人員帶到了貧困村的鄰村,理由也很充分,鄰村原本就有一個基礎不錯的農機合作社,強強聯合,打造龍頭企業,聚集產業效應。扶貧的作用沒有削減反而提升,即便鎮領導有為個人積累政績的心思,也不影響這種決策的積極意義,且作為一個地區領導,如何擺布統籌全域發展本是分內之事,脫貧攻堅也當一并考慮。反之,如果上級機關堅持以脫貧為由,只將項目選在貧困村境內落位就顯得政策執行過于僵化了。
就一個經濟實力有限縣域地區而言,如何選擇“使錢”的“刀刃”,重點是打造“新農村”還是“城鎮化”,還需要進一步論證,除了本文提到的經濟因素外,還有幾點社會因素需要考慮。
一是人口流動因素,永生村現在15歲以下的同齡人僅10~15人,比15~25歲的人數少了近一半,從學生人數的變化就能看出人口的流動情況。而且這種流動趨勢仍在繼續,資金的投放是否應該隨人口流動來調整,應該有一個更為具體的規劃;二是教育因素。雖然9年義務教育的學費已經免除,但城里的食宿費用對農村家庭來講負擔很重,孩子進城求學,過早的離開父母也不利于身心成長和學習進步。在廣袤而又分散的農村建立一整套教育體系又顯然不現實,應該如何提高農村青少年教育水平,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三是醫療因素。跟教育因素相近的是,優質醫療條件都是在人口更密集的大城市,村民就醫比較困難。而比教育因素更顯迫切是因為疾病更容易讓村民陷入困境。具備報銷條件的正規醫院往往費用較高,先花錢、再報銷,農民現金短缺,一般會在離家較近的私人診所欠錢看病,等賣了糧食再還,即便需要償還利息,農民也會如此選擇。如何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就醫難,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永生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深藏在其中的經驗仍可以繼續挖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