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東瑕疵出資即股東逃避出資的行為,不應包含本質屬于侵權的抽逃出資行為。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由股東不履行出資義務引起,其本身與公司資本制度、公司形式均無關聯,且兼具違約責任與法定責任的雙重責任屬性。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承擔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并行不悖,只要股東故意瑕疵出資且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權益,司法機關就能通過否定公司獨立人格確定股東的責任范圍?;诮塘x學立場及司法實務的考察,處理認繳登記制這一放松管制改革措施與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關系應當持如下立場:當公司資本與其經營的業務相比顯著不足時,司法機關不能據此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認定股東出資存在瑕疵;當公司資不抵債時,即使股東出資期限未屆滿,也應認定股東需承擔補繳出資的瑕疵出資責任,且司法機關針對股東不合理延長出資期限的行為還有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空間。
關鍵詞:認繳登記制;股東出資義務;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公司人格否認制度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12-0117-09
引言
現行201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在公司資本制度問題上確立了認繳登記制的立場,原則上在公司的注冊資本、出資期限及驗資與否等問題上均賦予了股東章程自治的權利。為了解決認繳登記制改革在工商登記以及公司債權人權益保障方面可能出現的問題,國務院在2014年7月23日又以行政立法的方式為《公司法》提供了配套運行的法律制度,以企業信息公示系統的構建確保企業真實信息對外公示,確保公司交易相對人掌握企業的具體情況。
目前學術界對于認繳登記制改革的爭議主要圍繞其是否會影響公司債權人權益而展開,但對于公司資本認繳登記制改革對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認定可能帶來的適用難題卻鮮有論及,例如,股東是否應當在公司資本與其所經營的業務等相比顯著不足時承擔瑕疵出資責任?在公司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是否應當認定為瑕疵出資并需要承擔瑕疵出資責任中的出資補繳責任?為此,本文將對這兩個問題加以逐一剖析,以期能對公司法理論和司法實務的發展完善有所裨益。
一、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基本理論
不管是從解釋論視角對認繳登記制下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規則展開研究,還是就認繳登記制下司法機關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裁判規則加以評述,其基本法理均源于股東出資責任基本理論的支撐。
(一)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內涵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是相對應的,特定行為人違反了義務必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就股東出資義務與出資責任而言,兩者并不嚴格對應,因為股東承擔出資責任并不一定是因為自己未盡出資義務,出資責任還可能是基于公司設立股東之間的互保義務而需要承擔的法定責任,也有可能是因為惡意受讓瑕疵股權而需要承擔的出資責任。換言之,股東出資義務與出資責任兩者之間緊密相關,無論公司股東是基于何種情形承擔股東出資責任,出資責任均是由股東違反出資義務引起的。但股東承擔出資責任與違反出資義務并非一一對應的關系,股東承擔出資責任并不一定是因為自己違背了出資義務,還有可能是基于互保義務或惡意受讓瑕疵股權而引起的?!豆痉ā芳捌渌痉ń忉尵鞔_已盡出資義務的設立股東需要為其他瑕疵出資股東承擔相應的出資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三)》)也明確了有限責任公司瑕疵股權的受讓者在明知的情況下需要與瑕疵股權的轉讓人一起承擔出資責任。
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即股東違反了出資義務時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而探討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理應先界定股東出資義務的內涵。有觀點認為,股東出資義務是特殊的合同義務,以“公司和股東存在出資授受關系”為基礎①;亦有學者認為,“股東出資義務基于股東地位而產生”。② 本文認為,股東出資義務乃指公司發起人按照發起人協議或者股東依照公司章程向(設立中的)公司繳納出資的特殊合同義務。故籠統而言,股東在未按照發起人協議或公司章程履行出資義務時所需承擔的出資責任即為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從廣義的層面來說,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包含了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等責任方式。但一般而言,學界所探討的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僅限于民事責任。
對于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瑕疵出資行為的認定,學界也存在爭議,通說還傾向于把抽逃出資行為也認定為瑕疵出資的情形。③ 對此,本文持如下立場:首先,股東瑕疵出資行為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形式未出資”和“實質未出資”兩大類,前者包含股東在客觀上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的行為,后者專指股東客觀上已經以非貨幣財產出資但出資價值不足股東認繳出資額的情況。其次,抽逃出資本質上屬于對已經屬于公司的財產的侵犯,其在法律屬性上與公司股東未盡出資義務存在本質區別。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具體責任類型大致可以歸納為股東的足額補繳出資責任、非貨幣出資時的差額補足責任、違約賠償責任、股東資格喪失責任、股權受限責任、對公司債務補充賠償責任、公司其他股東的連帶責任等。④
綜上所述,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與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緊密相關,但承擔該責任的股東本身并不一定違反了自己的出資義務;股東未盡出資義務的內涵應當界定為公司股東未按發起人協議或公司章程規定足額出資的行為,可分為“形式未出資”和“實質未出資”兩大類,其不應包含出資之后的抽逃出資行為在內。
(二)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雙重法律屬性
根據前述股東瑕疵出資即股東違反出資義務行為的界定,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法律屬性顯然取決于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法律屬性,其根本上由股東出資義務本身的法律屬性所決定。
目前關于股東出資義務的法律屬性主要存在三種觀點:“約定義務說”認為,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本質上即屬于對契約義務的違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所需承擔的責任性質應為違約責任⑤;“法定義務說”和“約定義務與法定義務結合說”認為,公司成立與否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性質界定具有較大影響,公司成立之前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屬于對其他股東的違約行為,但是成立之后則屬于對公司的違約行為,且公司成立之后的違約行為同時兼具侵權行為的屬性。⑥ 本文認為,股東出資義務的法律屬性不因公司本身是否成立而有所區別,均應采“約定義務與法定義務結合說”的觀點:一方面,從實際情況來看,股東的出資義務確實源于股東的認繳行為,不論是公司的注冊資本總額還是股東所認購的出資額,均取決于股東的意愿,而公司設立協議(股份有限公司中一般是發起人協議)以及公司章程均體現了出資義務的約定屬性(契約性);另一方面,當公司注冊資本總額與股東出資額一旦被工商登記所確認,其非經法定程序則不得變更,世界各國公司法對這一問題均持該立場,這就體現了股東出資義務的法定性和強制性。⑦ 而且,即使公司最終并未成立,股東對公司的設立債務也需承擔責任,該責任乃股東出資義務的延伸。endprint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未盡出資義務的股東所需承擔的瑕疵出資責任也具備這一雙重責任屬性:第一,《公司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已經明確規定已盡出資義務股東需要承擔其它發起人未盡出資義務時的瑕疵出資補繳責任,此乃法定責任的體現;同理,惡意受讓瑕疵股權的股東所需要承擔的瑕疵出資補繳責任也是法律規定的。第二,在發起人瑕疵出資責任的場合,已盡出資義務股東在法理上是基于發起人協議形成的互保義務才需承擔連帶出資補繳責任,此乃約定屬性的體現;同理,瑕疵股權的惡意受讓者簽署股權轉讓協議意味著其自愿承擔連帶補繳責任,從而體現了其所擔責任的約定屬性。
因此,股東的出資義務本質上屬于約定義務,但亦有法定屬性。由此可見,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具有復雜性,一方面,由于股東出資義務的契約性,違反出資義務自然應具有違約性;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法規范對股東的出資義務予以強化和強調,違反出資義務又具有了違法性。是故,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所需承擔的責任也兼具違約性與違法性,2013年《公司法》第28條和第83條也明文規定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應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三)股東瑕疵出資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適用
股東資產與公司財產的分離是構建獨立公司人格的基礎。⑧ 股東出資責任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有的股東存在違反出資義務的瑕疵出資行為,且瑕疵出資股東不是形式上未出資就是實質上未出資。自2005年《公司法》在立法上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以來,司法實踐在股東瑕疵出資的情形下一般都不會直接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2005年《公司法》及其司法解釋關于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出資責任的規定也多限于“未出資部分”需要補繳本息而已。⑨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認定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與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關系呢?
對此,必須從宏觀上把握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雖然說各國就源于英美法系的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又稱“揭開公司面紗”)的適用條件在公司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均存在差異,相關的理論分析也并不相同且未形成通說。但是,解決我國司法實踐的疑難問題并不一定要通過比較法的考察來確定相關法律制度的適用標準,每一個制度均應當從法律解釋學視角出發構建能體現其立法初衷及體現實質正義的司法裁判規則。2005年《公司法》首次明確確立了公司的人格否認制度,現行2013年《公司法》仍是在第20條第3款延續了原有規定。簡單說,公司存在獨立人格時,公司股東以自己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但是若公司股東為逃避債務,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且造成公司債權人權益嚴重受損的,則上述股東需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而不再受其自身出資額度的限制。也就是說,只要公司股東的行為達到了“利用設立公司合法逃避債務”的限度,并嚴重損害到了公司債權人的權益,則公司債權人就有權要求相應股東與公司一并對其承擔連帶責任。
本文認為,只要股東瑕疵出資行為達到了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權益的程度,就應當認定該行為完全符合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條件,司法裁判者沒有任何理由不予以援用。也就是說,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并不一定以股東認購的出資額為限。從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淵源而言,立法確立該制度的原因就在于公司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存在著制度性的道德風險,因為公司股東很有可能為了謀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作出損害公司債權人權益的行為,且其事實上會影響交易安全。鑒于此,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才在判例法中確立了特定情況下公司股東需要承擔不受股東出資責任原則約束的法律責任,從而確保公司債權人權益得到保障,不讓初衷在于鼓勵創業、促使商業發展的有限責任原則成為損害公司債權人權益的制度。而股東設立公司的行為可視為是法定的“合法逃債手段”,其依法足額出資方能保證公司的注冊資本均投入到公司的運營中,才能享受對公司債務以出資額為限承擔責任的“法定待遇”,也才符合公司交易相對人的內心期待。在其違反出資義務不履行約定的出資行為之時,根據“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基本法理,不宜認定享有以有限責任承擔公司債務的權利。同時,股東瑕疵出資的行為即屬于其濫用股東有限責任的情形,因為其意在通過不符合約定義務的出資行為來享受法定的有限責任,這顯然是一種權利的濫用。
總之,股東故意瑕疵出資之時,只要達到了《公司法》第20條關于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所規定的“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權益”的后果之時,即應當肯定公司股東不再以出資額為限承擔出資責任。⑩
二、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現行規范的評述
就我國現行法律體系而言,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法律規范主要涉及到《公司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規定(二)》(以下簡稱《公司法解釋(二)》)及《公司法解釋(三)》的相關規定,其中《公司法》的相關規則從字面上而言在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之間確有差異,那么股東瑕疵出資責任是否會因公司形式不同而存在差異呢?相關司法解釋對《公司法》的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又在體系上進行了何種完善?從解釋論視角究竟該持何種立場?
(一)《公司法》關于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規范的梳理與剖析
1.《公司法》中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規范的梳理
從現行《公司法》的規定來看,其就股東瑕疵出資責任按照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類別化規定,其第28條、第30條就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瑕疵出資責任予以了規定;其第83條第1款和第2款、第93條就股份有限公司股東的瑕疵出資責任加以了規范。由此可見,股東的瑕疵出資責任整體上可以作如下概括:其一,對于股東“形式未出資”的瑕疵出資情形而言,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在承擔補繳出資的責任之外還需要對其他公司設立股東(發起人)承擔違約責任;股份有限公司中未履行出資行為的股東也需要對其他足額出資的發起人承擔違約責任;其二,對于股東“形式未出資”的瑕疵出資情形而言,股份有限公司中出資補繳責任的承擔主體除了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之外,還包含其他已經履行了出資義務的公司設立股東,而有限責任公司則僅包含了未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其三,對于“實質未出資”的情形,兩類公司均規定了全體公司發起人(公司設立股東)承擔連帶補繳責任;其四,對于“實質未出資”的情形,兩類公司均未規定出資不實的股東需要對足額出資股東承擔違約責任。endprint
2.《公司法》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規范的不足
很顯然,《公司法》就兩類公司股東的瑕疵出資責任規定有所不同,就同一類型公司的股東在“形式未出資”和“實質未出資”情形下的瑕疵出資責任規則也有所區別。這些規則欠缺體系化的立法技術,造成了公司法理論體系內部的緊張關系,存在一定缺陷:
首先,就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而言,在公司設立之前,兩類公司的發起人內部均應當認定為“合伙關系”,其對外屬于一個整體。既然兩類公司全體發起人之間內部屬于合伙關系,那么基于發起人內部的互負擔保義務原理,理應認定只要有公司發起人違反了出資義務,不論是“形式未出資”抑或“實質未出資”,全體發起人均應當對公司承擔連帶補繳責任。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75條也明確規定公司設立人對外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此即對公司發起人“合伙關系”的立法界定。
其次,就“形式未出資”和“實質未出資”而言,它們均屬于股東違反出資義務的行為,理應共同遵守公司章程、互負守約義務。換言之,股東應當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足額及時履行出資義務,如果股東在規定的出資期限內客觀上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未完全履行出資義務,抑或雖然客觀上轉移了非貨幣財產的所有權,但是該非貨幣財產的價值低于股東所認繳出資額的,此時均屬于股東“未依約履行出資義務”,該股東顯然應當對其他已經足額出資的股東承擔違約責任?,F行《公司法》對上述問題加以區別對待顯然是不合理的。
此外,《公司法》本身對于股東失(限)權程序的責任承擔方式以及瑕疵股權轉讓后的瑕疵出資責任情形也未進行規定。由此可見,《公司法》相關規定存在理論上無法解釋的缺陷,理應從解釋學視角加以體系化把握。
(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司法立場
1. 司法解釋就公司設立股東內部屬于合伙關系的肯定
最高人民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司法》上文所述的缺陷。
早在《公司法解釋(二)》中,其第22條就針對公司資不抵債時公司的解散問題作了規定,即當公司財產不足以償債時,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未繳納出資的股東及公司設立時的其他股東承擔連帶補繳責任,且并未在適用上區分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顯然,相對于《公司法》第28條及第83條的規定而言,《公司法解釋(二)》第22條的規定相當于把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形式未出資”的瑕疵出資責任規范類推適用于有限責任公司之中,也即將《公司法》第83條所規定而第28條并未規定的裁判規則適用到了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司法確認之中?!豆痉ń忉專ǘ返纳鲜隽龅玫健豆痉ń忉專ㄈ返倪M一步肯定,該司法解釋第13條針對股東瑕疵出資責任進行了體系化的構建:其第1款確立了公司及公司股東均有權要求未盡出資義務股東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司法立場;第2款賦予了公司債權人在公司資不抵債時有權請求未盡出資義務股東承擔出資補繳責任;第3款則明確規定全體公司設立股東(發起人)均有義務承擔出資補繳責任,而且補繳的范圍為違反出資義務股東未盡出資份額的本息部分。
顯然,上述司法解釋的規定整合了《公司法》第28條和第83條的規定,實質上是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發起人內部屬于“合伙人關系”這一原理的司法確認,值得肯定。在司法解釋關于瑕疵出資股東何時需要對其他足額出資股東承擔違約責任的問題并未系統規定,《公司法》第28條與第83條僅規定了“形式未出資”情形下瑕疵出資股東的違約責任及《公司法》第30條和第93條“實質未出資”的瑕疵出資責任規則中并未規定此時股東的違約責任的情況下,基于違約責任乃無過錯責任這一屬性及公司發起人內部合伙關系的考量,可以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的精神得出瑕疵出資股東不論在“形式未出資”還是“實質未出資”的情形下均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2. 瑕疵出資股東的股權受限規則
對于《公司法》并未明文規定的“失權程序”,大多數國家公司法中卻均有規定:對于怠于履行出資義務的發起人,已經履行出資義務的發起人享有催告其在一定期限內繳納出資、逾期則將喪失其作為股東權利,或者在期限屆滿之后已經履行出資義務的發起人可以將未履行出資義務的發起人出資瑕疵部分股權進行重新認購。 我國在《公司法解釋(三)》第17、18條分別對股東權利限制和除名制度進行了規定,應當說這符合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民商法基本原則,司法裁判對此也早已確認過。
3. 瑕疵股權惡意受讓者的出資責任
對于瑕疵股權受讓者是否應當承擔瑕疵出資責任,學界存在爭議,我國現行立法對有限責任公司瑕疵股權受讓者的瑕疵出資責任進行了規定?!豆痉ń忉專ㄈ返?8條第1款規定,只有惡意的受讓者才需承擔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當然,受讓者若受讓了瑕疵股權,除非瑕疵股權轉讓者與受讓者有額外約定,不然根據不當得利的法理,承擔了瑕疵出資責任的受讓者有權向轉讓者進行追償。此外,如果受讓者是善意的,則其有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依法向瑕疵股權轉讓者主張相應的違約責任;如果瑕疵股權轉讓者是公司發起人,則根據發起人互保義務的法理,全體發起人均應當對善意受讓人承擔違約責任。
綜上所述,與國外立法例一樣,根據“股東需真實出資”、“權利義務具有一致性”、“公司資本需充實”、“發起人內部屬于合伙關系”等民商法的基本原理,《公司法》及司法解釋在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基本問題上,其法律規則大體上是一致的。概言之,股東瑕疵出資責任包含了認購擔保責任、繳納與交付擔保責任、價格填補責任及損害賠償責任等責任形態。但與此同時,我國立法并未明確在股東瑕疵出資的情況下,是否有可能通過否定公司人格從而確定股東出資責任的問題。對于在認繳制下,如何確立股東的出資責任我國也并未進行特殊的規定。
三、認繳登記制下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特殊問題
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基本原理及現行規范所確立的解釋論規則并不因2013年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改革而有所不同,但在認繳登記制的改革背景下,股東瑕疵出資責任這一法律制度面臨如下兩個全新問題:第一,如何處理“侏儒公司”中股東的瑕疵出資責任問題?換言之,當公司的資本相對于其經營規模、所從事行業等“顯著不足”時,能否就此認定股東存在瑕疵出資行為,并需通過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來認定相應股東的瑕疵出資責任?第二,當公司已經資不抵債時,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是否可以認定存在瑕疵出資行為,此時公司債權人可否依據《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的規定直接讓其承擔出資補繳責任?即股東的出資義務此時是否加速到期?endprint
(一)公司資本顯著不足不屬于股東的瑕疵出資行為
現行《公司法》原則上賦予了股東在公司注冊資本上的章程自治權,只要公司注冊資本不為零,低至一元乃至一毛錢的數額也均能成為公司的注冊資本。這一認繳登記制改革措施勢必需要面臨一個司法適用難題,即公司的注冊資本若與其所從事的行業或者產業規模根本不匹配時該如何處理,如果連公司的日常運營都需要通過借債來維持,那么司法實務是否可就此認定股東的出資行為存在瑕疵?簡單說,公司資本顯著不足時,司法實務應當如何面對,能否就此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
對公司資本顯著不足的問題,我國最早的裁判規范應該是最高人民法院1994年的《關于企業開辦的其他企業被撤銷或者歇業后民事責任承擔問題的批復》[(1994)4號],在這一批復中最高司法機關認為沒有實際投入資金或者資金數額尚未達到法定數額的企業不具有法人資格,這一定程度上引領了中國司法實務將公司獨立人格與公司最低注冊資本限額相捆綁的裁判方向。至2005年《公司法》于第20條確立公司人格否認制度以來,我國司法實務習慣將公司注冊資本顯著不足作為否認公司獨立人格的理由,例如,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2009年頒布的《關于審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案件的若干意見》的第6條直接將“公司存在資本顯著不足”認定為“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其第7條則將各種情況下導致的公司資本低于法定資本最低限額的情況認定為公司資本顯著不足。司法實務中不僅有法院直接以公司資本低于法定最低限額為由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也有法院認為公司注冊資本即使符合《公司法》的強制性規定,只要其低于所從事的行業性質、經營規模和負債要求也應當認定為“資本顯著不足”。 與司法裁判相對,理論界似乎傾向于從公司的行業性質、經營規模以及債務比例等方面來認定公司資本顯著不足的問題,朱慈蘊教授更是主張直接借助資產負債表來考量“公司資本顯著不足”的問題。總之,在我國《公司法》尚有最低注冊資本制度的情況下,司法裁判一般認為股東瑕疵出資致使公司資本不滿足《公司法》所規定的最低資本限額時,可就此否定公司的人格;同時,理論界多認為公司的資本若與其經營規模、從事行業相比明顯處于“侏儒狀態”時,亦可就此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但并未就具體適用達成統一認識。
在公司資本制度已經采納認繳登記制的背景下,公司資本的“顯著不足”問題顯然只表現為公司的資本與其所從事行業及經營規模等相比不匹配的情形。那么,能否借助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認定股東存在瑕疵出資行為并要求股東承擔瑕疵出資責任呢?對此,國內外學者的主流觀點基本趨同,即如果股東投入的資本與其預期的經營規模、潛在風險(或者說公司業務及損失風險)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則有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基礎。 換言之,若公司資本規模與其所經營業務嚴重脫節,則已經不屬于正常商業經營,而屬于過度的投機行為,此時公司股東規避、轉嫁商業風險的不良動機很明顯。 但本文主張,只要股東不存在不如實披露公司資本狀況等不誠信或違法的行為,司法機關就不能以“公司資本顯著不足”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認定股東出資行為存在瑕疵:首先,股東以較小資本投機商業活動是法定權利,并無不當之處,法律不具有非難譴責的合理性。前述認為公司資本與公司經營業務嚴重脫節時可譴責股東的論者也認可“借助有限責任公司形式從事商業活動被視為現代社會公民的天然權利” 這一結論既然是股東的合法權利,何來“資本顯著不足便是出資人對有限責任初始契約的偏離” 這一說法?其次,公司人格否認制度關鍵在于股東濫用權利的行為使公司債權人對此無法防備,故股東在主觀上應受到譴責,但是我國現行的資本公示二元結構使股東不應因公司注冊資本的不足而受到非難。因為股東只要沒有欺詐之類的行為,不論公司進行的交易規模有多大,其交易相對人因知曉公司資本的真實情況,對其自愿從事交易的行為自然應當風險自擔,法律對此理應不加以干涉。再次,認繳登記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即“鼓勵創業、降低投資門檻”,一定程度上就是默許毫無資本實力的人能夠通過股東有限責任原則來躲避風險,進行甚至可謂“零風險”的投資行為,若允許司法機關僅憑借公司注冊資本與其所經營的業務顯著不足就認定股東缺乏“營業”的真實意思表示,譴責其是過度的投資行為,從而否定公司的獨立人格,顯然與立法本意相悖。
綜上所述,只要股東不存在其他不誠信的違法行為、如實披露了公司的資本狀況,司法機關就不能以公司資本顯著不足為由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不能以此認定股東存在瑕疵出資行為并需要承擔相應瑕疵出資責任,因為以多少資本進行多大規模的投資行為,乃股東章程自治權的應然之意。
(二)公司資不抵債時宜認定股東的出資義務加速到期
就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問題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破產法》(以下簡稱《破產法》)第35條及《公司法解釋(二)》第22條持肯定立場,但兩者均以公司人格不再存續為前提。如果股東在公司章程中規定的出資期限是百年甚至千年之類不合理情形,此時司法機關可就此認定股東缺乏出資誠意、屬于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和公司獨立人格地位行為,從而可根據人格否認制度要求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換言之,這種情況下股東的出資存在瑕疵,需要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所以,本文探討股東出資義務是否加速到期的問題特指公司已經資不抵債時公司債權人能否請求合理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的情形。
1. 公司經營中股東修改公司章程延長出資期限的效力
事實上,在公司資本認繳登記制改革之前,司法實務就早已存在關于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在公司資不抵債時出資義務是否加速到期的糾紛。在2013年發生的“上海源真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等與江蘇大立能源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等承攬合同糾紛案”中,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就曾主張作為被告公司股東出資認繳期限尚未屆滿,所以原告無權主張相應股東尚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也不能因此主張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上海源真案”的二審法院更是認為公司股東在二審期間修改公司章程延長出資期限的決議也是有效的,故在修改后的股東出資期限屆滿之前,公司債權人就無權要求相應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endprint
在公司認繳登記制改革之后,北京也曾發生了跟上述情況極為類似的“許曦文訴浙江優選中小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營業信托糾紛案” ,在該案中,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認為公司章程修改出資期限并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在出資期限屆滿前轉讓公司股權也不能認定為“出資期限屆滿未足額繳納出資”,所以不能在執行程序中把公司設立時承諾未來出資的股東追加為案件被執行人。 換言之,該案的執行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與“上海源真案”的兩級審理法院均持股東出資期限不會因為公司資不抵債而提前屆滿的立場。但在“許曦文案”中,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認為,“公司股東按照其公示的承諾履行出資的義務,是相對于社會的一種資本充實義務,其應正當行使變更出資金額、期限以及轉讓股權的權利,不能對公司資本充實造成妨害,從而損害公司債權人基于其公示的承諾和公司注冊資金數額而產生的信賴利益,否則即構成出資不實?!?而在公司已經出現無力償債的情況時,若公司股東通過延期繳納出資的公司章程修正案,這在客觀上對公司資本的充實造成了妨害,并損害了債權人基于股東公示的承諾和公司注冊資金數額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有違誠實信用原則,應當認定為出資不實,并最終認定公司債權人有權要求股東在承諾出資范圍內對公司債權人承擔補繳責任。
概言之,司法實務對于公司經營過程中股東修改公司章程延期出資的決議能否對抗債權人的請求權存在分歧,此時股東是否提前履行出資義務也會因裁判者觀念差異而有所不同。
2. 公司章程出資期限原始約定對公司債權人的約束力
上文所述情形都是公司在經營過程中股東修改公司章程決議延期繳納出資,認繳登記制改革帶來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2005年《公司法》所確立的“2年、5年”出資規則廢除后,股東若在公司章程中約定較長的出資期限,此時若公司資不抵債,公司債權人是否有權要求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對此,學界與實務界均存在較大的爭議:
(1)肯定說的主張與實踐。有論者主張《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賦予公司債權人在公司資不抵債的情況下有要求“未出資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承擔出資補繳責任的權利,不僅包含存在出資違約行為的股東在內而且包含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在內;也即“當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時,股東的出資義務均視為已經到期……”。就支持加速到期論的法理而言,有論者認為此時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是法定債務理論的必然要求;有論者則從資本確定、股東出資義務法定、資本維持等原則以及章程內部效力不對外等角度來論證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的合理性;還有論者從權利義務對等性的內在要求、公司資本制度的功能內涵及境外立法例三個角度論證了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的法理正當性。 司法實務中,也有法官直接根據《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的規定判令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責任。
(2)否定說的主張與實踐。與肯定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的立場相對應,反對者對肯定說提出了質疑,在“認繳資本制下的債權人訴訟救濟”這一問題的討論中,反對者基于加速到期于法無據、加速到期理論上否定了股東的期限利益不具有合理性、加速到期除非立法有規定否則不能輕易作擴大解釋、加速到期主張因為與法人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及代位權制度均存在沖突會產生破壞規則的負面效應、于法有據的破產機制法律效果好于加速到期路徑等理由,從而否定了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制度的合理性與可行性。 否定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在司法實務中也擁有較為廣泛的市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曾在生效裁判文書中主張“《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是關于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責任的規定,該規定的適用要件應指向股東出資義務期限屆滿時的情形?!?江蘇省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與四川省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均提出《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股東的出資補繳責任以其違背章程中的認繳承諾為判斷依據,若股東并未違背出資承諾,自然就不存在未盡出資義務的情況,公司債權人也就無權要求其承擔相應責任。 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則詳細分析了股東出資義務不能加速到期的原因,其在生效裁判文書中指出,《公司法》第3條規定的“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股東以其認繳出資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但與此同時,《公司法》第28條還規定了股東應當按期繳納出資,而規定股東必須提前出資的現行法律規范只有《破產法》第35條和《公司法解釋(二)》第22條,所以公司債權人在不符合公司人格不存續的情況下是不能主張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的;也就是說,雖然公司對外償債的資本包含了股東的認繳出資額在內,但是股東對其認繳出資期限享有法定利益,只要公司人格仍獨立存在,公司債權人就無權要求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承擔出資義務。概言之,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缺乏法律依據,誠如上海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在另一份生效裁定書中所言:“縱觀現有的法律規定,要求尚未到繳納期限的股東提前繳納出資以清償公司債務,在破產和清算程序中有相關規定,但在執行程序中,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無財產可供執行,要求尚未到繳納期限的股東提前繳納出資以清償公司債務,尚無法律依據?!?/p>
3. 本文立場
對于公司債權人能否在公司資不抵債的情況下要求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的問題,如果公司股東在公司經營中不合理或惡意延長出資期限,本文不僅認同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許曦文案”所持的肯定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的立場,而且認為這事實上已經屬于“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可直接就此否定公司獨立人格并據此確定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范圍,從而保障公司債權人權益、維護誠實守信的經營秩序。同樣,對于公司章程中原始規定的股東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情形,如果公司資不抵債,公司債權人也有權要求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承擔出資補繳責任。但本文不認同通過代位權制度來解決的觀點,因為代位權的基本構成要件即要求主債務與次債務均已屆履行期限。 債權人要求未盡出資義務股東承擔出資責任乃是一項法定責任,應當對《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中“未履行出資義務或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擴大解釋為包含“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在內。理由如下:endprint
其一,股東認繳的出資也屬于公司的責任財產范疇。正如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在裁判文書中所言,“公司財產”并不限于公司現有的財產,對此,《公司法》第3條也明確規定公司應當以其全部財產為限對外承擔責任,所以股東尚未屆出資期限的認繳出資額屬于公司對外償債財產的組成部分。其二,我國立法已經確立股東享有出資期限利益應以公司尚能正常運營為前提條件。根據《公司法》第28條規定,股東應當按照認繳的期限出資,這既是股東的義務也是股東的權利,任何人無權侵犯股東的期限利益要求股東提前履行出資義務。但是,股東享有期限利益的前提應當是公司尚能存續,在公司已經不能對外償債的情況下,其期限利益也隨即消失。 一方面,公司認繳登記制改革允許股東在出資期限上享有章程自治權是為了強化股東的權利,但這種源于股權的權利是以公司的存續為行使前提,因為股東身份及權利、義務均以公司存在為前提,故在公司已經資不抵債的情況下,法理上自然可以推定股東會窮盡一切方法保續公司人格,要求其提前履行出資義務自然是情理之中的,因為其認繳的出資額乃公司對外的責任財產。另一方面,《破產法》第35條及《公司法解釋(二)》第22條已經明確了公司在破產或清算之時,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具有提前履行出資的法定義務。由此可知,股東享有出資期限利益以公司尚能正常運營為前提條件是有現行法基礎的。其三,股東出資義務加速到期規則符合平衡公司債權人和公司股東利益的立法目的,也可通過現行法律規則進行直接適用?!豆痉ń忉專ㄈ访魑囊幎斯緜鶛嗳擞袡嘁笪幢M出資義務股東在未出資范圍內承擔出資補繳責任,該條文適用的前提即公司資不抵債,與《破產法》第35條、《公司法解釋(二)》第22條在本質上具有共同性,所以將“未履行出資義務及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的股東”解釋成包含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股東在法理上具有正當性。
四、結語
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與公司資本制度改革均是公司法的基礎理論問題,從本質上而言,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確立也是與公司債權人權益保護緊密相關的。本文將股東瑕疵出資行為界定為排除股東抽逃出資行為之外的“違反股東出資義務的行為”,并主張任何情況下股東的瑕疵出資責任均同時具有違約責任和法定責任的雙重屬性,且股東瑕疵出資責任范圍在特定情況下會通過否定公司獨立人格確定。就認繳登記制三大改革措施對股東瑕疵出資責任的影響問題,如果公司股東自始約定了一個客觀上不可能兌現的出資期限或中途任意延長出資期限的,則可認定股東不具有出資的真實意思表示,可據此否定公司獨立人格并確認股東所需承擔的責任范圍;若公司資本與其所經營行業、經營規模等不相適應的,則司法機關不能僅就此認定股東缺乏經營的真實意思,從而認定其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并據此否定公司獨立人格,股東合法的“投機行為”乃股東有限責任原則的應然之意;若公司章程自始約定的出資期限是合理的,則在公司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司法機關有權判令出資期限尚未屆滿的公司股東在未盡出資義務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補充性連帶責任。
注釋:
① 參見葉林:《公司股東出資義務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
② 參見朱慈蘊:《股東違反出資義務應向誰承擔違約責任》,《北方法學》2014年第1期。
③ 參見趙旭東主編:《公司法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190頁。
④ 李衛群:《“認繳制”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出資義務及法律責任淺析》,《中國工商報》2015年5月30日。
⑤ 參見左傳衛:《股東出資法律問題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266—268頁。
⑥ 參見蔣大興:《公司法的展開與評判》,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5頁。
⑦ 參見趙旭東:《資本制度變革下的資本法律責任——公司法修改的理性解讀》,《法學研究》2014年第5期。
⑧ See Hackney W P, Benson T G., Shareholder Liability for Inadequate Capital,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Law Review, 1982, 43(4).
⑨ 參見石少俠等:《最低資本額的取消與公司法人人格否認》,《中國工商報》2014年7月3日。
⑩ 也有法院在公司股東未依公司章程履行出資義務導致公司資本不足、損害公司債權人權益時,適用公司人格否認制度否定了公司獨立人格的。參見陽江市江城區人民法院(2014)陽城法民二處字第326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石冠彬、江海:《論公司發起人的出資補繳責任——兼評〈公司法解釋(三)〉第13條》,《法商研究》2014年第2期。
參見鄭曙光:《股東違反出資義務違法形態與民事責任探究》,《法學》2003年第6期。
在《公司法解釋(三)》頒布施行之前,最高人民法院確立了“未足額出資的股東之股東權利應受相應限制”的司法立場。參見最高人民法院(2007)民二終字第93號民事判決書。
本文所探討的公司資本不足僅限于公司注冊資本不足的情形,若公司資本不足是由股東未依法履行出資義務引起的,顯然可直接認定其行為屬于“濫用股東有限責任和公司獨立責任”,從而否定其獨立人格。
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0)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1648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2011)寶民二(商)初字第2008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黃輝:《中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實證研究》,《法學研究》2012年第1期;石少俠:《公司人格否認制度的司法適用》,《當代法學》2006年第5期。
參見朱慈蘊:《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理論與實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84—85頁。
參見胡改蓉:《“資本顯著不足”情形下公司法人格否認制度的適用》,《法學評論》2015年第3期。endprint
石冠彬:《注冊資本認繳制改革與債權人權益保護——一個解釋論視角》,《法商研究》2016年第3期。
參見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2013)浦民二(商)初字第3441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4)滬一中民四(商)終字第862號民事判決書。
在“許曦文案”中,股東會決議修改公司章程的時間并未發生在訴訟程序之中而是訴訟之前,從情節上來看倒是輕于“上海源真案”,但最終兩案件的處理結果正好相反。
參見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5)二中執異字第01478號執行裁定書。
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6)京執復106號執行裁定書。
參見梁上上:《未出資股東對公司債權人的補充賠償責任》,《中外法學》2015年第3期。
周珺:《論公司債權人對未履行出資義務股東的直接請求權》,《政治與法律》2016年第5期。
參見付慧姝、范成龍:《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的法律適用》,《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12期。
參見馮果、南玉梅:《論股東補充賠償責任及發起人的資本充實責任——以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十三條的解釋和適用為中心》,《人民司法》2016年第4期。
參見李建偉:《認繳制下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研究》,《人民司法》2015年第9期。
參見瀘州市龍馬潭區人民法院(2015)龍馬民初字第757號民事判決書;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區人民法院(2015)株天法民二初字第84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李志剛等:《認繳資本制度下的債權人訴訟救濟》,《人民司法》2016年第16期。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7)滬02民終608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江蘇省泰州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蘇12民終2111號民事判決書;四川省內江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川10民終402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魯01民終5731號民事判決書。
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2017)滬02執異25號執行裁定書。
參見王利明:《合同法研究》(第2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99—106頁。
參見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法院(2014)普民二(商)初字第5182號民事判決書。
參見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2016)浙0111民初第1150號民事判決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