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王衛星+孫長興
摘要:玉米是集糧食、經濟作物、飼料于一體的綜合性作物,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基礎飼料作物之一,當前食品工業與養殖業對玉米的需求也極大。由此養殖業飼料質量影響著肉質的食品安全,需要不斷提高飼用玉米的產量。本文探討青貯玉米種植的意義與技術,以期為飼料專用品種的產品質量提升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貯玉米;玉米種植;意義;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3;S548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j.cnki.jlny.2018.02.006
青貯玉米是專門用于制作青貯飼料的品種,其莖葉、果實、果穗都可以用于制作飼料。種植密集度高,出產率高,種植周期也較短,種植青貯玉米的土地利用率較高。青貯玉米營養價值高,能量密集,產量也高,具有更高的經濟價值。當前,玉米種植對于我國的畜牧業起到基礎支柱作用,需要加大對青貯玉米的種植研究力度,革新種植技術,提高產品質量,實現青貯玉米種植的作用。
1 青貯玉米種植的意義
我國玉米七成以上用作畜牧業飼料,而長期以來農業種植的玉米品種多為食用品種,秸稈與籽粒的飼用價值低,整株玉米的利用率較低,不能滿足我國當前快速發展的畜牧業需要。青貯玉米是專門的飼用品種,種植密度較高,生產周期較短,土地利用率較低,投入比普通玉米低而產出高。青貯玉米的高產、優質、節能、省時省力等優勢,符合當前畜牧業的飼養需要,逐漸成為玉米種植業的發展方向。
青貯玉米的陸續上市,解決了玉米生產過剩的問題,可以長期保存,不會受到季節限制。用青貯玉米作為奶牛飼料,可節約1/5的飼料,而奶牛產奶量得到提高;青貯飼料運用于肉牛育肥,經濟效益可觀。青貯玉米的種植延長了玉米種植產業鏈,提高了轉化能力,促進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發展,提高了就業率,帶來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青貯玉米的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都是很高的[1]。
2 青貯玉米種植技術
2.1 選地與整地
青貯玉米種植選擇地勢平坦、土層肥沃深厚,質地疏松的區域,要求土地通透性較高,保水率高,保肥力好。在耕種前要將土地進行細耕,讓土質變得松軟。青貯玉米根系發達,松軟的土質能夠讓根系自由發育,肥沃的土壤能夠讓根系發育良好。地塊的有機質豐富,可以讓玉米植株各個部分儲存營養,作為家畜飼料。一般種植青貯玉米的地面耕深達到20厘米以上,翻地前每畝地施肥須達到4000公斤。采用機械翻地,翻后立即耙地,保持土地松軟。
2.2 選種技術
青貯玉米選種要選擇糧飼兼用的玉米品種,不早衰,高產、穩定、優質、適應能力強的品種,根據當地的海拔、溫濕度、霜期等氣候條件,以及土壤情況、耕作方式等差別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品種,注意不同青貯玉米品種的特點,將不同作物與青貯玉米配合種植,最大限度發揮各個品種的優勢。
2.3 播種技術
播種之前要先進行曬種,將種子進行藥劑處理。曬種時間在1~2天,提高發芽率。防止其他草類搶奪營養,采用辛硫磷水溶液,用噴霧器灑在種子上,辛硫磷與水的質量比為2∶1。每畝地播種3~3.5公斤,采用點播的方式播種,植株距離20~30厘米。每畝植株數不多于6000株。
播種時間一般選在地表溫度穩定在12℃以上時開始播種,播種青貯玉米要考慮到供應青貯飼料可以長期供應,播種時采用分期播種方式,間隔時間為半個月左右。飼用玉米的種植密度可以高于糧用玉米,密度高出30%左右。混播作物多選擇豆類,播種量為玉米種子量的1.5倍,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4 田間管理
播種青貯玉米與大田作物的管理方法一致,出苗后要檢查出苗情況,發現缺苗情況要及時補種,后期出現缺苗情況也要立即補栽,爭取做到全苗。在苗長出3~4片葉子時開始間苗,去掉弱苗、小苗,保留壯苗和大苗。留苗數量是定苗數量的2倍,與此同時進行培土[2]。
青貯玉米的種植密度較大,生產潛力較高,植株高,營養素要求全面,對于肥料的要求較高,因此要增加氮磷鉀的施入,加強鉀肥的添加,及時澆水,獲得較高的施肥效率。玉米是異花授粉植物,采用人工授粉方式消除缺粒情況,提高玉米產量。上午7:00~8:00進行授粉,從強壯的植株上采集花粉,灑落到雌蕊上。
3 結語
青貯玉米的廣泛播種,讓玉米種植產業發生了巨大變革,是玉米種植產業的進步。青貯玉米產量高,品質好,種植容易,全植株都可以利用起來為畜牧業提供飼料。運用青貯玉米飼養牲畜,肉、奶等產品的產量較高。青貯玉米的種植為供應畜牧業需要提供了更好的保證。在種植過程中,要做好過程控制,對于種植的技術要做到不斷革新發展,推陳出新,推動青貯玉米種植獲得更高的產量,更好的質量,為種植戶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田春龍.青貯玉米種植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農業科學,2016,(06):160-161.
[2]葉愛洋. 論青貯玉米種植中的技術實踐[J].河北農業研究,2016,(06):144.endprint